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 濤… 文章來源:威海一中 點擊數:704 更新時間:2009-2-13 | |
摘要:本文為筆者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效現象和行為進行剖析,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以習題講評課為例子來闡述,分為課前習題精選、課前準備、課堂提問、小組討論、教師點評、作業布置等方面存在的無效性行為。 高中施行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至今,教學必得有效,實施“有效教學”已經深入人心,但回顧我們的教學行為,不能都稱之為“有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無效、低效行為”比比皆是。何為“無效教學”?無效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脫鉤,從而導致效率極低甚至是零的教學。這種無效的教學行為浪費了教師和學生的精力,而實際取得的教學效果很差。下面我以習題講評課為例來闡釋我們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無效、低效教學行為,敬請同仁們批評指正。 “無效、低效”行為一:習題選擇的“盲目性” 習題課的載體是習題,習題的選擇非常關鍵,既要鞏固新授課所學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和技巧,習題的選擇依據應該是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而在實際選題時,往往注重量的要求而忽視了質的要求,一份題中題型重復的很多,偏題怪題不少,考察學生耐心的題多,考察學生思維的題少,就怕學生能順利的將題解出來,往往這套題既難壞了學生,又愁壞了講評的老師。這樣的試題既浪費了學生大量的時間來做,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講評,耽誤了教學的進程,收效甚微。 應對策略:出題前一定要全面研究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并緊密結合本堂課的知識要點和學生的現狀,將題目分層。例如:可以將題目分星級,一星級的題目緊扣課本知識點,考察最基礎的知識;二星級題目對知識點的簡單應用;三星級的題目對知識綜合應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要求。重復重要知識點的題目應該以不同的題型出現和不同的角度體現。 “無效、低效”行為二:課前準備的“倉促性” 課前準備的倉促性分為學生準備的倉促性和教師準備的倉促性。 學生準備的倉促性主要是指學生的課前準備,學生下課后在教室和室外進行各種活動,在高興和興奮時很少關注時間,往往聽到上課鈴響才氣喘吁吁的跑回座位,且情緒難以短時間內平靜下來,我們有時需要花費好幾分鐘來維持課堂紀律,且你開始布置任務或講課了,相當多學生無法跟上你的節奏,尤其對年輕教師經常遇到此類情況。 教師準備的倉促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否通過批改掌握了學生對于習題的掌握程度,是否對于出差較多的試題進行了合理的分析和準備了變型練習,是否清楚如何解決個別學生在典型試題上出現的錯誤。二、課堂環節的把握和時間的掌控。三、教師上課遲到。在教師未進教室之前的學生的學習幾乎是無序的,很少有學生能按照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在你進教室之前他能非常安靜的復習上節課所講內容和預習本節課老師要講述的內容。 應對策略:對于高中學生很難有自覺性自己提前準備好下節課所需,最好的辦法是教師提前3分鐘進入教室,對于習題課更應該提前將你批改完的試卷提前發給學生。你提前幾分鐘進入教室,很多學生也會自覺安靜下來準備你上課要用的東西,也督促了在室外的學生能及時返回,同時你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個別學生的工作,我們稱之為“候課”。僅對于習題講評課而言,上課一定是在完成了對學生作業的批改之后,全面掌握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的基礎之上進行的。 “無效、低效”行為三:“小組討論的低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課堂學習形式,它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我們很多情況下的課堂小組討論只是一種讓課堂“熱鬧”的形式,遠遠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表現在:一、小組合作學習時經常出現小組內的分化和重組;二、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成為一個或兩個成績好的學生的表演舞臺,大多數學生被邊緣化;三、小組學習過程中由于組際差異,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有長短,在學習活動的后期教師一般忙于對未完成學習任務小組進行指導。這時,已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便會進入無序的狀態。我們聽過的好多公開課,可以看到討論的后期有的同學仍然有好多問題沒有解決,而有的學生之間已經開始有好多小動作了。 應對策略:教師所選擇的題目一定是適合討論并且出現錯誤較多的題目,通過小組的討論能夠解決的題目,對于某些學生做錯很多的題目或因為我們某些知識點或技巧沒有講到導致學生做錯的題目不應該由學生討論完成;要在學習小組中設立小組長,最好根據學科成績設定,并對小組長經行必要的經常的培訓,首先要他們明白如何合理的安排和調動組內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小組的組成要合理,通常5個人一個小組,學生組成要有A、B、C三類學生(A為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B為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C為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小組討論完成后要經行小組間的交流,要合理的利用獎懲機制來鼓勵解決問題好的小組,懲罰解決不好的小組。 “無效、低效”行為四:課堂提問的“無效性” 新課程大力提倡教學互動,師生對話,于是現在有好多教師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教師整堂課都不停的問“對不對呀”、“是不是呀”等瑣碎無意義的問題,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說上一節地理課,有一個老師將一個地球儀放在講臺上然后問學生:“教室里多了什么東西呀”,學生左顧右盼,發現教室里有來聽課的校長,就回答:“校長”,教師生氣的矯正和啟發說:“我說的是東西,校長又不是東西!”這些形式上的提問顯然沒有任何意義,更談不上對學生的思維有任何的啟發或引導作用。另外提出的問題不能太模糊,讓學生不知從何下手。例如:“實驗室制備氯氣應從那些方面考慮?怎樣進行考慮?”這樣的問題顯然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如果改成:“一、我們學過的化學反應中,那些反應可以制備氯氣?二、根據反應原理制備氯氣可以選擇怎樣的試驗裝置?三、根據裝置和反應原理分析反應制備的氯氣中可能混有什么雜質氣體?”這樣問就會清晰的多。另外有些老師習慣先叫學生再提出問題,這樣其他的學生就不緊張了,感覺這個問題與他無關,也就不會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了。提出問題立刻叫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考慮時間。 應對策略:課堂上提的問題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提問的問題要清晰。提的問題一定要清晰明了,學生一聽就知道你問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種回答;(2)問題要提的有價值。只有有價值的問題才能引發正確的思考和探究,才能對所學內容引起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把握;(3)問題要有趣味性。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引入入勝,深入淺出,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4)問題應具有“大眾性”。問題應該引發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共鳴,不能僅僅局限提問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5)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廣度和開放性。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不同角度的思維,涉及的知識面廣,綜合性就強。(6)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對于回答的不完整的答案要追問或補答。 “無效、低效”行為五:課堂練習或課堂小測的“低效性” 課堂的練習或小測非常重要,因為它是鞏固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檢驗學生對于重點和難點的掌握程度,在實際的課堂上,由于課堂練習或小測設計的內容不合理,就會出現有的學生很輕松的按規定的時間完成,而有的學生拖拖拉拉,一直到下課打鈴也完成不了。完成完了的同學會無所事事,甚至干擾其他同學,做的慢的學生則養成拖拉的習慣。 應對策略:最好將課堂小測的試題也分層,按星級分層,根據本堂課所講授的重點和解決的問題設計合理的變型題,一星主要針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同學,二星對于中等學生,三星針對優秀的學生,一星和二星的題目要求所有當堂完成,三星要求優秀學生完成,并且要有時間觀念,出的題目量要適中。 其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無效和低效的行為,例如:課堂環節銜接的不自然,課堂整體時間的控制不好,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不得當等等問題,這些都制約著整堂課的有效性,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和改進??傊覀儸F在的課堂教學離真正有效還有一段距離,這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課堂質量和效率,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課堂會變的越來越有生命力和質量! 參考文獻:肖成全 【有效教學】 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