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至今為止仍有部分統計人員對表內和表外理財、保本和非保本理財概念混淆,不知道報表該如何填報,本文從商業銀行業務和統計報表角度來對其進行闡述。
商業銀行業務概覽
商業銀行業務大致可以分為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表內業務簡單點講就是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所有業務,表外業務則可以分為承兌信用風險的擔保承諾類業務,不承擔信用風險的代理投融資業務、中介服務類業務等。
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一般都涇渭分明,但有一類業務其實比較奇怪,都叫做理財業務,但即可以是表內業務,也可以是表外業務。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的理財屬于表內業務,其負債端視為銀行吸收的存款;而不在資產負債表反映的理財業務則屬于表外業務,其負債端吸收的資金作為代理投融資款項,不計入銀行表內負債。
按照現在監管統計規則,判斷是否入表的唯一依據是合同是否保本,如果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則應當入表,如果是非保本理財產品則屬于表外代理投融資類。但如果非保本理財到期后,銀行一旦“剛性兌付”,投資虧損后,銀行替投資者買單,投資人收回本金則與原先合同約定不一致,那么在此之前,就應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納入表內,視同為保本理財。這就產生一種怪現象,事前不保本不入表,事后保本但合約又結束了(剛性兌付給投資人了)。
銀行在兌付前因為不將其視同為信用風險資產,因此無論在資產規模、資本計提方面均游離在統計之外,形成了銀行的影子。這也是為何人民銀行決定在2017年將表外理財正式納入廣義信貸作為宏觀審慎評估(MPA)的一項評估要素。其實在筆者來看,不能打破“剛性兌付”的銀行表外理財未能解決好法律關系,未能真正實現風險隔離,而且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能夠創造貨幣,天生就應該納入廣義信貸范疇。
那讀者肯定要問,既然如此,為何還會有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之分了?這就需要回顧理財的歷史了。
銀行理財的歷史
21世紀初,我國還是利率管制比較嚴的國家。當年,股份制銀行早年人少,地盤少,相同的利率吸金能力當然不如機構多人多的國有大行和地廣的農金機構,所以發明了一個“變相”提高存款利率吸收資金的創新產品。光大銀行早在2004年9月,運用債券資產證券化技術,開發推出了中國第一款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面向普通零售客戶發行,資金主要投向國債、央票、政策性金融債等利率債品種,采取的是預期收益率形式,當時存貸款利率嚴格管制,擅自提高存貸款利率會受到監管的嚴厲處罰。
而理財不是存款,而且投資利率債的收益率的確比普通存款高,受到存款人的追捧。很快,各行紛紛效仿,開發出琳瑯滿目的理財產品,因為資金沒有托管在他行,所以這之中是單獨建賬真實投資,還是當作高息攬儲,監管部門也難以查明。當時,銀行為了保證下一期理財產品能夠順利發售出去,或多或少都是采取“剛性兌付”,可以說,剛性兌付從理財誕生起就一直存在。
2005年,新成立不久的銀監會為了規范這一創新業務,印發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國銀監會令2005年第2號)明確商業銀行不得利用個人理財業務,違反國家利率管理政策進行變相高息攬儲。但同時又要求“按照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計劃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其中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其后,又陸續印發了一系列規范理財的文件,其出發點有多重因素,有的是規范銀行理財投資運作,比如非標比例限制,防止投資虧損影響投資人利益,進而影響銀行聲譽;有的是規范理財產品銷售,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人。這就容易形成在保護普通投資者和維護銀行利益之間的二難抉擇。
既然銀行理財存在“剛性兌付”,那么銀行為何還會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了?規范的保本理財應該設計成結構化產品,本金投資極低風險的資產,拿一部分未來到期的收益投資金融衍生品,即便到期虧損,本金仍然能夠確保。但現實中,銀行為了調節存貸比、流動性多項指標,更多的是以合同方式明確是否為保本理財,這就是所謂的監管套利。
保本理財為何納入存款
如果把理財計劃看作一個SPV,該SPV就應該有自己的T型資產負債表,左側是資產,右側是負債(權益)。理財也可以加杠桿,就表現為資產負債的同步擴張。
既然判斷理財是否保本由合同約定,與其資產端投資的結果能否保本無關,這就相當于銀行提供了承諾擔保,根據新會準則,風險報酬和控制權沒有轉移,應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筆者把它看成一層并表,因此吸收的資金在合并后的T型資產表右端統計為存款,如果資金來源同業資金,則屬于同業存放;如果來源非金融企業或住戶部門,則屬于單位存款或個人存款。
銀行本身有一個資產負債表,資產端是個混用的資產池,資金端也是大資金池,天生就是做的期限錯配業務,吸收來資金,在資產端投放。我們也可以換個思路,如果把銀行看成一個SPV,銀行保本理財則是先投資了銀行的存款,再由銀行投資產生收益兌付投資人,這樣銀行的負債端就形成了存款。
結語
筆者最后思考的是,新八條底線后,資管產品均不得設定保本承諾,保本基金也更名為避險策略型基金。銀行存貸比指標已經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也已經取消,未來真的還會有保本理財么??一旦沒有保本理財,非保本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就順理成章了。想了解商業銀行業務和監管規則,歡迎報名參加【銀行業務與監管統計研修班】。
成于微言
號主手機微信
18956351980
金融、統計、數據、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