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周書》在說什么想什么?

中國古代思想史

第三章

 

第二節:《周書》在說什么想什么?

 

《尚書》分《虞夏書》、《商書》、《周書》三大類。《虞夏書》是夏王朝時期的記錄,《商書》是殷商王朝時期的記錄。《周書》是周王朝時期的記錄,一共三十篇,時間跨度從周武王伐紂,公元前1044年開始到公元前200年秦穆公征伐鄭國。下面逐一分析。

第一篇《泰誓》,是周武王集合在黃河南岸時一篇,渡過黃河后一篇,第二天黎明時一篇,三篇《泰誓》,集中地揭露了商紂王的種種惡行,表明了周武王伐商的決心,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武王之伐商紂王,之推翻商紂王,并不是為了他自己當天子,當天下共主。而是他接受父親周文王的思想,以天下人民的疾苦為重,與其讓商紂王殘暴地統治下去,草菅人命,不如徹底推翻他的統治。之所以這個責任落到周武王頭上,并不是他努力的結果,而是他父親周文王愛護人民的結果。人民擁護周文王的統治,愿意接受周文王的管轄,以至于八百諸侯都愿意接受周文王的統領,說明了周文王的仁政傳遍天下。人們因周文王而信任周武王,不約而同匯集到黃河孟津渡口,周武王應人民要求,集合軍隊,決定征討商紂王。

第二篇《牧誓》,就是在牧野作誓言,想說明的是商紂王已經失去了民心,所以四方諸侯小國都團結在小邦周周圍,共同參與了討伐商紂王的戰爭。周武王面對八百諸侯之師,慷慨陳詞,歷數商紂王罪行,群情振奮,因此一舉而攻克商都,砍掉商紂王首級。這場戰爭可以說是不戰而勝的戰爭。

第三篇《武成》,周武王成就了什么?僅僅是伐商嗎?一次戰爭并不能說明周武王的成就。周武王根據歷史經驗,開始了分封諸侯,建立了歷史上首個官僚制度,使整個國家機器得以正常運轉,這個功勞是了不起的。也就是說,在周武王以前,夏國、商國是酋邦聯盟共和制的初級國家形態,國家機器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統治者真正統治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量的諸侯小國是靠自治,他們之所以依附夏國、商國,只是依賴大邦國的保護,其真正的治理、統治,是他們自己的事。但在周武王之后,情形就完全變了,各諸侯小邦,不僅要進貢物品,交納稅賦,還要聽從大邦周的命令,遵守大邦周的各種規章制度和法律,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的酋邦聯盟共和體制,使周國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國。但與秦始皇相比,其還沒有做到中央集權,各諸侯小邦還有一定的自治權限。這也就導致了后來的春秋、戰國之變。

第四篇《洪范》,箕子論述了九種規律,一是基本原素的規律,二是人的五種情態的規律,三是八種政務的規律,四是時間的規律,五是上下級關系的規律,六是人的性格的規律,七是選擇的規律,八是行為的規律,九是人生道路的規律。所謂大法,即是此法!

第五篇《旅獒》,是太保召公對周武王的訓辭,其重點是人富貴后的心態調整,“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實應成為現代富翁們的座右銘。

第六篇《金》,探討的是忠心繼承法規的問題,主要是描述周公舍身攝政代替周成王執政的原因及過程,充分展現了周公大公無私的精神,如果周公代替哥哥周武王執政,也可以順理成章,但周公遵循周武王的遺愿,并遵從周國長子繼承的法規,始終沒有取代周成王而只是暫時攝政,最終還政于周成王,這就表現出他崇高的人品。

第七篇《大誥》,探討的是懲惡揚善的問題,是周公轉述周成王的話,是一篇戰前動員的講話,其盡量論述了蔡叔、管叔、武庚的叛亂是邪惡的,是不合天意的。盡管我們是同姓兄弟,但我們不能讓這種邪惡的行為得逞,所以要東征,要去消滅這些邪惡的行為。

第八篇《微子之命》,主要探討的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問題,周國在推翻殷商王朝后,并沒有把殷商人民斬盡殺絕,而是采取了“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辦法,恢復被滅亡的國家,承續接繼已經斷絕了的世族,是自堯以來的統治者所采取的為政措施之一,意思是要各種人種、各種民族都能夠在這個世界里和平共處,即使是被消滅了,也要找到他們的旁支后代繼續繁衍。因為一旦某一個部族死亡了,那么屬于這個部族專有的那部分知識或技能也失去了生命。我們可以找到大量伴隨著某個部族滅亡而同時葬入墳墓的文化證據。作為夏王朝卜人的禿姓氏族被周族滅掉了,卜人所世守的有關夏代卜文化方面的知識便失傳了。作為夏朝王族后裔的杞、滅亡了,那么有關夏文化的重要禮制及傳統就會大量的失傳。所以古人十分重視氏族的生死存亡,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氏族本身的生存問題,而且還意味著某種文化的生存與滅亡。只要氏族還存在,無論逃到哪里,都要守住本族的祖業,這是最終使本族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也是說明不在失官之后仍不敢怠業、勤修緒典的根本緣由。這其實也就是最早的人權思想,人人都有權利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推薦選拔被遺落了的人才,天下的老百姓就會誠心歸服了。而這個“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在周武王時期確實實行過,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統治后,就冊封了原夏國子孫、也封建了商國子孫作為諸侯君主。“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

