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沢貞顕」(北條貞顕)(1278 - 1333)像(稱名寺蔵?國寶)
貞顕是當時一流的文化人,與許多文人有交往。回到鐮倉后,他曾用京都帶來的茶道具招待幕府將軍。
貞顕尊重先例和理性,是一個從不忽視對周圍環境考慮的協調者。
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唐物數寄」,「茶之湯」就無法成立。
*「同朋眾」是自室町時代起在幕府附近從事雜務和娛樂工作的人,一群在表演、藝術等方面都表現十分出色的人,于1866年被廢除(慶應二年)。
▲ 「足利義持與同朋眾」三位同朋眾與左上的足利義持將軍(1368 - 1428,足利家第4代將軍,義持是義滿的兒子)
而與書院建筑相匹配的茶禮就被稱為「書院茶」,最為典型的書院茶成立于以室町時代將軍為中心的武家社會中。
▲ 「大德寺聚光院 閑隱席 壁龕」表千家第六代如心齋宗左設計之茶席。聚光院建于1566年,是為了悼念武將?三好長慶而創建,也是茶道大師千利休與茶道三千家的菩提寺。
▲ 「大德寺聚光院」
一般認為:書院茶湯風格的確立是在將軍足利義教(ashikaga yoshinori)在位時期。
▲ 「紙本著色足利義教像」,愛知県一宮市 妙興寺 蔵,足利義教將軍是室町幕府第六代將軍,是三代將軍足利義満之子,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父親。
▲ 「祭禮草子」
▲ 「小堀遠州有關的茶室 - 縦目樓」,平面圖
▲ 「小堀遠州有關的茶室 - 縦目樓」,茶室「向峯居」
▲ 「小堀遠州有關的茶室 - 縦目樓」,鎖の間「臨水亭」
▲ 「小堀遠州有關的茶室 - 縦目樓」,書院「対雲閣」
▲ 「小堀遠州有關的茶室 - 縦目樓」,數奇屋「友賢庵」
▲ 「佐々木道譽」像,1296 - 1306。
佐々木道譽,是南北朝時期的守護大名,本名高氏,入道后稱為道譽;后成為近江佐佐木一族的嫡系宗綱的女婿,并繼承了家主的職位。
▲ 「足利尊氏」像
因在京都京極建宅,故又有「京極」的稱號。最開始被北條高時任命為佐渡守,在后醍醐天皇流放至隱岐時擔任其守衛…道譽甚至還協助足利尊氏創建了室町幕府,成為近江、出云等數國的守護大名,鞏固了位列「四職」之一的京極家的地位。
南北朝的茶會中,有以禪院臺子裝飾為主的「禮式茶」和「斗茶」(茶寄合)兩種形式。
道譽作為在和歌、連歌、茶、花、香上均十分出色的文人,以舉辦當時十分流行的極盡奢靡的「斗茶」而聞名于世,被稱為「婆娑羅大名」。
▲ 「何謂 婆娑羅?」— 指的是無視先例、旁若無人之行為,形容過著華麗生活的武將們。婆娑羅:用現在的話說,可能就是「凡爾賽」的意思…?
