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碼關注
文丨甘北(ganbei1990)
在充滿硝煙的家庭中,
孩子如何快樂成長?
別再說,為了孩子不離婚了。
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但我們可以不是夫妻。
01
同學的爸爸,在他念初中時出軌了。
小三是個高高壯壯的女人,跟他爸爸交往了大半年,就飛揚跋扈地跑上門挑釁,把他媽媽堵在門口羞辱,最后兩個女人動起手來,相互扯著頭發扭打成一團。
年少的他,親眼目睹了這一幕。
他告訴我,他永遠不會忘記,他跑過去的時候,那個女人正用高跟鞋砸他媽媽的頭,一下又一下。媽媽的臉因為疼痛而扭曲,手卻依然不肯放松,死死地抓住那個女人的胳膊。
跟我復述這段回憶時,他已經念大學了。彼時爸爸不再遮遮掩掩,光明正大地在兩個“家”之間兜轉,而那個女人,也為他生下了一個孩子。
“你一定很恨你爸爸吧?”我問。
“起初是這樣的,但后來,相比于爸爸,我更痛恨媽媽?!?/strong>他埋下頭,壓低嗓音回答我。
02
同學告訴我,爸爸出軌后,他的家就變成了人間地獄。
媽媽永遠暴跳如雷,地板臟了,她破口大罵,水灑了,她破口大罵,就連他吃飯稍微慢一點,她都要破口大罵:
“你們都是一群討債鬼,不把我活活氣死不會甘心的?!?/span>
他說,那幾年,只要踏進家門,那種密不透風的窒息感就會迎面撲來,他處處小心翼翼,卻處處不討媽媽喜歡,爸爸的出軌行為,讓媽媽變成了一個潑婦,她的滿身惡意無法發泄,就悉數地從他身上討回來。
有時候,媽媽會平靜下來,精疲力盡似的,卸下一身憤怒,好好地跟他說會兒話。可是,同學告訴我:
“天啊,那簡直是一種酷刑,我寧愿聽她發脾氣!”
她究竟講了什么?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span>
“這些年當爹又當媽,我容易嗎?”
“你以后要是沒出息,我這些年就白付出了?!?/span>
……
同學說,他仿佛是造成媽媽所有不幸的罪魁禍首,理所當然地要替父親還上所有的債。那種負債感,幾乎就要壓垮他。
03
婚姻不幸的家庭總是相似,一個不忠的丈夫和一個怨婦妻子,簡直跟下雨天和巧克力一樣相配。
丈夫永遠氣焰囂張,光明正大地外出留宿,妻子永遠氣急敗壞,怨天怨地怨風水。還有一個無辜的孩子,無窮無盡地忍受,忍受媽媽數落爸爸,爸爸背叛媽媽。
我的另一個朋友,也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他說,起初,他很同情媽媽,甚至想過給小三潑硫酸,為媽媽出一口惡氣。但幾年以后,他的態度完全改變了。
他說:
“我親眼看著媽媽變成一個怨婦,她以前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周末在家煮茶、寫字。后來呢,她再也不打扮了,天天蓬頭垢面的樣子,動不動就豎起眼睛,一點不順心就破口大罵。”
有一回母親節,朋友給媽媽買了一束花,興高采烈地拿回家,準備給她一個驚喜。可是,你猜他的媽媽有什么反應?她接過花就開始數落:
“你爸以前也會送我花,現在還不是一樣被狐貍精迷住,你們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朋友說,那一刻,一個可怕的念頭涌進他的腦?!绻沂前职郑膊粫@樣的女人過一生。
多么令人心驚肉跳的句子啊!
它是從一個兒子嘴里吐出來的,用來形容他的親生母親。我幾乎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矛盾、掙扎,他明知這樣對母親太不公平,明知父親才是那個始作俑者,卻又無法抑制住對母親的憎恨——為什么不離婚?
離婚了,他就不用每天活在那個地獄里。
04
為什么不離婚?
