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新軍是國家軍隊,不是袁世凱的私人武裝,清政府能指揮動北洋新軍。庚子事件讓清政府權威大降,而在太平天國運動后處于半獨立狀態的南方督撫勢力進一步鞏固了獨立地位。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的勝利,是近代以來黃種人首次在決定性戰爭中擊敗白種人,這對china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民氣為之一振,君主立憲的呼聲日漸高漲,在此背景下,1906年清政府廢除了施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科舉制的過早廢除一方面切斷了清帝與士紳的利益紐帶,一方面也斷絕了士紳參與政治的門路,士紳中的立憲派開始向清政府施壓,要求盡快開國會,定憲法,南方督撫勢力趁機摻雜其中,向清政府索要更大權力,企圖把清政府變成傀儡政府。
慈禧在世時,憑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威望,還能壓制督撫勢力,但是她死后,能掌控局勢的只剩下袁世凱和張之洞(死于1909年)。攝政王載灃自初入政壇始,就與袁世凱不睦,1905年,在軍機處一次討論君主立憲改革的會議上,載灃就與袁世凱發生過沖突,載灃怒而拔槍企圖轟斃袁世凱,幸虧府中長史及時奪過手槍才避免釀成大禍。溥儀即位后,載灃與袁世凱又因為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問題多次發生爭吵,載灃怒而罷黜袁世凱。1909年張之洞死后,清政府內已沒有能掌控局勢的人物,1910-1911年,南方督撫勢力聯合立憲派趁機連續發起三次立憲請愿運動,雖然清政府在壓力下推出了皇族內閣,但這遠遠不能滿足立憲派的期望,憤怒的立憲派士紳在辛亥爆發后,迅速投入革命黨陣營,與督撫勢力一起策動了南方十余省的獨立。
《辛丑條約》賠款加利息共計9億多兩白銀,讓清政府背上沉重的外債包袱,列強為保證賠款,控制了清政府最重要的稅收來源海關,隨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項支出猛增,到辛亥革命爆發時,國庫空虛。英法美的俄日等列強在辛亥問題上存在分歧,美德兩個后起之秀,由于在東亞力量處于劣勢,因此反對列強趁機瓜分,英法注重經濟利益,也不太傾向于瓜分,日俄兩國在瓜分問題上最為積極。最后列強達成協議,以中國內亂為由,截流海關稅收,讓清政府與革命黨都沒有財力采取軍事行動,如果南北能達成和解就維持現狀,如果南北互不妥協堅持打下去,就等雙方耗盡最后力量再瓜分。
北洋新軍沒有在辛亥中沒有發揮重要作用是因為沒有錢支付軍餉,因為新軍裝備的槍支彈藥都是在外國進口,沒錢根本不可能把戰爭持續下去,而非清政府不能指揮北洋新軍。當時列強在滿洲、蒙古、藏地煽動分離運動,國家面臨被瓜分的危機,南北再對峙下去,只能同歸于盡,在這種情況下,南北達成妥協,北方同意清帝退位,南方同意袁世凱擔任總統。民國成立后,北洋新軍又成為民國的國家軍隊。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實際是一個完整的歷史事件,要合在一起看待,二次革命實際上是南北爭端的繼續,辛亥時南方督撫勢力為了裝飾門面。獲得列強的支持,所以推舉孫作總統,但在南北和解后,喪失利用價值的孫迅速被拋棄。
孫的力量雖然在辛亥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弱小,民國后越來越被邊緣化,宋教仁遇刺后,孫借此事發起二次革命,實際是放手一搏,但由于得不到督撫勢力和列強的支持,很快失敗。辛亥雖然推翻了清朝,但是載灃面臨的難題留給了袁世凱,南方督撫勢力在扳倒清帝這個障礙后,開始向袁世凱索要權利,袁世凱最后不得不回到了復辟帝制的老路,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錯誤地以為自己做了皇帝,就不會再有人覬覦最高權力,人們可以各司其職,恢復政局的穩定。袁世凱稱帝遭到了全國各階層的反對,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大將也反對袁世凱稱帝,給了袁致命一擊。袁世凱稱帝造成全國范圍內的四分五裂,中央與南方督撫勢力的矛盾被軍閥混戰取代,北洋軍也淪為軍閥混戰的工具。
