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韻
帶著一顆感恩的心,行囊里裝著些神奇的茶樹葉,書生重新踏上進京的路。后來,書生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在金殿御宴上,皇上突發(fā)肚疼鼓脹,此后幾天臥病不起。書生見皇上病癥與自己先前的如出一轍,斗膽進獻帶來的茶樹葉。皇上服用后,茶到病除,不禁龍顏大悅,御賜紅袍一件,讓狀元帶去武夷山,批掛在九龍窠的茶樹上。此后,這茶樹就被人們稱為“大紅袍”了。
“大紅袍”由來的傳說
現(xiàn)如今,茶道館、茶藝館越來越多了,多過了銀行,多過了米店。“開門七件事”,排在最后的“茶”事,已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對此,你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滿足小康溫飽之后,對精神的追求、對意境的追求更多了。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從“神農得茶”以來5000年,茶就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相依相伴,一直到茶為國飲的今天。在茶葉王國的王冠上,武夷茶可謂是一顆最璀璨的明珠。從它開始現(xiàn)身,就一直受到世人的追逐、茶人的推崇、文人的禮贊、外國友人的膜拜,成為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紅袍茶葉
武夷山何時有茶?宋代詩人范仲淹曾有詩句:“武夷仙人從古栽”,這當然是浪漫的說法。據歷史學家考證,我國茶葉在二世紀時由西南向東南傳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武夷巖茶最早被人稱頌,可追溯到南朝時期,而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于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寫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在這封信中,他把出產在武夷山“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的茶,用擬人化的筆法,美稱為“晚甘侯”。“晚甘”,甘香濃馥,美味無窮之意。“侯”,乃尊稱。“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對武夷山的贊語。從此,“晚甘侯”遂成為武夷巖茶最早的茶名。
唐代詩人徐夤有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草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臘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詩人不但高度評價武夷茶,而且說明武夷茶從研膏轉為臘片,且印有飛鵲等裝飾圖案。值得提及的是,中國第一茶圣陸羽在晚年慕名來到武夷山,寫有《武夷山記》,對武夷君的神話傳說,表示興趣,遂記之。而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寫的《葉嘉傳》,也是以擬人化手法記述武夷巖茶的一篇佳作。文章把茶樹這種嘉木譽為“葉嘉”,意為“茶葉嘉美”。
至于開篇所說到的 “大紅袍”,是武夷茶中的珍品。“大紅袍”的母樹于明末清初被人發(fā)現(xiàn),距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古時采摘大紅袍,需焚香禮拜,設壇誦經,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師制作成茶。
武夷山大紅袍母樹
如今,位于武夷山九龍窠景區(qū)的3棵大紅袍母樹,依然吸引了如織的游人。在天心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兩旁巖壁矗立,日照不長,溫度適宜,終年有涓涓細泉滋潤茶樹,由枯葉、苔蘚等植物腐爛形成的有機物,肥沃土地,為茶樹補充養(yǎng)分,使得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品質超群。
武夷茶雖然藏于深山,卻早早地走出了“國門”,并從古到今形成三條“茶路”。通過漫漫茶路,武夷茶與世界實現(xiàn)了三次握手。
一條是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抵達南洋和歐美各國。武夷茶對外交流自明朝就有記載,先是遠銷華僑居留地,如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許多學者研究認為1610年運往歐洲的第一批茶葉就是武夷茶。此后,英國東印度公司將武夷茶從海上運往歐洲、美洲各國,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中葉五口通商后達到鼎盛時期。許多歐美人就是喝了武夷茶而開始了解中國,也因為有了武夷茶而有了紅茶的稱呼,并演繹出歐洲皇室“下午茶”的紅茶文化。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妝不僅包括位于摩洛哥的軍事重鎮(zhèn)丹吉爾(Tangier)、印度大陸的明珠城市孟買,以及價值80萬英鎊的財寶,還有來自中國武夷山的紅茶“正山小種”。這是英國人最早接觸到茶。很快,這種典雅浪漫的東方飲品就風靡了英國上流階層乃至整個歐洲,并掀起流傳至今的“下午茶”風尚。自此正山小種紅茶在歐洲歷史上成為中國紅茶的象征,成為世界統(tǒng)飲名茶。
英國船隊販運茶葉