每次有公眾人物出軌,這個話題都要被拿出來討論一次??傆腥藭笱圆粦M地說:“男人嘛,出軌很正常?!钡谶@個問題上,我始終堅持要離,義無反顧地離,破釜沉舟地離。
不是從道德角度來批判,再沒有比講道德更沒有意義的事了,每個人的道德底線都是不同的,有什么好講?而是稍有生活閱歷的人都知道,原諒,是一件難于登天的事。
我們根本無法原諒,更別提和好如初了。
只要一閉上眼,那些畫面就會沖入腦海,你深愛的男人跟另一個女人躺在床上,說你們曾經說過的情話,做夫妻之間才能做的事……這樣一想,任何有教養的人,都會忍不住咬牙切齒,被憤怒沖昏頭腦。
我在后臺收到很多遭遇過背叛的女孩的留言,情況都十分類似,在選擇原諒對方后,她們變得疑神疑鬼,熱衷于翻看對方手機,不允許對方跟異性有一點聯系,稍微有一點導火索就吵得不可開交,最后把感情變成一場相互折磨的拉鋸,那個原先賭咒發誓求原諒的人,現在惡臉相向破罐子破摔只求放過彼此。
對啊,我不僅要勸遭遇背叛的人離開,還要勸背叛的人,千萬不要相信對方真的能夠心平氣和地原諒你,你們的生活,從你選擇背叛的那一刻起,就徹底破碎了,再不可能回到從前。
而孩子,總歸是無辜的。
放過孩子吧!他不該替父母還債,不該活在爭吵和數落里,不是你不離婚的理由,更不應成為你失敗的感情中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05
我們費盡力氣,才獲得堂堂正正體面做人的資格,絕不應為了一個背叛的人,終生都淪落成潑婦的樣子,站在菜市場前用臟字罵街。
那個東西,不配。
很多父母都認為,即使夫妻關系再不濟,為了孩子也不要輕易離婚,因為離婚經常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那么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一定是負面的嗎?臺灣學者通過長期追蹤調查發現,這種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要視原先婚姻品質而定。
“離婚與否”并非重點,親密關系的品質才是關鍵。在夫妻互動不佳、關系惡劣的情況下,若堅持不離婚才是對孩子好,這是一種可怕的迷思。因為父母的長期婚姻沖突對孩子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經常要比離婚本身來得大。還不如正視現實,選擇干干脆脆地談妥離婚安排,讓每一個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有可能安心邁向下一個人生階段。
文/陳婉琪 臺北大學社會系博士后
原文刊載于臺灣《巷仔口社會學》
一樁婚姻里,夫妻感情若敗壞至有名無實,經常聽到“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說法。我們的身邊,到底有多少人這么想?
《臺灣社會變遷調查》的家庭組問卷通常都會包含一系列觀念調查問項,列出各種與家庭、婚姻有關的常見看法,一一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2006年的調查中,有一題是“想要離婚的人應等到小孩長大再離婚”,不同意者約占一半,但同意者也不少,超過三分之一(34%)。2011年再次調查相同的問題,仍有近三成(28.1%)的人同意“為了孩子不離婚”的作法。另一題的問法是:“不好的婚姻,還是比離婚來的好”,2006年與2011年的調查結果都差不多:不同意者占六成,而同意這種說法的人占大約三成。
依問法不同、調查時間點不同,zan同者的比例與強度都會受到影響。不過,從以上數據來看,zan同“為了孩子不離婚”這種作法的人,雖不是最多數,但也并不在少數——每十人大約有三人如此認為。
◎惡劣的婚姻品質與子女的心理健康
萬一兩人處不來,感情難以回復,為了孩子而維系一個空殼婚姻,對孩子來說真的是比較好的選擇嗎?萬一婚姻品質不佳,充斥著冷戰與沖突的家庭環境,長期來說對子女難道不會累積不良的影響嗎?即便不沖突,父母之間終年相敬如“冰”的家庭氣氛,有可能不影響孩子嗎?
在見證了友人一連串惡質的婚姻互動之后,以上提問成為我心中最想解答的問題之一。目睹無辜稚齡幼童長期處于父母之間高張力、頻繁沖突的互動陰影下,我心中的不舍轉化為強烈的研究動機。父或母任一方,一廂情愿地“為了孩子不離婚”,真的對孩子好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針對兒少成長過程收集“長期追蹤”性質的資料,也就是針對相同的受訪者,收集至少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譬如,抽一群初三學生做一波調查訪問,到了高二再請同一群學生提供后續的近況資訊。近15年來,臺灣累積了不少品質優良的“長期追蹤資料庫”,要追尋本題答案并不困難。
一般來說,多數人會直覺認定父母離婚、居住安排有變動、雙親變單親等等狀況實在不大可能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但我提出了一個較復雜的研究假設: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并不是單一性的壞影響或好影響;影響是正面是負面,乃視原先婚姻品質而定。如果原先父母的互動品質不佳,或甚至相當惡劣,那么面對現實,干干脆脆地談妥離婚安排,對每一個家庭成員來說,有可能是安心邁向下個階段較好的選擇。
在分析《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之后,我發現資料的確支持我的猜想。圖一呈現了家庭狀況不同的四群青少年,其負面心理癥狀(包括做惡夢、情緒低落、感到孤單、想大叫、不想與別人交往……等十種癥狀)出現頻率的長期變化。
這張圖至少提供了兩個重要的訊息:
一、父母婚姻品質不好的青少年(在此指填答父母感情不好的初三學生),其負面心理癥狀的出現頻率遠高于其他青少年。這一點并不讓人意外(甚至還有點廢話)。
二、若父母原先的婚姻品質不好,四年后,父母仍維持在婚姻狀態內的青少年,其心理焦慮程度高居不下;相較之下,這段時間內經歷父母離婚的青少年,原先的高焦慮傾向消失了,負面心理癥狀大幅減少!
