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事物、事理進行介紹、解說的一種文。說明文一般有三個特點:第一,內容上的科學性。說明文的內容必須真實準確,以確鑿的材料為依據,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征、本質及規(guī)律,具有嚴密的科學性。第二,結構上的條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時往往是比較復雜的,為了給讀者以明確的認識,說明其特征時必須有一定的條理和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序順序也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這種說明順序往往體現在文章的結構層次上,所以閱讀說明文時,理清結構層次與把握說明順序是一致的。第三,語言的準確性。說明文的實用性很強,語言表達“失之毫厘”,其結果就會“謬以千里",所以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無誤,給讀者以科學的認識。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說明文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各門學科的教科書、科普讀、知識小品、解說詞、說明書等都是說明文。可以說,說明文和我們日常學習、生活、工作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怎樣閱讀分析說明文?
第一,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閱讀說明文,首先要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從而區(qū)分事理說明文和事物說明文,進一步理解說明內容。接著還要重點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這是分析一篇說明文的關鍵。只有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說明對象,以此為突破口,進而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中心內容。要
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必須認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尤其要注意仔細揣摩關鍵詞句(中心句、過渡句、體現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句子)。
第二,理清結構,分析說明順序。說明文的結構并不復雜。常見的結構形式有“總(概說)——分(具體)”式、“總(概說)——分(具體)——總(概說)”式、“分(具體)——總(概說)”式、并列式、遞進式等。理清結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領會內容要領。說明順序是多種多樣的。采用什么樣的說明順序,取決于說明對象的特點和說明目的。常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有時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幾種說明順序,如<中國石拱橋)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時間順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體、先整體后局部的邏
輯順序進行說明。各種順序在語言上都有一定的標志。閱讀時抓住有一定標志作用的語言,可以更加順利地分析說明順序。總之,說明文的結構和說明順序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分析時可同步進行。
第三,分析說明方法。為了說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須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作詮釋、配圖表等。閱讀說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說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樣的說明方法,說明什么對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說明方法是通過怎樣的語言形式表達出
來的,這樣分析才透徹、扎實。
第四,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簡潔是說明文語言的主要特點。當然,說明文的語言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以此為據,可概括為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兩種方式。一般來說,以說明事物為主的說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點,用簡明的語言平實地加以說明。
而科學小品,講究趣味性、文藝性,須要作必要的生動、形象的說明。
在各地中考中,說明文閱讀能力的考查點主要是:
1.能弄清說明對象,把握其特征,對全文有個整體上的感知;
2.劃分文章的結構、段落的層次,理清說明順序,掌握文章謀篇布局的思路;
3.分析文章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4.找出文中的重點詞句(中心詞、關鍵句),理解它們在文中的作用(從表意、結構方面分析);
5.理解語言的表達特點,準確地對詞語的修飾、限制作用進行評析。
一 把握說明對象及其特征
口知識概說
讀一篇說明文,首先要弄清說明對象,把握說明類別,然后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大綱》規(guī)定,初中生能“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關鍵性的語句”。落實到說明文閱讀上,具體地說,知識和能力訓練點是:
1.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把握說明對象,區(qū)分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2.分析文章內容,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
口復習指路
一 、如何把握說明對象,區(qū)分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說明對象,即文章說明的話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大綱》規(guī)定的基本篇目中屬于事物說明文的有《松鼠》、《中國石拱橋》等七篇,屬于事理說明文的有《死海不死》、《天氣陛下》等六篇。把握說明對象可先從標題入手。我們學過的說明文,不少文章的題目就標明了說明對象,如《蘇州園林》、《人類的語言》等。所以,把握文章說明對象,一般可從分析標題入手。當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說明對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說明文常常并無標題,那又怎么辦呢?那還得認真閱讀課文(語段),逐段(逐句)排隊、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說明對象。須要提醒的是不要將文章的局部的說明對象視為全文的說明對象,例如《蜘蛛》一文的說明對象是蜘蛛,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將蜘蛛的生活習性這一方面作為全文的說明對象。
二 、如何分析文章內容,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
