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對一些現象無法理解,看不透事物的本質時,可以使用層級思考法來發現問題,即站在事物上一層,來發現下一層的問題,即在思考低層行為習慣時,我們從更高層級看看導致低層行為習慣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什么是層次?
羅伯特·迪爾茨提出的邏輯層次理論:邏輯層次中的上一層對下一層有指導作用。高層次上發生的改變必將向下“輻射”,從而在低層次上產生相應改變。在低層次上發生的改變有可能會影響到高層次,但不會必然發生。
比如:
愿景層位于最高層,它是超越個人身份的,是關于我們想要怎樣的人生,或者說是關于我們的人生使命的。
身份層是關于“我是誰”的,涉及“我希望我是誰”或“我希望成為誰”。
價值觀層是關于“什么是重要的”,以及“為什么重要”的。
能力層是關于我的能力的,包括能力、狀態、策略和處世模式。
行為層則是關于“我要做什么”或者“我已經做了什么”的,涉及具體的行動步驟和行為。
環境層是指我所處的環境究竟是怎樣的。
愿景層、身份層、價值層為上三層,能力層、行為層、環境層為下三層,上三層對下三層有指導作用。
二、如何使用上層去發現下層的問題?
現舉2個例子加以說明:
例1,對于個人,當不理解自己的行為時,我們也可以用層級思考法來看看,會有完全不同的發現。
小張畢業后從事于市場工作,需要做各種各樣的市場活動,按部就班地按流程走,同時還得細心謹慎。為了避免出錯,他給自己列了一份清單,按照清單上的任務一個個執行。最后的效果雖然還不錯,但他卻感到心特別累。為此,他還經常苛責自己,認為自己是個不能踏踏實實做事的人。
后來,當他用層次思考法,認清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時,才意識到這種自我認知是錯誤的。
他的個人核心價值觀一直是“要活出蓬勃豐盈的生命力”,這個價值觀對他行為上的影響是:他非常喜歡創造新的事物。只要是關于創造新事物的事,他都會充滿熱情與動力,毫不疲倦。同時,他不喜歡按部就班地做那些瑣碎的事,也就是執行類的事。
這就是他的“價值觀層面”與“行為層面”產生的沖突。當他不理解這個沖突的時候,他責備自己;現在當他理解了它之后,他發現了自己的優勢與天賦所在。
這就是層級思考法幫我們找到各種內在沖突的根本原因。
例2,層級思考法還能運用在企業上。
馬云將阿里巴巴的公司戰略分成了上三層和下三層,上三層說的是使命、愿景和價值觀。下三層指的是組織、人才和KPI。
使命感是一個組織最為重要的因素。所謂使命感,就是你的公司為什么而存在。使命感要做到讓公司的每個人都相信。
愿景指的是,公司要去往哪里,要發展成什么樣子。阿里巴巴有個口號——要成為一家持續發展102年的公司。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做102年,剛好就橫跨了3個世紀。這個相對較長的時間維度,就是阿里巴巴的一個愿景。
馬云對價值觀的定義是:價值觀就是做事的方法,是做事的標準和共識。馬云說,阿里就是一家從價值觀里得到了巨大甜頭的公司。如果你希望培養一批同舟共濟的人在你公司里,那就必須要有價值觀,必須考核價值觀。
定義好上三層后,一旦下三層出現問題后,便對號入座是否符合上三層即公司使命、愿景和價值觀組織,從而快速找出問題的原因。同時當企業要做重大決策、調整重大戰術,或部署重大行動的時候,首先要到“高三層”(愿景、使命、價值觀)去看看,看這件事情對10年以后的發展有沒有效果、是不是符合企業的愿景、是不是匹配企業的價值觀。同時,在招聘員工前,也要先看應聘者的價值觀是否與企業的價值觀相符。
以上便是層級思考法在個人與企業上的應用。
當下三層出現問題時,對個人而言,首先要思考的是否符合自己的愿景、身份、價值觀;對企業而言,首先要思考的是否符合企業的使命、愿景、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