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與茶友在討論六大茶類的寒熱屬性是提出一個問題:茶的寒熱屬性的劃分依據是什么,為什么紅茶性溫,綠茶性寒?
所有的藥書都認為茶性寒味苦,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本草綱目》記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虛實。苦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
按照茶圣陸羽和藥學大師李時珍的看法,茶性是寒涼的。
然而巖茶喝了會上火、綠茶喝了能清熱是所有喝茶人的共識,至少說明不同的茶葉寒熱屬性是不一樣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現在所認為的幾種溫性茶,都出現在李時珍之后的年份。
根據所得資料整理如下:
根據歷史的記載,李時珍生于1518年卒于1593年。
“黑茶”二字,最早見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但是堆渥發酵技術卻始于當代。
紅茶的出現大約在16世紀
烏龍茶最早的記載是1685年阮景錫的《武夷茶歌》
由此可見,在李時珍的時代,他所接觸到的茶,確實是“寒涼”的。
往后的歲月,由于工藝的變遷,茶葉中的內含物質也發生了很多變化。而現在大家通常用的六大茶類的寒熱溫涼屬性,應該是來自陳椽教授的分類方法。
陳椽教授1979年撰寫的《茶葉分類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根據制茶方法與茶葉變色理論為基礎系統地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紅茶六大茶類。
分類的依據是以六大茶類在制作過程中內含物質的轉化,黃烷醇類氧化程度、快慢、先后等。
根據陳椽教授的分類方法,特意整理茶的寒熱屬性,供大家參考:
巖茶:茶性溫熱
紅茶:茶性溫
黑茶:茶性溫和
輕發酵烏龍茶:鐵觀音 茶性涼
黃茶:茶性微涼
綠茶:茶性涼
新白茶:茶性寒涼,
生普洱茶:茶性大寒
老白茶、老普洱茶會隨著年份增長而轉化,茶性逐漸由寒性轉為平性。
備注: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歡迎交流指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