介紹事物的形狀、性質、構成,解說事物的成因、功用、關系等。都必須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謂“特征”,就是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內在的本質。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也可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標題著眼。有的標題在指出文章說明對象的同時,指出其特征,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標題指出說明對象“人民
大會堂”,也指出其特征“雄偉”;有的標題用設問句的形式,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如《食物從何處來》一文,標題指出說明對象“食物”,同時引領讀者閱讀課文,不難看出“食物是一種能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一句點明了“食物”的特征是“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有的標題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氣陛下》一文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稱天氣為“陛下”,生動有趣地說明了天氣的威風。
第二,從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紹了有關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歸納小結。有的事物的本質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確地指出來了,閱讀時要找出這些關鍵句。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這種橋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構堅固”和“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兩句,就點明了中國石拱橋的特
點:形式優(yōu)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又如《蘇州園林》一文中“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一句,概括了蘇州園林的特點“圖畫美”。有的說明文沒有明顯的關鍵句,閱讀時更須要細心琢磨,從中加以提煉。例如:“永定河發(fā)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tài)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tài)萬狀,惟妙惟肖。”這段文字沒有關鍵句,但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和生動形象的描寫。例如:拿兩岸的河堤常被沖毀與這座橋從沒出過事作比較,是為了說明盧溝橋“結構堅固”的特點;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描寫柱頭上石刻獅于的情態(tài),是為了說明盧溝橋“形式優(yōu)美”的特點。
口典型題析
試題示例
語段一:原來,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纖維素)、蛋白質、脂肪等等,它們既能構成軀體,又能在呼吸時被免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礦物質鹽類,雖然也是生物體所必需的,而且也參與軀體的組成,但是它們不能供應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語段二:黃金的延展性和可鍛性很高,一個直徑為3毫米的黃金球,可壓成0.6平方米的金箔。這種薄得透明的金箔既可治療皮膚潰瘍病。也可用于治療皮膚燒傷和燙傷。黃金的熔點高達1065℃。消防人員面革上涂上一層極薄的金箔,就能防止面部受到高溫的傷,而且不會妨礙視線。金箔還可用于摩天大樓的窗戶
上,能使射進來的陽光不刺眼,并且能阻擋室外熱輻射,改各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
1.兩段文字所屬課文都是________(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
文)。
2.語段一,說明對象是________ ,說明對象的特征是___________
3.語段二,說明對象是_____________ ,說明對象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二 理清文章結構,分析說明順序
口知識概說
閱讀一篇說明文,要注意理清文章結構。所謂“結構”,就是文章內容組織和排列形式,主要指開頭和結尾、層次和段落、過渡和照應。而說明文的結構和說明順序緊密相聯,都是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因此,理清文章結構的同時,還須分析說明順序。《大綱》規(guī)定,初中生能“看出課文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大體上了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落實到說明文閱讀上,具體地說,知識和能力訓練點有:
1.能理清文章結構,劃分段落和層次;
2.能分析說明順序,找出標明順序的關鍵詞句。
口復習指路
一、如何理清文章結構,劃分段落和層次?
說明文的結構(重點是段落和層次)比較清楚。通常分為三
部分:開頭引出說明對象,中間詳細說明對象;結尾總結說明對
象。常見的結構形式有:
1.總分式。在說明事物或事理時,段落(層次)之間有一個總分關系,表現為由總到分、由分到總、由總到分再到總。例如,《蘇州園林》一文采用了“總分”式結構,合理安排說明順序。開頭兩段總說蘇州園林的藝術價值和它們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說蘇州園林的具體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說始終緊扣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征,并分別對應第二段總說中的四個“講究”,第七至九段分說,從細部緊扣蘇州園林的特征。這樣寫,脈絡分明,結構嚴謹,充分說明了蘇州園林的特征。
2.承接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或者按時間、因果、條件等關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一文,抓住書籍演變的關鍵因素,按時間順序有詳有略地介紹了書籍演變的歷史過程,既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地說明了各個發(fā)展階段書籍的具體特點及演變的作用,又古今貫通、脈絡清
楚地從總體上說明了書籍演變的歷史。
3.遞進式。后邊在前邊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例如《人類的語言》一文采用了“層進”式結構,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人類語言的特征及其表現手段,說明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全文三段,第一段展示現象,引出話題:強調只有人類會說話,這是人類區(qū)別于別的高等動物的一個重要
標志。第二段分析現象,揭示本質:闡述人類有聲語言兩個“變化無窮”的特點,突出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第三段由果推因,深入剖析:點明人類語言采用聲音作為手段的原因,顯示人類有聲語言的巨大作用。
除以上三種結構方式外,還有并列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平行并列的)等。理解并掌握了說明文常見的結構形式,分析結構、劃分段落層次就迎刃而解7(具體情況,結合語段再作分析)。
二、如何理清說明順序?