據《太平記》記載,在京極的宅邸中舉辦的斗茶會中:
▲ 滋賀徳源院 道譽桜
貞治五年(一三六六)三月在大原野的花叢下為游興舉辦的斗茶,更是超越想象地風流奢靡。
在其間還放入了需要兩個人才能合抱起來的大香爐,將一斤名香一次性全部投入其中焚燒,熏風四溢,眾人仿佛置身于香國之中,醉心不已。
▲ 唐物「青瓷香爐 銘 千鳥」,千鳥是日本安土桃山時期的關白太政大臣豐臣秀吉所擁有的三足香爐,其價值1800貫。據說盜賊·石川五右衛門欲從伏見城偷取出物時,因為香爐蓋的千鳥裝飾發出了聲音而被發覺,因此被前田玄以(后來的五奉行之一)逮捕。
「古今名物類聚」記載為武野紹鴎所持,秀吉、家康遞傳。
而道譽撤離時灑脫的姿態被時人如此稱贊:「道譽的姿態風骨既大氣又風情十足」;這也說明了道譽不僅是斗茶的名家,還是兼具兩種茶風的達人。
▲ 唐物 「京極茄子」(織田茄子)
▲ 唐物 「九十九髮茄子」(付藻茄子)
▲ 唐物茶壷 銘 湯淺 - 美秀博物館
▲ 唐物茶壺 銘 金花、銘 松花 - 德川美術館
▲ 唐物茶壺 銘 大般若 - 德川美術館
▲ 唐物茶壺 銘 千種 - 2009年佳士得紐約,66.25萬美金
貞成親王
sadafusa sinnō
▲ 後花園天皇(1419年7月10日〈応永26年6月18日〉- 1471年1月18日〈文明2年12月27日〉日本第102代天皇,父親是貞成親王。
「云腳」指的是點茶時產生的泡沫宛如變化的浮云一般轉瞬即逝,形容粗糙的抹茶。
蔡襄,《茶錄·點茶》:“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云腳、粥面)。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
▲ 劉松年 茗園賭市圖,南宋,臺北故宮博物院
足利義教 & 足利義政
ashikaga yoshinori & ashikaga yoshimasa
▲ 「紙本著色足利義教像」,愛知県一宮市 妙興寺 蔵
在歷代將軍中,足利義教、足利義政父子與茶道的關系最為緊密。
* 花之御所:通稱室町第、室町殿,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于京都室町修建的一座豪宅,作為將軍的住所和處理政務的場所。花之御所得名于園中所種植的各種花卉。
▲ 「花之御所」
會所的增加是因為義教作為具有優秀的藝能才華的數寄者,將這些納入了幕府每年定例的活動儀式中。這些會所在建筑層面上也進行了新的嘗試,建造壁龕作為裝飾唐物的場所,書院建筑就此誕生。
▲ 「銀閣寺 觀音殿」,國寶:足利義政在寺內興建了觀音殿,被通稱為「銀閣」,因此,寺院全體被稱為「銀閣寺」,這一名稱與同在京都的「金閣寺」(鹿苑寺)相呼應。
在9歲時繼承將軍職位的義政,將自己的審美觀全部投射到其中,創造了一座反映東山文化精髓的簡樸淡雅的大山莊。銀閣寺可稱為美之求道者的義政精神的延續,脈脈相傳至五百年后的現代。
▲ 「同仁齋」,唐物的擺設,參考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
▲ 「東求堂」被列為日本國寶,是義政的佛堂和茶室,建于1486年。該樓面對水池,正面寬3間半,平面為正方形。
正面左面為方2間的佛殿,右側為義政的書房和茶室(稱作“同仁齋”)。書齋北側的副書院和違棚是現在最古老的座敷裝飾風格的房間, 是日本書院造和草庵茶室的發源,被視為日本建筑史上寶貴的遺產。
雖說同仁齋采用了莊嚴的書院結構,但空間只有四張半榻榻米大小,寓意不凡,蘊含著「書院茶」向「草庵茶」發展的傾向。
▲ 「東求堂」前的銀沙灘
▲ 「稻葉 曜變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 德川家康遞藏
▲ 「油滴天目」,國寶,大阪市立東洋陶瓷博物館
▲ 「天目」,東山御物記載中有曜變、油滴、禾目等茶碗,此件箱書有「油滴天目、東山御物」等記載,又有著名的20世紀初「大正名器鑒」的經眼記錄,又有淡交社「茶道美術鑒賞辭典」收錄,是日本唐物美術收藏中的名物。
介乎油滴「Yuteki」與禾目「Nogime」的審美,韻味悠長;其色為純度極高第五階之三氧化二鐵,顯銀,比褐更上一乘;觀其黝黑又纖細之底足,與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所藏國寶油滴天目、大德寺龍廣院之曜變佛器,有異曲同工之妙,仿佛可見義政將軍對天目茶碗比例甄選的獨到之處;