事實上,國外的研究結論也與以上分析結果一致。顯示以上臆測并不因國情、社會文化脈絡之差異而有所不同。
◎“為了孩子最好不離婚”的迷思來自何處?
那么,下個問題是,我們周遭那三成相信“為了孩子最好不離婚”的人,這種想法來自何處?
這個問題也不難回答。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研究顯示離婚單親家庭與子女福祉之間有負相關,因此,“離婚”與“對子女有不良影響”這兩者在大眾心中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連結,當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過,腦筋清楚的人都知道“相關不一定等于因果關系”。負相關,必定等同于負影響嗎?
國內外至今所累積的社會科學實證研究已提供不少明確答案。本文整理出較重要的四個解釋“離婚與子女福祉之負相關”的原因。前兩個因素解釋了“為何離婚經常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后兩個因素則說明了“離婚”與“子女福祉”之間,有很大一部分是“虛假相關”,其背后有更關鍵的真正原因。
一、經濟資源
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的第一大主因是經濟因素。最常發生的狀況是,離婚(或喪父)前的家庭分工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一旦父親無法或拒絕承擔家庭責任,單親母親便陷入就業困難的窘境及獨力養育子女的巨大負擔。這同時也表示,只要離婚后雙親都有意愿及能力提供經濟資源,或是單親那一方始終擁有正常的就業能力或穩當的經濟來源,此因素便不會是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
二、家長心理健康
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的第二大主因是家長心理健康。不論是離婚或喪偶,單親家長經歷了婚姻瓦解,更同時要面臨獨力養育子女的負擔,因此心理健康不佳的可能性較大;而家長的身心健康可能進而導致教養效能低落。換句話說,要與運作順暢的雙親家庭相比,單親家長要維系一個讓每個成員身心都健康的家庭,困難度或許較大,但若是與運作不順暢、爭端不斷、氣氛冰冷的家庭相比,哪種選擇較佳?這就沒有絕對的必然性了。
三、家長教育程度或社經地位
不同群體的離婚發生率事實上并不相同。教育程度或社經地位較高者,離婚率較低。近二十年的臺灣如此,多數先進國家亦然。但很少人去討論以上這項相關,因此鮮少人知道這個社會現象。換言之,離婚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其中一個原因是這群人在離婚前平均來說已經較弱勢了。(此處指的是平均,當然不表示個別狀況必然是如此。)
四、原先的婚姻沖突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對夫妻既然后來選擇離婚,婚姻沖突可能早已持續了一段時間。與其問“離婚是否對子女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倒不如將問題調整為:“造成不良影響的關鍵因素,究竟是離婚事件本身,還是離婚前的問題家庭?”一旦將離婚前的夫妻關系考慮進去,實證研究確實發現,父母的長期婚姻沖突對子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經常要比離婚本身來得大。也有些研究指出,來自“離婚前家庭”的孩子,早在父母離異前就展現問題了。換句話說,離婚與否并非重點,背后關鍵因素是“壓力鍋家庭”。
接續以上圖一的發現,我的進階分析“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發現,父母沖突的確是影響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過,相較于這種不脫常識、眾人皆知的結論,另一個更值得注意的研究發現是,父母之間的劇烈爭吵,對父母沒有離婚的青少年來說,會顯著增加其焦慮傾向,但對父母已離婚的青少年來說 (在此指雖已離婚、分居,但彼此仍劇烈爭吵的父母),竟然沒有什么負面影響。難道這表示“父母明明感情差卻勉強維持名實不符的婚姻”要比“離了婚還是會爭吵”對青少年造成更大的心理傷害嗎?我們雖無法完全確定這樣的解釋夠準確,但這項分析結論讓我們更了解家庭動態如何影響兒少發展,值得我們注意。
◎ “離婚與否”并非重點,親密關系的品質才是關鍵
對部分衛道人士來說,本文可能有“鼓吹離婚”、“破壞社會安定”之嫌。不過,希望讀者不要忘了,本文論點最重要的前提是“如果婚姻品質不好”。也就是說,在夫妻互動不佳、關系惡劣的情況下,若堅持不離婚才是對孩子好,這是一種可怕的迷思。文:給孩子最好的(zuihao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