把事物的特點說清楚,必須有合理的順序。說明文采用的說明順序通常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三種。那么,如何分析說明順序呢?
1.認清說明對象,分析說明順序。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了說明順序的選擇。有些事物內部構造比較復雜,通常按空間順序說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間到四周,或按東西南北方位順序。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線,主要采用空間順序介紹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筑結構。介紹事物各個階段的特點或制作過程,往往采用時間順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一文的主體部分,基本上是按春蠶幼蟲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即從破卵而,四次蛻皮,成熟到老熟,吐絲、結繭這一生長發(fā)育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的。介紹抽象事物或事理,多數采用邏輯順序,通常表現為在介紹事物、事理時采用總分、主次、層進等方式,從現象到本質、從簡單到復雜、從原因到結果、從概述到具體地揭示事物特征的過程。例如《死海不死》:第一部分交代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說明死海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第二部分說明死海的成因——自然界長期變化的結果。兩部分之間有一個由結果到原因的內在的邏輯順序。因此,認清說明對象,可幫助我們摸準說明思路,進一步理清說明順序。
2.把握語言標志,“讀”出說明順序。說明文語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詞句表明層次和順序,連接內容,組織材料。例如,時間順序多用表時間變化的詞語,空間順序多用表方位的詞語,邏輯順序多用表邏輯層次的關聯詞等。所以,把握這些語言“標志”,可順利地理清說明順序。例如《人類的語言》第二段中:“人類語言之所以能夠‘隨機應變,,在于一方面能夠把語音分析成若干音素(當然是不自覺地),又把這些音素組合成音節(jié),再把音節(jié)連綴起來,——音素數目有限,各種語言一般都只有幾十個音素,可是組成音節(jié)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組成雙音節(jié)、三音節(jié),就能有幾十萬、幾百萬。另一方面,人們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變化,形成無數的‘意念’,一一配以語音,然后綜合運用,表達各種復雜的意思。一句話,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于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這三句話運用了歸納推理。分析時,要特別注意體現三句話之間邏輯聯系的語言標志:“之所以”、“在于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話”。“之所以”表明下文闡明了人類語言能夠“隨機應變”的原因,有一個倒置的因果關系。“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話”表明第一、二句先分說,第三句再總說,三句之間又有一個由分到總的邏輯順序。
3.分清主次,綜合歸納。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時不僅采用一種說明順序,而是將幾種方式揉合起來,從而達到說明透徹的效果。這就要求分析時分清主次,綜合歸納,如《松鼠》一文,主要按照由總到分的邏輯順序說明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而第五段介紹松鼠搭窩時,則是按時間順序。又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介紹紀念碑大碑座上十幅浮雕時,則綜合運用了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
口典型題析
試題示例
一、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石拱橋,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等。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構堅,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發(fā)揮交通作用。
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附近的盧溝橋。
1.對選文說明順序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B.由古代到現代的時間順序。
C.由遠及近的空間順序。
D.由一般到個別的邏輯順序。
2.“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附近的盧溝橋”一句引出趙州橋和盧溝橋,聯系課文,分析用舉例方法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征,先舉趙州橋,后舉盧溝橋,這樣安排的兩點理由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讀文答題。
