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鐘南山、陳凱先、楊勝利、張運、吳以嶺等近20位兩院院士以及國內權威中西醫專家通過線上線下齊聚大會,就中醫絡病理論在多領域疾病防治中的最新進展和科研成果展開深入學術交流。
院士論壇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作題為《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的學術報告,介紹了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的重大學術成果。
報告指出,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數據顯示,中國心血管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現患病人數為3.3億,每5位死亡者中有2人死于心血管病。《Microcirculation》(《美國微循環雜志》)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質是微循環障礙,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
微血管是決定人體健康的最重要器官,既承擔著血液的運輸功能,是將血液真正運送到各組織器官的最重要環節,又是血液與組織器官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微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正常對維持心、腦、腎等臟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微血管病變是全身系統性病變,是國際醫學界的難題,不僅是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這些重大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目前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面對這一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吳以嶺院士帶領科研團隊自2005年始歷時十余年,分別從理論、機制、臨床三個方面開展了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
微血管病變是心腦(糖)腎疾病發生的共性機制,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則是治療微血管病變的核心機制,是防治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關鍵。中醫認為遍布人體全身的脈絡系統主要負責運行血液,脈絡中最細小的孫絡部分與西醫的微血管高度一致,因此“孫絡-微血管”這一概念的提出成為中西醫研究微血管病變理論結合點和治療突破口。吳以嶺院士系統構建的脈絡學說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屬于重大理論原創成果,而在脈絡學說指導下研制的通絡中藥通心絡膠囊則被大量的基礎研究及臨床循證醫學研究證實,具有保護微血管的功能。該藥可保護內皮細胞,抑制其凋亡,促進其增殖,使血管內皮細胞緊密連接,從而改善內皮屏障功能;而且可延長微血管在缺血缺氧環境下的存活時間,保護微血管的形態和功能完整性,并能夠促進梗死區域微血管的新生,實現對缺血組織的保護,通絡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成為治療微血管病變的關鍵機制。因此,國家973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取得了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在臨床研究方面,吳以嶺院士指出,“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項目,采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開展了大量臨床試驗,解決了國際醫學界重大難題——通心絡膠囊解決了急性心梗無再流世界醫學難題;參松養心膠囊為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治療提供了新藥物,填補了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快慢兼治、整合調律的藥物治療空白;芪藶強心膠囊明顯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效果。因此,這三個藥物紛紛被列入用藥指南、專家共識或院校教材。芪藶強心循證研究發表在國際循環頂尖雜志《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ACC)。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