第九篇《康誥》,是自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后,委派管叔、蔡叔、武庚去管理原服從于殷商王朝的廣大人民,但管叔、蔡叔、武庚等叛亂,又引起了殷民的騷動,所以這次委派康叔封前去管理殷民。這次任務很不輕松,所以周公借周成王之意告誡康叔封。本篇有幾個重點,一是希望康叔能夠珍惜,一是要讓古老的殷民改變思想,做新的人民,一是要謹慎施用刑罰,一是要理順家庭人際倫理關系,一是治國不用重典,一是領導藝術,一是天命無常,但仍要遵從天命。這七項告誡,其實是每一個領導人都應該懂得的,現代領導人如果能懂得這些,也將是一個好的領導人。

第十篇《酒誥》,集中在一個“酒”字上,但其著重點不是戒酒,而是節制、控制飲酒。酒能亂性,甚至會給自己、給國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其實也就是子思所說的保持中等的生活需要的論述。

第十一篇《梓材》,因篇中用“若作梓材”比喻治國的道理,所以史官用“梓材”作為篇名。其提出的兩個觀點非常重要,第一個是不能回避的問題,第二個是要使人民明明白白的問題。這兩種思想觀念,至今人們也沒有達成共識。很多統治者、管理者遇到問題都會采取回避的辦法,他們只想按自己的心意來解決問題。他們也不想讓人民明明白白地生活,總以為人民是愚昧的,是迷失的。其實人民都知道,人類社會需要統治者、管理者。問題是誰來做統治者、管理者?什么樣的統治者、管理者才是為人民服務的?才是保護人民的?不僅康叔封要識別這些,我們現代的每一個統治者、管理者也應該識別這些。

第十二篇《召誥》是一篇臣子歌頌君王的文章,但這篇頌詞含有很多規勸之語,所以便一直留傳下來。召公在肯定周成王的地位后,便開始了他的規勸,這些規勸不是勸周成王如何如何,只是勸周成王要以夏、商兩國為借鑒,保持較好的規律。因為人民都看著統治者,統治者的一言一行都會被人民視為典范、榜樣,所以,統治者要有好的行為方式,才能影響人民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選擇最佳行為方式。如果統治者隨自己心意來處理政事,那么人民也就會隨自己心意來處理各種事情。作為一個社會,必須要有一定的發展規律來維持,如果人人都按自己的心意來處理問題,那么這個社會必然要亂套。所以,統治者的典范、榜樣作用非常重要。現代有一句俗話:“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干部”,也是這個道理。

第十三篇《洛誥》,基本上都是周成王與周公的對話,周成王因為自己年幼,一直都不愿意擔任天子一職,而周公在看到成王逐漸長大并成熟后,營建了洛邑并還政于周成王,他認為按照周文王、武王的遺愿,王位的繼承是按次序排列的,他之所以攝政代王,是因為周武王早逝,其子成王年幼,而到成王長大后,他當然要還政于周成王,他不愿破壞長子繼承王位的次序,這是周國姬家的傳統。史官們之所以不惜篇幅大肆宣揚周公此事,想說明周公就是一個尊重傳統的人,尊重規律、次序的人。這個次序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也是今天我們所尊奉的,比如父親就是父親,兒子就是兒子,領導就是領導,員工就是員工,總不能兒子僭越到父親之上,員工僭越到領導之上。在一般情況下,尊重次序就是最佳行為方式。

第十四篇《多士》,我們可以看到周公及周成王的苦口婆心,反復申說天命以及安撫民眾,殷商國的滅亡不是誰造成的,而是商紂王違反天意,違背民心所造成的。這種思想教育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是我們所應該借鑒的。

第十五篇《無逸》,主要討論的就是不要貪圖閑適安樂的問題,要恭敬對待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為統治者、管理者,有了較好的條件后,自然而然會追求閑適安樂。周公并沒有要求人們不要閑適安樂,而是希望統治者、管理者首先要辛勤工作,要讓人民都閑適安樂了,自己才能享受閑適安樂。如果人民都在受苦受難,自己首先就貪圖閑適安樂,那么人民的怨恨就會聚集到統治者、管理者身上,最后導致統治者、管理者的滅亡。