“丁丁向晚急還稀,啄遍庭槐未肯歸。終日為君除蠹蟲,莫嫌無事不頻飛。”(陳標《啄木兒》)這首詩已寫盡了啄木鳥的功績,雖然這只是一千余年前的一位詩人一時感興之作。樹木的害蟲中,有吉丁蟲和天牛等,潛伏在樹皮下或木質中,破壞組織,吸食樹葉,不僅妨礙樹木的發(fā)育,而且影響木材的價值。這些害蟲生育既繁,隱藏又秘,絕不是人的能力和時間所能除滅的,惟有啄木鳥終日不辭勞苦往來樹林間,能為人類盡除滅的責任。啄木鳥的形態(tài),有好幾點特異的地方。第一,腳趾兩個向前,兩個向后,趾端生有長而鉤曲的爪,便于攀住樹皮,所以在分類上屬于攀禽類。第二,尾羽有堅硬的羽軸,當它的身體直立在樹干上時可用尾羽抵住樹干,使兩腳和尾羽合成一個三腳架,支撐身體。第三,嘴剛直堅硬,好像錐子,適于啄洞。第四,舌柔軟細長,尖端生有刺,適于鉤取食物。它的捕食方法,先止于樹干上,用嘴敲擊樹木,析析有聲,偵察樹干內有沒有害蟲潛優(yōu)著,猶如內科醫(yī)生診察病人的時候用手敲擊患部,聽取聲音辨認病狀。這時候,它假如聽到某部分有低濁的聲音,知道內部潛伏著害蟲,就用嘴在樹干上啄一個洞,通到害蟲蟄居的隧道內,然后把舌頭伸進去,鉤取害蟲做它的食物,有時鉤不到蟲子,隨即到樹干的背面去敲擊幾下,大概它以為蟲子已逃到背面,這樣可以使蟲子跑到前面被它捕住。
3.對本文的說明內容概括準確的一項是( )
A.啄木烏的功績和形態(tài)特點。
B.啄木鳥的形態(tài)特點和捕食方法。
C.啄木鳥的功績和捕食方法。
D.啄木鳥的功績、形態(tài)特點和捕食方法。
4.對《啄木兒》一詩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①以詩開頭,起筆點題。
②以詩開頭,增強說明語言的生動性。
③以詩開頭,富有文學色彩,增強藝術效果。
④以詩開頭,自然地引出下文。
⑤以詩開頭,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⑥以詩開頭,引起讀者的遐想和回味。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5.本文可分為四層。下列分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不頻飛。//…。的責任。//…。鉤取食物。…。被它捕住。
B。……感興之作。//…。的責任。//…。鉤取食物。//…”被它捕住。
C.……感興之作。//…特異的地方。//…鉤取食物。//……被它捕住。
D.……的責任。//……鉤取食物。//……做它的食物。//……被它捕住。
三 分析說明方法的類型及作用
口知識概說
說明事物必須抓住特征。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的特征,又必須運用適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等。《大綱》規(guī)定:初中生能“了解基本的寫作方法”,能“根據不同的表達方式和體裁特點閱讀課文”。落實到說明文閱讀上,具體地說,知識和能力點為:
1.能把握說明方法,分清類型并區(qū)分主次;
2.能理解說明方法的作用。
口復習指路
一、如何辨識說明方法?說明方法很多。一篇說明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說明方法,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幾種綜合使用。因而,分析時要認真閱讀,仔細辨別。例如:“再如大麗花,原產墨西哥,只有七八個紅色花瓣。人工栽培的歷史僅二三百年,卻已有上千種形狀、顏色不同的品種。”這兩句話綜合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有明顯的語言標志“再如”,列數字也有具體的數目“七八個”、“上千種”,這兩種方法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但還須注意兩句話的內容前后對比,突出了人工選擇對“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影喃作用,這就表示這里還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分析說明方法時,除了要分清類型,還要區(qū)分主次,明確哪一種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例如:“縮微圖書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l萬種每種15萬字的書放在一塊兒。它的總重量大約有5000公斤,而縮微以后的膠片只有15公斤。”這一段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這兩種說明方法。那又以哪一種為主呢?粗看數字較多就斷言以列數字為主,那就錯了。因為,以哪一種為主是根據說明的需要來決定的。仔細推敲后,不難發(fā)現,本題中列數字只是手段,作比較才是目的。通過列數字來作比較,從而突出“縮微圖書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這一優(yōu)點。因此,這里的說明方法以作比較為主。另外,分析說明方法時,還須澄清兩個模糊認識。有些同學常常把說明方法與修辭方法相混淆。其實兩者服務的對象和表達效果有明顯的差異。例如:記敘文中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是為了把人物和事件表達得更形象、更生動;而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的特征。還有些同學看到敘述性文字,就一概認定是“舉例子”,其實有時是引用傳說、故事來增強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激發(fā)讀者的想像和興趣,有時只是一般性的敘述,是文章寫作的一種技巧。例如《人類的語言》一文第二段開頭記敘小學讀書時大師兄的“能文”和我對兩句引言的認識過程,這并非舉例子,而是為了引出鸚鵡和猩猩的所謂“語言”,從而通過它與人類語言作比較,突出人類語言的特點。
二、如何理解說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說明方法,第一步是辨識說明方法的類型,而重點在于體會它所起的作用。
