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謀事只是停留在“知”的層次上,關鍵還是要看做事、成事。只有把事辦成, 才能達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體現出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必須堅持把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的事作為衡量干部現實成績和培養潛力的重要標準。
我們普通人在大量的日子里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太多的人不屑一顧于小事和事情的細節,太自信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楊利偉在太空繞行地球,都覺得多么遙不可及。但是,任何一個人從18歲到60歲,每天徒步半個小時,就可以繞行地球一周則很少有人想到。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對大臣說:“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又將不可救,社稷傾危,莫不由此。”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小事,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實、辦好。垃圾清運、公廁建設、小區管理、路面整修看起來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就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就會影響政府形象,就會引發不安定。只有把小事辦實,才能樹立起親民、愛民、為民的優良作風,也才能積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大事。
處理緊急事件、緊急任務的水平折射出領導干部的應變能力。近年來,我們的工作中,大事多、喜事多、急事也多,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學會“彈鋼琴”,把所有的事都列出來,分分類、排排隊,分清輕重緩急,逐項突破。尤其是在處理突發性事件時,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慌不亂,不急不躁,妥善處理各種矛盾糾紛,控制事態發展。
解難題、辦難事、打硬仗是對領導干部的真正考驗。要有鉆勁,把事情搞全、吃透,把情況核清、弄準,把關系理順、擺正,綜合分析,理清思路;要有韌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不收兵,把難事盯住、盯緊,抓住不放,一抓到底;要有干勁,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不因暫時的順利驕傲松懈,不因暫時的困難灰心泄氣,把各項具體措施扎扎實實地組織好、落實好。“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有了鉆勁、韌勁、干勁,再難的事也能辦好。
有這么一個法國寓言故事,主人為了防治鼠患專門養了一只又大又兇的貓,令老鼠們心驚膽顫,就開會研究對策。有只聰明的小老鼠提出,給貓掛個鈴鐺,這樣就能提前防范。老鼠們以為解決了危及生存的大事,個個歡欣鼓舞,可是派誰去把鈴鐺掛在貓的脖子上呢?最后只好不了了之。這個故事說明,說的再好也沒有用,關鍵要把大事辦成,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領導干部要增強把握大勢,駕馭全局的能力,集中精力抓大事、謀大事、成大事,抓住對經濟發展具有顯著拉動作用、 示范效應的重要工作尋求突破。要抓具體,但不能陷于具體,天天忙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救火隊式的工作,容易陷于事務主義的泥潭,最終將一事無成,碌碌無為。
我們一般認為,美國是個最為開放和民主的社會,自由度非常高,想怎樣就怎樣。其實不然,美國的規矩特別多,尤其是政界。以開會為例,最著名的就有《羅伯特規則》,1876 年至今已出版了十版。孫中山先生曾將它漢化,作為民權運動的基礎。羅伯特議事規則大多是關于會議討論時的規則, 比如,如果對某動議有不同意見, 首先必須考慮:按照規則是否有我的發言?時間是什么時候?別人發言時不能插嘴,不能拖堂延時,不同觀點只能通過主持者間接實現等等。表面來看,這是技術細節, 實際上是保障民主程序和開會效率的必要條件,其實質就是要守規矩。 否則,什么議題都議而難決,什么事情都辦不了。紀律是實現勝利的保障,作為一名干部,更要有規則意識,按規矩辦事。過于張揚個性,為所欲為就破壞了規矩,壞了事情。作為政府各部門的負責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事情能否成功,關鍵在于遵守規矩。如果因為能力有限,確實干不了事、成不了事,至少不要壞事,這是一個最起碼的要求。當不了推力,至少不要當阻力;成不了合力,至少不要成為離心力;幫不上忙,至少不要幫倒忙。如果“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就不僅僅是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問題,而是一個干部的黨性、原則和人品問題,不僅會誤了人、誤了事,還會誤了己。
本文節選自【機關筆桿子提升圈】,加入本圈前,請務必先點擊【牛克思】頭像關注(非常重要,否則圈主無法私信為您發送往期素材!!),關注圈主【牛克思】后,然后點擊下方鏈接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