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頭30年以來,擁有著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的沿海地區,一直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也就是所謂的“東部率先發展”。而近十年,中西部地區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異依舊巨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非常明顯。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敝挥泄餐辉?,國家才能真正富強起來!所以,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均衡、協調發展,國家未來將重點發展三條經濟帶,構建“一縱兩橫”的全國發展格局,縮小區域貧富差距,實現地區之間的全面發展!
東部沿海地區3
沿海經濟帶,我國“一縱兩橫”發展格局中的“一縱”,既是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高地、我國目前率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承擔著輻射引領作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北京
沿海經濟帶自北向南有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和廣東等省市,包括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級城市群。沿海經濟帶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石家莊、青島、濟南、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寧波、福州、泉州、深圳、廣州、東莞和佛山等萬億俱樂部。
沿海經濟帶沿線占據了我國絕大部分的港口資源,是我國制造業、人口以及城鎮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也是我國發展水平、發展質量最高的地區。沿海經濟帶的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已經成為輻射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在“一縱兩橫”發展格局中承擔著主骨架的作用。
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我國“一縱兩橫”發展格局中的“一橫”,曾經“T”發展架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經濟帶自東向西連通東中西部地區的11個省市區,面積超過全國的20%,常住人口和經濟總量接近全國的一半,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僅次于沿海地區,是國家最具有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
長江中游城市群
長江經濟帶自東向西包括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其中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已經進入我國城市群的第一梯隊,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已經開始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出積極作用的。
而長江經濟帶的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寧波、無錫、南通、合肥、武漢、長沙、南昌、重慶、成都以及貴陽和昆明等城市,占據了全國一半的萬億俱樂部城市和超大城市。因此,長江經濟帶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城鎮化水平,均位于我國區域的前列,是連通東中西部地區的脊梁,在國家戰略發展格局擁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及作用。
黃河流域
十年前我國專家提出了“T”形的發展格局,即由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組成;近幾年來,隨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之后,關于黃河經濟帶的發展也逐漸進入到大家的視線中,成為人民關注的焦點。
而隨著國家戰略“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出臺以后,黃河經濟帶也正式進入到全國發展的大戰略中來,原來的“T”形發展格局也變成了“一縱兩橫”發展格局。黃河經濟帶作為全國“一縱兩橫”發展格局中的“一橫”,與長江經濟帶一南一北互相呼應,并聯動沿海經濟帶,共同支撐著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大戰略。
中原城市群
黃河經濟帶由東向西包括山東、河南、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四川、甘肅和青海等9個省市區,連通了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西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寧夏沿黃城市群等。黃河經濟帶沿線主要城市有濟南、青島、鄭州、西安、蘭州、西寧、太原、銀川和呼和浩特等。
黃河經濟帶有一主兩副三條線,主線為青島、濟南、鄭州、西安、蘭州等地至西寧;副線一是鄭州、太原至呼和浩特,副線二是濟南、太原至寧夏,它們將共同構成黃河經濟帶經濟協調發展的大框架。
全國“一縱兩橫”發展格局
黃河經濟帶作為全國“一縱兩橫”發展格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將以中心城市為支撐點,推動城市群與城市群以及省市區之間的跨省跨區域合作,加強沿線地區在交通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分工與協作,促進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在全國“一縱兩橫”發展格局中,大上海為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銜接點,成為兩條經濟帶跨區域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出龍頭城市的帶動作用。
青島
而在黃河經濟帶中,山東半島城市群占據著與長三角城市群類似的戰略地位,處于黃河經濟帶與沿海經濟帶的銜接點。但是,山東半島城市群至如今還沒有國家中心城市,不利于中心城市承接國家重大戰略以及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出龍頭城市的作用。因此建議在山東省設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濟南或者青島均可,以利于在全國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出龍頭城市的戰略作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