采用一定的說明方法,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當,可使陌生的事物變?yōu)槭煜ぃ橄蟮氖吕碜優(yōu)榫唧w,復雜的過程變?yōu)楹唵危鬃屪x者了解和接受。籠統地說,列數字能給人確切、具體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舉例子能反映一般情況,真切地說明事物;下定義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分類別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達效果;作比較能使原先難于說清的事物特征變得淺顯易懂,鮮明具體。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還須從具體的語句和語言環(huán)境來綜合考慮,實事求是地分析。
總之,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首先應把握“大方向”——每種說明方法的特點及作用,然后結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合理“填空”——具體分析、綜合歸納,這樣才能更準確、全面、清楚地說明事物的特征。
口典型題析
試題示例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原來,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纖維素)、蛋白質、脂肪等等,它們既能構成軀體,又能在呼吸時被免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礦物質鹽類。雖然也是生物體所必需的,而且也參與軀體的組成,但是它們不能供應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1.從下列各項中選出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 )
A.一切生物 B.食物
C.碳水化合物. D·生物與食物的關系
2.選出對這段文字運用的說明方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
A.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
B.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
C.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
D.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
3.根據這一小節(jié)說明的內容,選出對人類來說都是食物的一項
( )
A.牛奶、開水、豬肉、西瓜
B.粉絲、糖水、食鹽、黃瓜
C.菠菜、土豆、葡萄、蜂蜜
D.豬肉、魚湯、西瓜、糖精
四 分析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口 知識概說
閱讀一篇說明文,要準確把握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要準確概括段意和中心,都離不開語言分析。《大綱》規(guī)定,初中生能“讀一般的現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合義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能“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合義和作用”,能“體會課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層合意”。落實到說明文閱讀上,具體地說,知識和能力點是:
1.能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能準確把握說明文中的關鍵詞句,分析它們在文中的
作用。
口復習指路
一、如何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準確、簡潔是說明文語言的主要特點。揣摩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重點在于遣詞造句怎樣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從而理解其作用,領會其妙處。
1.在語境中體會中心詞語的準確性。把話說得恰如其分是準確性的一種表現,即用詞要斟酌、注意分寸,如《天氣陛下》一文中“在陸地上是壓迫,在海洋上是簸弄,在天空中簡直是亂攪一句,“壓迫”是寫天氣強制人服從他,“簸弄”是寫天氣對人的玩弄,“亂攪”即亂攪拌,寫天氣的威勢更厲害了。這三個經過錘煉的詞語,分別說明了天氣陛下“在陸上”、“在海上”、“在天空”所發(fā)的程度不同的威風,用詞準確而富于變化。在語境中區(qū)分近義詞表義的差異,也是中考中常見的形式,如《向沙漠進軍》中:“兩三千年來,這個區(qū)域不斷受到風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漸變成荒漠了。”“由于長城外的風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襲擊,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區(qū)關外三十公里都變成沙漠了。”“包蘭鐵路通車以來,火車在沙漠上行駛,從來沒有因為風沙的侵襲而發(fā)生事故。”其中“侵”、“侵入”、“侵襲”用得十分精當,準確而具體地說明了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三個詞都是動詞,意義相近,但程度上是有差異的。“侵入”指敵人進入境內,侵占”是說明用侵略手段占用別國領土,“侵襲”是侵入而襲擊的意思。再從語義連貫上考慮,各自用得很有分寸,相得益彰。