第十六篇《君》,大部分都是周公的話,都是周公在勸導召公。從周公的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召公曾經動搖過、曾經猶豫過,但在聽了周公的這些勸說后,召公肯定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我們遇到這種情況,而有了周公的這些勸說,我們還能不改變嗎?所以,從本篇中,我們所學到的是周公的大公無私及努力奉獻。

第十七篇《蔡仲之命》,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長輩對下一代的諄諄囑咐,也可以看到一個上級對下級的諄諄告誡。雖說蔡仲是周成王的侄子,但周成王卻沒有兒女情長。雖說夏商周以后大都是家族統治,但周成王并沒有以家法代替國法,而是強調了國法的神圣性。

第十八篇《多方》,無論是周公還是周成王,都可謂是苦口婆心,反復勸導殷商舊臣。本篇有個關鍵的概念,即“適應”。社會形勢發生了變化,人們就應該適應新的變化,而不能抱著老觀念不放,不能抱有偏見,不應該抱有成見。既然自己國家的滅亡是自己的統治者造成的,為什么要去怨恨、反對新的統治者呢?如果新的統治者也是酒池肉林,驕奢淫逸,那么不用人民反對,他也會垮臺滅亡的。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這樣。

第十九篇《立政》,是周公對周成王的勸導,是周公對順應形勢發展的詳盡論述,周國由一個小邦國一躍而成為大國,接受了殷商國的大片土地和大量民眾,顯然周國的政治制度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為適應新的發展,周公認為首先要改變人的思想意識和思想觀念,而這些改變首先要從領導人做起,所以他不厭其煩地勸告周成王不要耽誤在眾多的刑獄和眾多的謹慎之事上,要從大的方面著想著手,使國家的統治管理走上正軌。只有領導人改變了思想觀念,下面的百官才會改變思想觀念,否則,領導人大包大攬,一竿子插到底,不能寬容下級去治理、管理諸事,那么,國家就會發生混亂。商紂王的滅亡也有這個原因。

第二十篇《周官》,是周成王闡述三公、三孤和冢宰、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及宗伯的職位設立和職責,并對他們提出許多具體要求。這已經擺脫了小邦周家族統治的狹隘性,走上了官僚制度大一統。其實,本篇也可以看作是《周禮》的發端,正是有了《周官》,才有了《周禮》對各種官員的行為規范。

第二十一篇《君陳》,周成王所說的重點就是“教化”、“寬容”、“以身作則”的問題,雖說周成王談到法治,但并不象戰國時期的法家一樣,一昧強調法治。不錯,法律確實能約束人們的行為,但人類行為的多樣性卻不是法律所能概括的。也就是說,在西周初期人們也都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性,但一直到戰國時期,人們并沒有過于強調法治的重要性。對于“法治”這個問題,老子、孔子等人都談到過,而他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人們的素質教育問題,只有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質,文明素質,人人都懂得法律,犯罪才有可能減少。如果一昧強調法治,那么犯法的人就會越來越多。人們為什么要違法、要犯法?是因為人們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從自己的需要出發,從自己的價值判斷出發,而不是從整個團體、整個社會出發,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必然也就會違法、犯法。普及全民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質,使人們首先懂得社會、集體的需要,那么人們也就能少違法、少犯法。

第二十二篇《顧命》,主要探討的是周成王眷顧群臣百官和太子姬釗,亦言群臣百官眷顧周成王,主要是繼承教育人民的問題。大部分內容則是記載周成王的喪禮和周康王即位的典禮,敘述詳盡細致,是研究周代禮制的珍貴史料。之所以要有隆重的儀式,則是表明周康王接受周成王的遺命,以及百官和人民對周康王的擁護。

第二十三篇《康王之誥》,是周康王的就職演說,首先他表明要尊奉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的治國理念,尊奉公平,完備事物而不致力于責怪,平均周密平等真心,然后他把權力收歸于自己一人,即只有他才能分封諸侯,樹立屏障。也就是說,周康王在周成王大封諸侯后,又一次分封諸侯,而且他這次的分封,關鍵在于周成王的兄弟,他的伯父們。周成王的分封,基本上還是按照原先殷商國遺留下來的自然部族聚居,而周康王這次的分封,則是以姬姓為主,讓他的伯父們都到外地去對各部族進行統治,從而使周國有了許多的同姓諸侯小國,成為周國的外圍屏障。

第二十四篇《畢命》,我們可以看出,周康王講話的唯一重點就是開展教育教化的問題,而不是用嚴刑峻法的所謂法治。在那個非常時期,眾多殷商舊臣還沒有臣服周國的時候,不使用嚴刑峻法,這說明國家的治理并不完全依靠法治。商紂王就是嚴刑峻法,結果導致自己的垮臺滅亡。而開展教育教化,就能合同人民的世界觀、價值觀,從而使眾多人民趨向統一。孔子畢生就是開展教育教化,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因此說,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才是治理國家的唯一途徑。

