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
一、發起:19世紀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內部一些有識之士發起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以此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二、背景
1、內憂外患。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加緊侵略中國;太平天國和捻軍等農民運動興起和壯大
2、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重要性。
三、核心思想:中體西用
四、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
五、表現:
1、創辦軍用企業(19世紀60年代)
(1)1862年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
(2)1865年李鴻章江南制造總局
(3)崇厚天津機器制造局
(4)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2、創辦民用工業(19世紀70年代—90年代)
以求富為口號,用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方式,以解決軍工企業資金、燃料運輸問題
(1)李鴻章:輪船招商局 (2)李鴻章:開平礦務局
(2)張之洞漢陽鐵廠 (3)張之洞湖北織布局
3、籌劃海防
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到80年代中期,洋務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辦新式教育
為服務洋務運動,創辦京師同文館等新式學堂,培養翻譯軍士兵科技人才,派留學生出國深造(留美幼童)
六、結果及原因:
1、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標志洋務運動破產
2、原因:
(1)根本原因:不徹底改革封建制度
(2)內因:頑固派仇視洋務,缺乏堅強領導核心,官員腐敗
(3)外因:西方列強不希望富強,限制技術進口
七、對洋務運動的辯證評價
1、進步性:(1)引進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進工具;培養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2)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誘導和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3)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開了缺口;(4)創辦近代海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外交機構總理衙門,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學習西方的口號,開啟了中國近代化歷程。
2、局限性:(1)由清朝官府舉辦,為維護反動統治服務;軍事工業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革命,不是為國求強;(2)民用工業是為解決軍事工業的困難,不是為社會求富;(3)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4)經營管理腐敗。
拓展:用多元史觀看待洋務派“中體西用”
(1)從革命史觀角度:洋務派提出這一主張是出于地主階級本能,起目的在于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綱常名教
(2)從現代史觀角度:它打出自強和求富口號,沖擊了重農抑商的陳腐觀念,促進了中國工業現代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教育現代化。
(3)從整體史觀角度:它反映了新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對于落后國家和地區舊制度舊思想的沖擊,是西方工業文明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的具體體現
(4)從文明史觀看:“中體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沖突,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西方文明既欣賞有抗拒的矛盾心態,但它畢竟承認了中學不足西學所長,客觀上使中國人價值觀由傳統開始向現代轉變。
拓展:用近代化的觀點評價洋務運動
(1)思想上:洋務派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表明統治階級承認了“中學”的不足,也使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傳統人”開始向“現代人”轉變,開啟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
(2)經濟上:①洋務派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②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尤其是民用企業,基本上是以利潤、市場為基礎的,誘導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的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系。
(4)軍事上:洋務運動創建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
(5)教育上:洋務運動設立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始。
來都來了 點個贊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