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是指口腔內出氣臭穢,為脾胃伏火在局部的反應。臨床以口中臭穢,張口說話有臭味,晨起尤甚,不可近人,伴口苦口干,舌苔黃膩等為主要特征。病因多由胃火偏盛,或脾有伏火,上蒸于口而出現口臭。在溫熱病及口瘡、牙宣等病中亦可出現口臭。本病病程遷延,日久不愈。有些患者雖經多方治療,亦無明顯效果,治療此癥,采用自擬瀉脾除穢湯治之,效果滿意。
瀉脾除穢湯的組成:生石膏50克,藿香20克,佩蘭20克,防風10克,山梔10克,黃連3克,荷葉10克,白蔻仁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煎2次,早晚分服。嚴重口臭者,每日煎服2劑。
加減:若口臭兼有血熱者,加生地20克、赤芍10克,清熱涼血;便秘加大黃10克,導熱下行;肺癰吐膿血而口臭者,加魚腥草20克、黃芩10克,以清肺熱;小便短赤加滑石、黃柏各10克,清熱利濕;食韭蒜后口臭,用連翹、茶葉各10克,泡茶飲之;若臭如餿腐,則為消化不良,不可作純熱證治療。
按:瀉脾除穢湯,是根據口臭的病理特點,以脾胃伏火為主,故從瀉脾清胃立法。方中用石膏、山梔瀉脾胃之積熱;脾胃既有郁熱,則宜升發其火,故用防風以疏散脾中伏火;藿香芬香悅脾,理氣和中,振復脾胃之氣機,并助防風疏散脾火;佩蘭、蔻仁化濕濁,除穢臭;黃連苦寒直折胃腑之火;荷葉清熱化濕;甘草和中瀉火,調和諸藥,使瀉脾而無傷脾之慮。諸藥合用。具有清胃熱,瀉脾火,去穢濁,除口臭之效能。
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煙、酒、辣椒、蔥、蒜等,以免動火助邪。(文章來源:家庭醫生報)
作者謝兆豐簡介:1924年生,江蘇姜堰人,博士研究生導師,主任中醫師,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