第二十五篇《君牙》,周穆王明顯遜于周成王、周康王,但仍然是一個較好的統治者,起碼他能懂得民生的艱難,并希望君牙去改變民生狀況,這一點在當時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

第二十六篇《命》探討的是責任問題,自古以來,人們都是說“上梁不正下梁歪”,沒想到周穆王居然認為下梁不正會影響到上梁歪,臣下不正會導致君主上級不正。他這是把責任推給別人的一種做法,自己有了錯誤,不是自己的過錯,是因為受了別人的影響,這種說法和做法顯然是錯誤的。當君主的,當領導、上級的,首先要給下級樹立一個榜樣,成為下級仿效的典范,才能領導工作。否則,把過錯、責任統統推給下級,這個工作是做不好的,也是不好做的。不過,在世襲制盛行的時候,統治地位可以輕而易舉得來,有這種思想也不足為奇。

第二十七篇《呂刑》中,“刑”字有兩意,一種是典范榜樣的意思,一種是刑律的意思。之所以提倡典范榜樣,是因為典范榜樣的行為方式往往影響很多人,因此他們的行為方式就會成為人民的行為規范。而這種行為規范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其作用與法律的作用相同,甚至于還強于法律。所以,正確地理解“呂刑”,應是呂侯的典范榜樣作用,而不是呂侯制定了刑法。本篇所說的五刑,古已有之,商紂王就是因為濫用五刑,才導致天怒人怨,最后垮臺。周穆王正因為認識到這些,才提出減輕懲罰,用贖金代替,疑罪從無,疑罪從輕。這就是周穆王繼承文王武王思想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

第二十八篇《文侯之命》,探討的是權勢衰弱的問題,可以看出,周平王由于勢力衰弱,已喪失了天子的威嚴。東遷后的周,起初尚占有今陜西東部和豫中一帶的地方,后來這些領土漸被秦、虢等國所占據,周所能控制的范圍,僅限于洛邑四周。疆域的縮小,使周失去了號令諸侯的能力,各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職和納貢,周王室的收入因此而減少。周經常向諸侯求車、求賻、求金,失去了昔日的尊嚴,已和一般小國無別。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伐鄭,結果被鄭打得大敗。此后,周王再也不敢用武力來制服諸侯,而野心勃勃的鄭莊公則頗有稱霸中原之意。除鄭以外,宋、魯等國都很強盛。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替代。

第二十九篇《費誓》探討的是擴張權勢的問題,伯禽顯然不是要安撫當地少數民族,而是采取武力征服的手段。雖然本篇記述時間較早,但與同期的《武成》、《洪范》相比,其語言、思想就大大差遠了。伯禽相比于他的父親周公,也大大差遠了。

第三十篇《秦誓》,是秦穆公的悔過之詞,確實有悔過之意,他充分認識到手下缺乏一個明智的大臣。雖然伐鄭是集體決議,但這集體是個愚蠢的集體,是個善于花言巧語的集體。人人都在嫉妒而憎恨厭惡別人,人人都在爭名奪利、爭功請賞,不能容納別人。當然,秦穆公認識到,這都是我一個人的錯,所以希望有一個獨特的大臣,有福澤能繁榮安撫邦國。而這個人應該就是蹇叔。我順從了大家,可大家都是錯的,蹇叔當時受到責備,可他還是象流水一樣順從我,可見他的心胸是多么大啊!可是世上沒有后悔藥賣,但愿秦穆公認識錯誤后,以后能虛心聽取蹇叔的意見。

《周書》可以說代表了西周時期人們思想的發展,是我們了解整個西周時期思想發展的重要資料。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解決人生問題請關注微信號碼:wuyi52727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皇甫謐《帝王世紀》釋意:第五章姬周王朝
周武王病重之后,不讓姜子牙輔政,竟與姜子牙唯一女兒有關
三監之亂:殷商后裔勾結周武王之弟謀反,周公、姜子牙再征天下
分陜而治:成康時代的權位之爭與妥協
商朝歷史人物:紂王長兄、宋氏始祖“微子”和林氏太始祖“比干”
062--周 公 ● 歸政成王定圖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郎溪县| 务川| 龙川县| 宁远县| 韶关市| 安国市| 武强县| 南召县| 孟村| 阳朔县| 勃利县| 凌源市| 新乡县| 特克斯县| 游戏| 西青区| 连南| 灵台县| 南城县| 太和县| 丹棱县| 汉源县| 哈密市| 德阳市| 荔波县| 雷州市| 湘乡市| 襄垣县| 彩票| 桐梓县| 临泽县| 乌兰察布市| 循化| 延庆县| 竹山县| 远安县| 麦盖提县| 凤山县| 盖州市| 渑池县| 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