有人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過眼云煙,我行我素,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茍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
《黃州寒食詩帖》人們耳熟能詳。《李白仙詩卷》有李白詩意的清奇出塵,又有東坡書法的樸茂雄放。二者皆個性張揚,相得益彰。
后者可謂是詩仙與坡仙相會于紙上。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輝,立于藝林,為后世景仰膜拜。
《李白仙詩卷》是何來歷?有何特點?
竟令人魂牽夢繞,因無緣得見而悵恨良久。
此作是蘇軾五十八歲所作,現藏日本,少見展出。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文學性都具有非凡的文獻意義。
書寫內容為太白逸詩,書寫風格也和東坡常書不同,古人曾評價此帖:墨彩如漆,結體始僅指頂,后大如核桃,筆勢酣暢有凌云氣。
正是東坡書法風格的集中體現。
東坡自論其文曰:“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其書也是如此,其意注于毫端,流于紙上,渾茫無跡,一派天然。草灰蛇線,需待苦心孤詣者點破此中關竅。正因如此,學者在學習此作時,頗感無從下手,不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