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國君治其國,而國既已治矣,有率其國之萬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國之萬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舉天下之萬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說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
【譯文】“國君治理其國,而國家既然已經得到治理,于是又率領其國人民,以崇尚和同于天子,說:‘凡是我國的萬民都上同于天子,而不敢與下和同。天子所肯定的,必然也要肯定,天子所反對的,必然也要反對。去掉自己不好的言論,學習天子好的言論;去掉自己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好的行為。天子,本來就是天下的仁人,全天下的人民都效法天子,天下哪里還會得不到治理呢?’考察天子之所以能治理好天下,是什么原因呢?回答是唯有天子能夠統一天下的最佳行為方式,因此天下得到治理。
【說明】本節與上節意思一樣,按照墨子的推論,一個諸侯國能得到治理,按照這種方式,那么全天下都能得到治理。稍微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全天下的人民都能選擇相同的行為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