2.重視具有修飾性功能的詞語表義的準確性。恰當地使用表程度、范圍的副詞和數量詞,可使語言表達得更具體、更全面,增強語言的嚴密性、科學性。例如向沙漠進軍》中:“我國陜西榆林地區(qū),雨量還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是個天然草原區(qū),沒有多少風沙。”副詞“還”用來修飾形容詞“充沛”,表示陜西榆林地區(qū)雨量還說得過去:同我國西北地區(qū)相比是比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區(qū)相比則少得多。副詞“多少”表程度,說明數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數量。這兩個修飾性詞語,準確地反映了“雨量”和“風沙”的情況,很好地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揣摩具有修飾限制功能的詞語,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如去掉修飾、限制的定語或狀語與原文比較,用另外詞語替換這些修飾限制性成分來比較。
3.留心關聯詞語在表意準確性上的特殊作用。恰當地使用關聯詞語,可使語言表達更連貫、更嚴密,使語義更具層次感,突出說明內容的重點,從而更好地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這個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不但節(jié)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一句,準確地使用了“……不但……而……”這一組關聯詞,層次清楚地說明了這種設計的優(yōu)越性。同時,用遞進的句式還進一步突出了“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這一實用效果。要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只有認真閱讀,仔細推敲,結合語法功能和具體語言環(huán)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二如何準確把握說明文中關鍵詞句,分析它們在文中的作用?能否把握閱讀材料中的關鍵性詞句,直接關系到對材料整體的理解和分析。把握關鍵詞句可從三個方面考慮:抓住中心句,分析過渡句,理清指代成分。中心句有首括、中領、尾結三種形式,又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語段)的主要內容。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第二段:“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構堅固,……”這兩句是關鍵句,點明了中國石拱橋的特征。根據這些特征去理解趙州橋和盧溝橋的情況,就能得到具體而清晰的印象。過渡句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上下文內容銜接的標志。分析過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內容的層次和重點,如《統籌方法》一文中的第二段:“怎樣應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用設問句式,起到了很好的過渡作用。第一句承上文,強調7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意義。第二句既回答了第一句的設問,又同統籌方法的特點“安排工作進程”相吻合,還在第二部分中起統領作用。另外中考試題中,經常考查對指代成分的分析,如《人類的語言》一文第二段中:“一句話,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于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這是任何其他動物辦不到的。”加點字“這”指代什么內容?起什么作用?從內容上看,“這”指代上句“人類語言的特點”;從結構上看。“這”是第二句的主語,放在句首起突出作用,再次強調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可見,分析復雜的指代,必須從語義和語法結構兩方面綜合考慮。說明文語言準確、簡明,而抓住其關鍵詞句對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和概括中心內容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閱讀說明文,特別是在分析語言特點時,必須高度重視關鍵詞句的分析。
典型題析
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語段一:把煤和空氣隔絕,加熱使之分解,便可以得到一種黏糊糊的污臭而黑的煤焦油。這些外貌不揚氣味不佳的東西,里面卻蘊藏著好幾百種化工原料,這些原料的名字為苯、甲苯、萘、酚、蒽、菲等。普通人聽來有些千奇百怪的感覺,但這些東西經過化學家們的手,可以( )出千千萬萬常用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把人們帶到更美好的生活境界。
語段二: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千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附近的盧溝橋。
1.指出“語段一”中加點的詞語所指代的具體內容。
2.指出“語段一”中括號內應填入的詞是( )
A.變化 B.變幻 C.改變 D.演變
3.聯系“語段二”的內容,說說加點詞“大約”、“可能”、“幾
乎”不能刪去的理由。
4.聯系“語段二”的內容,加點詞語“有許多”能否換成
“都”,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