北洋政府的北洋一名并非完全來自于袁世凱的北洋系,北洋是晚清時期對淮河以北的華北、東北地區的統稱,這里在辛亥時依然忠于清政府,以這些地區的清朝殘余勢力組成的政府被稱為北洋政府,袁世凱的北洋系是這個政府的核心。袁世凱是當時最有能力掌控局勢的人,所以被統治集團推舉為最高領導人,而非部下對他的死忠,當他稱帝的做法違背統治集團的利益時,就迅速被拋棄。北洋一般認為有三大系:直、皖、奉,奉系主要將領多是土匪出身,后被清政府招安成為國家軍隊,這與直皖兩系出自小站練兵完全不同,民國之前與袁世凱也沒有什么交集,如果簡單把北洋政府等同于袁世凱的北洋系,把北洋軍等同于袁世凱的私人軍隊,就解釋不了奉系的問題了。
朝廷之所以控制不了新軍,一方面是制度的問題,清朝編練的新軍從編制到武器全部采用歐洲軍隊的標準,尤其是德國軍隊,但是清朝對新軍的管理仍然是傳統衙門,沒有相應的改造軍事指揮系統,對新軍的管理主要依靠統兵將領,這樣就會出現只知有將軍而不知有國家的局面,典型代表就是袁世凱的北洋軍,武昌起義時朝廷命令蔭昌帶北洋軍平叛,蔭昌根本就指揮不動北洋軍。北洋軍的行動都是通過電報由袁世凱遙控指揮。
另一方面是清朝民心已失,朝廷訓練新軍是為了保護朝廷,但是最后推翻滿清的恰恰是朝廷倚重的新軍。朝廷視新軍如奴才,忽視了新軍的思想工作。新軍組建招收的人員多是知識分子,讀過書,通達事理,滿清王朝的存在已經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他們都是知道的,軍營可限制他們的行動,但限制不了思想。隨著進步思想的傳播和滿清愚弄世人的政策,讓新軍對朝廷越來越不滿。
歷朝歷代軍隊的忠臣一直是讓國家頭疼的問題,解決最好的是現在我們的國家,有興趣可以去了解下。
清末這支新軍,成為了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末年,清朝政府卻完全喪失了對他的控制。
北洋軍的建立是在1895建立的一支新式軍隊,他的總負責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這個人早期受到李鴻章的賞識,才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晚晴的唯一可以仰仗的重臣,那就是李鴻章了,李鴻章在甲午海戰失敗后就已經退居幕后。張之洞一直在經營湖廣等南方的軍工業發展,一直遠離朝廷中樞。這支部隊第一次能走上中國的政治舞臺,是在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想要實權,完全的搞變法。他就拉攏了袁世凱,但是袁世凱很聰明,他直接就把光緒皇帝還有維新派出賣了。投靠了慈禧太后,結果光緒皇帝被軟禁,維新派死的死,跑的跑。從此袁世凱就開始了他的大踏步之路,李鴻章這時也有推波助瀾的節奏。他也有意把袁世凱培養成接班人,就逐漸將他的勢力轉移給袁世凱。
袁世凱也是很會拍慈禧太后的馬屁,事業上也是飛黃騰達。加上北洋軍的不斷壯大,袁世凱成為繼李鴻章之后勢力最大的漢人大臣。慈禧太后健在時候的清廷,還是能控制北洋軍的。因為慈禧太后完全可以控制袁世凱。但是慈禧太后也注意到了袁世凱的一些問題,他重用滿族貴族,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載灃因為光緒皇帝的問題,特別恨袁世凱。加上政見不合,跟袁世凱針鋒相對。但是由于袁世凱的軍權,載灃還是動不了袁世凱。也就完全喪失了對北洋軍的控制。即使自己的兒子溥儀當上了皇帝,他也沒辦法動袁世凱。即使在辛亥革命期間,孫中山在勝利后,也是將大總統位置,讓給了真正掌握軍權的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