這無疑是一件暗藏將軍審美秘密的茶碗,帶著銀閣寺五個世紀的加持,代表東山御物之美的唐物至寶…
▲ 「青磁筍花生」重要文化財,南宋時代?13世紀,根津美術館 - 天文23年(1554)「立花(りっか)図巻」記錄,「筍花生」在室町時代就存在,后來由徳川家綱送給堀田正俊,之后傳給佐倉堀田家。
▲ 「馬蝗絆」傳日本平安時代(中國北宋時代)末期的武將、公卿平重盛(1138 - 1179)所持,但年代應該更晚,是南宋時期的精品;足利義政將軍所持(1436 - 1490) ,出現裂痕后送往中國明代欲購同款全品為果,隨后修復「鎹(かすがい),鋦釘」
▲ 「唐物 打曇大海」,柿子般底色上泛有黑色輪廓的風景,猶如烏云(曇)般的模樣,由足利義政命名,原可能為將軍的文房水滴,后或配蓋成為茶入;經足利義政、豐臣秀吉、京極家之手,后為德川將軍家所有。
▲ 「唐物肩衝茶入 銘 初花」
▲ 「唐物肩衝茶入 銘 遅桜」,南宋時代 13世紀,三井記念美術館 - 足利義政將軍所蔵,與同為義政所持的茶入「初花」相比,來到日本的時間略晚,由義政將軍親自取名「遅桜」,典故出自「金華集」中藤原盛房的和歌:「夏山の青葉まじりのおそ桜初花よりもめずらしきかな 」- 夏天山上青葉已經冒出綠芽,此時盛開的晚櫻比初花更珍奇…
傳承:義政、篠原宗久、藤堂高虎、蒲生忠郷、徳川將軍家、松平忠明、 徳川將軍家、松平徳松、徳川將軍家、徳川宗家、室町三井家と続き、 三井記念美術館
▲ 「桃鳩圖 宋徽宗」,《桃鳩圖》流傳日本已久,長期以來被作為徽宗的真跡,受到良好的保護,現在是日本的國寶級文物。
此畫左下印3代足利義滿將軍的「天山」印;右署「大觀丁亥御筆」,是作此畫時為北宋大觀元年丁亥歲(1107年),其時宋徽宗趙佶二十五歲。
▲ 「鶉圖 傳 李安忠筆」南宋時代,根津美術館,國寶,6代將軍足利義教所蔵,「雑華室印」。
鵪鶉行走的姿態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右腳抬起,眼睛銳利而緊張。紅色的漿果來自枸杞樹,畫中甚至連葉子上的蟲咬痕也被細膩地描繪出來。
▲ 「漁村夕照圖」 牧谿筆,南宋時代,根津美術館,國寶 - 瀟湘八景之一,3代足利義滿將軍將其切割來裝飾其起居室。畫面中夕陽的長光照在畫作右邊的小樹林上,給人留下了傍晚時分的印象…
▲ 「六祖破経圖」傳 梁楷筆,南宋時代,三井記念美術館 - 在這幅畫中,惠能大師正在撕毀一本經書,禪宗一直有「不立文字」的教義。
同理,禪茶的茶之湯以佛法為中心;千家茶道傳承至今十六代,亦是以「不立文字」為準;故當下國人恢復宋代點茶,以諸本古籍倒推茶湯,其可行性十分值得商榷…… 宋代重禮,此舉只取其形而忘乎其禮,勢必如「刻舟求劍」,恐難以得其真髓。
這本畫作有足利義満の「道有」印、足利將軍家、豊臣秀吉、西本願寺、松平不昧、 新町三井家傳承。
▲ 「梅花小禽圖」重要文化財,傳 馬麟筆,南宋時代,五島美術館
足利義教「雑華室印」
▲ 「鴨圖」傳 宋徽宗筆,南宋時代,五島美術館
▲「紅白芙蓉図」,李迪筆,南宋時代,東京國立博物館,國寶。
▲ 「宮女圖」,傳 銭選筆,元時代,個人蔵,國寶
能阿彌
蕓阿彌
相阿彌
nōami、geiami、sōami
1395 - 1471,1431 - 1485,?- 1525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記載中顯示,每阿彌在文化活動上并沒有什么突出的貢獻,但卻是將軍最信任的同朋眾。這大概也是他的子孫能夠從事文藝活動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三阿彌還要負責鑒別將軍收集的各類珍貴的唐物或唐繪,進行采買和分類。
▲ 「建長寺」是位在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市的寺院,臨濟宗建長寺派大本山。山號「巨福山」(巨福山)。本尊地藏菩薩、開基(創立者)為北條時賴、開山(初代住持)為「蘭溪道隆」。鎌倉五山第一位。境內以「建長寺境內」被指定為國之史跡。
村田珠光
murata syukō
1423 - 1502