正山小種紅茶最輝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據史料記載,嘉慶前期,中國出口的紅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種”紅茶的名義。鴉片戰(zhàn)爭后,正山小種紅茶對貿易順差的貢獻作用依然顯著。由于正山小種紅茶茶味濃郁、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備受歡迎,老茶師、英國人諾頓夸獎說:“喝這種茶勝過飲人參湯”。
第二條茶路是陸上的“萬里茶道”。而武夷山的下梅村則是“萬里茶道”的起點。
尚茶的人喜歡武夷山的大紅袍,尚茶的人也喜歡下梅,因為下梅與茶的緣份更像一個傳奇——興旺與衰落皆因為茶。數百年來,這個古村與茶產生了糾纏不絕的情愫:明末清初開始,這里就成了閩北地區(qū)最大的茶葉集散地。當年,下梅男人大多出去經營茶葉,家里媳婦就在斜陽殘照之際,望著往來不息的船只,等待男人的歸來……
武夷山下梅村
從下梅出發(fā)的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據載,每年茶期,茶商在下梅收購精制后的茶葉,通過梅溪水路運至崇安縣城,驗押之后,雇用當地工匠達千余人,用車馬運至江西河口(現(xiàn)在的沿山縣)。由船幫改為水運至漢口,達襄樊,轉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鎮(zhèn),而后用馬幫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太行,經晉城、長治,出祁縣子洪口,于魯村換畜力大車北上,經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歸化,再換駱駝至庫侖、恰克圖。
漫漫商路從武夷山的下梅茶市起步,到中俄貿易城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里。茶道在俄羅斯境內繼續(xù)延伸,從恰克圖經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幾個城市,又傳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使茶葉之路延長到13000多公里,成為名符其實的“萬里茶路”。
“萬里茶路”
如今,穿行在下梅村當溪兩旁的騎樓邊,當年的商店門楣還在,當年修建的九碼頭舊址尚存,然而物是人非。原來整日舟楫往來的繁忙的當溪,如今已變得平緩安靜。只有騎樓邊的美人靠至今風韻猶存,成為這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茶留下的文明遺存,與今天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下梅獨特的魅力。
今天的下梅村寂靜下來了,武夷茶在海內外卻更加紅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武夷茶走向世界的第三條茶路,也是武夷茶有史以來最寬廣、最磅礴的茶路。
如今,武夷山已擁有茶山15萬畝,涉茶人數達近10萬人,茶企6000多家;茶葉總產量(精制茶)8000余噸,涉茶產業(yè)總產值超過16億元,其中相當一部分產量銷往海外。
曬茶
2017年2月20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黃琪玉率領的“閩茶海絲行”西歐站經貿活動代表團抵達倫敦,拉開了閩茶為期10天的經貿合作之旅、文化交流之旅的序幕。當日,首批15家福建茶葉企業(yè)與英國的合作伙伴簽署了茶葉購銷合同,合同金額達4.86億元,并在倫敦設立了閩茶文化推廣中心。
創(chuàng)建于1995年的“三和”茶業(yè)就參與了此次閩茶赴歐洲的交流活動。作為一家面向海內外市場的現(xiàn)代化茶企,“三和”董事長吳榮山表示,“三和”以“弘揚中國茶文化,發(fā)展中國茶經濟,打造中國茶品牌”為己任,為創(chuàng)建中國茶行業(yè)的世界品牌而努力。
古人云:“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人們在茶飲的實踐中,漸而體會到了茶有清心雅逸去雜修德之妙,這與中華文化中的禮儀精神是一種天然的吻合。于是,茶便作為生活中的禮儀元素,形成了茶道之禮。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這是人們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武夷山的由衷贊嘆。武夷山是三教名山,武夷茶的茶道之禮,集萃了儒釋道三家的精義,蘊含著碧水丹山的精氣神,張揚著千百年來的風雅頌。
燙杯溫壺、洗茶蘊香、懸壺高沖、分茶入杯、聞香品茶,一個個舒緩的禮儀步驟,通過人們對茶的品飲,體現(xiàn)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茶性如人性,其韻高致靜,飲茶可寧靜致遠,漸入“天人合一”之境;茶品如人品,宜精行儉德,飲茶可陶冶情操,漸做“德高望重”之人。
茶道之禮所輻射出的精神內涵,是秩序、仁愛、敬意與友善,是人們精神層面的清明澄澈與文明美德,因而,它不僅構成了茶道的文化根脈,也是社會清明吉祥、人心親和善良的外在體現(xiàn)。古代不同層次的茶宴茶會,以及時下流行的茶話會,都體現(xiàn)出茶道對社會、對人們的滋養(yǎng)。
“茶所具有的強大力量,不僅僅是作為飲料的物質層面的誘惑和吸引,更重要的是作為文化載體與消費方式所帶來的精彩與神奇。”吳榮山說,除了把武夷茶賣到國外,近期,他還要在全球開設30家“三和”茶道館,通過茶道表演、培訓等方式,來推廣中國的茶道,深化客戶體驗,擴大品牌的國際影響力。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