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施工單位扯皮流的汗水都是擬合同時候腦袋進的水,合同盡量把各種能想到的情景的計量、計價依據給定了,不要輕飄飄一句話“可調”,要讓合同有可操作性,接地氣。
2.用以前的模板編清單,第一件事把工程信息給改了。
3.出招標清單之前,再三檢查,多叫其他人檢查,即使是打印出來了還要檢查。一般報告倒是不用這樣,報告一般都只關心金額的。
4.結算審計,交給領導、交給甲方的稿子,要留有余地,要不然事后老背書也煩。
5.甲方工程師無理的要求,不要隨便答應,要據理力爭,要不然加通宵都是小事。
6.稿子從做表頭開始都要以打印的格式制作,以便在需要的時候隨時能立馬打印。
7.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工程分包千萬別按定額,按實結算(也叫費率合同,可能有其他叫法),這根本就是個成本+酬金的合同。對于甲方來說,成本不可控,結算扯皮扯個一兩年不要太容易。
8.在對一個東西表態之前,最好先實際測算下,感覺得是幾千的東西可能是幾十萬。
9.對于施工單位,在辦簽證之前自己最好測算下,別動不動就簽人材機,很容易被坑。換成另一種說法就是,再小的攤子也得請個造價,兼職的也行。
10.作為甲方來說,圖紙會審一定要造價人員在場,所有圖紙會審要通過造價人員審核才能生效,技術上一個變更增加的錢可能是好幾百萬,可能是個不平衡報價的著力點。不加以控制就是個造價上的大漏洞。
11.在圖紙上看見有常見的圖例,但是材料表中沒有對應說明的一定要去叫設計明確,指不定是啥幺蛾子。
12.措施費能包死的就包死,措施費是很難控制的,因為措施費要么是沒有圖、要么是按照方案算,首先算準工程量都是個難題,事后基本上也無法核實。組價也成問題,畢竟不是實體工程量,清單、定額漏項實在是太正常了。因為這兩方面的原因,極易造成結算扯皮。
13.審計一定要注重看現場,別光照圖算量,特別是圖紙中不是常規的做法的,更要核實。
14.如果在審計公司干,又存在質控部門,那么在與外面對量之前,一定要先把質控流程走完了。質控是不管你審計難度高低的,他們講究的風險,流程反了后果可能很嚴重。
15.合同中沒有約定計價依據,或者約定得沒有操作性,這種情況經常遇到。會導致兩個結果(1):容易扯皮;(2).扯皮的結果是哪家強勢,另一家就會吃虧。能拿到多少錢完全是靠博弈,因為很多情況下造價并不是只有一種依據,這不太是一個技術問題。所以在簽訂合同時候,施工單位應該綜合考慮,后期是否有能力搞定甲方,一般的甲方都是處于強勢地位的。
16.算量完了后,最后每張圖都過一遍,看有算漏的沒有,特別是算鋼結構的,雖然感覺鋼結構只是結施圖中的一部分,但是真得把建施圖、結施圖全部翻完!真得把建施圖、結施圖全部翻完!真得把建施圖、結施圖全部翻完!,最近就遇到個工程1000多噸的鋼結構,結果漏算了30多噸的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