古田織部建議將「流れ圜悟」裁成兩半,上一半19行,下一半37行,這樣「流れ圜悟」的上一半就掛進進了奧羽獨眼龍,大名「伊達政宗」的茶室里。
而另一半「流圜悟」在流傳中不知去向。上一半「流れ圜悟」后來為堺(大阪南部城市)的祥云寺收藏,而江戶后期出云松江藩(在現在島根縣松江市)第七代藩主、大茶人松平不昧(1751~1818年) 以贈與祥云寺黃金2500兩和每年30大袋大米為代價獲得… 「流れ圜悟」后來由松平家族的后代松平直亮氏(出雲松江藩第十代藩主 松平定安 之第三子)寄贈東京國立博物館,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 右:「一休宗純」墨跡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大德寺真珠庵 / 左:一休宗純像,俗稱朱太刀像 —
此圖為永享7年(1435)一休手持木刀在堺城橫沖直撞,與頹廢的俗世進行抗爭的畫像。據說此舉蘊含了禪就像木刀一樣,外觀氣勢十足但卻毫無用處的批判,大德寺真珠庵
村田珠光被稱為茶道的開山鼻祖,相傳利休的茶道「得道于珠光,得術于紹鷗」。
對繁多的游藝活動開始厭倦的「足利義政」將軍詢問能阿彌是否還有其他的樂趣,作為同朋眾的能阿彌就推薦了茶道。能阿彌提名了南都稱名寺的名僧,三十多年來一直苦修茶道的珠光…
珠光是否是義政的茶道老師這一點尚且存疑,其次珠光和能阿彌的關系 —「珠光教授能阿彌茶道的奧義、能阿彌教授珠光唐物的鑒賞方法」,也尚不明確。
珠光的茶道通過「能阿彌」吸收「書院茶」的技法、知識;而「紹鷗」則是對珠光茶進行了繼承與發展,這也是茶道發展史上被大家普遍認知的討論課題。
▲ 「心之文」是村田珠光寫給弟子古市澄胤(古市播磨法師)的一封信,在茶道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全文翻譯如下:
心之文
此道最應忌諱的就是傲慢與貪婪、嫉妒高明者、蔑視初學者之心。茶人本應去接近高明者,向其求教,照料初學者,對其進行培養教育。
而且此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漢」與「和」之界線,做到漢和融合,這一點必須銘記于心。
最近,提到「冷枯」之美,初學者總是拿著備前、信樂燒,擺出一副名人皺眉鑒賞的姿態,真是豈有此理。所謂枯淡之境界,亦是由循序漸進而來:得到好的器具,應首先好好去體會、玩味,根據自己的能力而創造出一個適當的境界來,一步一步做下去,在境界上不斷深入;得不到好的器具的人,索性就不要拘泥于器具才好,如何養成欣賞藝術品的眼力最為重要。
即使已經相當成熟,也要保持向人求教的心態,這非常重要。傲慢與貪婪之心是最大的絆腳石,但自信也是不可或缺的。古人所云「為心師,不師于心」可做此道之至理名言。要茶人做心的導師,而不要讓自大傲慢之心成為自己導師。
此非古人之言。
珠光
珠光有一位叫作「古市澄胤」的弟子,是大和的豪族。珠光的茶湯理念可見其授予古市的「心之文」,這是一紙超越時空的教誨。
古市澄胤
furuichi chōin
1459 - 1508
澄胤的兄長胤榮因舉辦過極盡風流的「淋汗茶會」(一邊泡澡一邊飲茶吃酒的宴會)而為世人所知。
由珠光贈與澄胤的茶道傳授書《心之文》,是研究珠光的茶湯之道的珍貴史料。
澄胤也擁有三十多種像珠光小茄子這樣的名物茶器,之后更是發現了后來成為本愿寺名物的名石“殘雪”。據《長閣堂記》記載,這塊石頭原本是用來壓屋頂木板的。
寫了第五篇的茶人系列,每一次的結語都是留到最后的盛宴。這是唯一作為作者會透露自己想法的章節,而每一次的調研、翻譯、撰寫,到了這一刻都是最特別的。
相信很多人都去過「金閣寺」,但卻不知道這是3代足利義滿將軍的圣地;我們也都去過「銀閣寺」,但卻不知道這就是8代足利義政將軍的寶地:
也許如果我們提前知道,那個享受和感悟會是加倍的,而事實卻不盡然如此;可這也是促使我們去了解歷史、傳承的最大原因和動力吧?
重新翻譯村田珠光先生的「心之文」,可以體會他字里行間的困惑和怒火,也明白了這些苦惱是跨越時空的、庸常的;當下的我們,何嘗不是也面臨著一樣的困境… 如何走出這個困境呢?
我們的公眾號
我們的視頻號
假如都看到這里
請不要吝嗇贊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