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父母再能干,也不能背著兒女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原文】蒞民如父母,則民親愛之。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蒞民如仇讎1,則民疏之。道之不厚,遇2之無實,詐偽并起,是言曰吾親民,民不親也。故曰:“親近者言無事焉。”
【譯文】治理民眾像父母對待兒女,那么民眾就會親近愛戴。對待民眾的道路純樸厚道,對待他們有實在利益,雖然不說我親近民眾,而民眾也會來親近。治理民眾就像對待仇敵一樣,那么民眾就會疏遠。對待民眾的道路不厚道,對待他們沒有利益,欺詐虛偽一起來,即使說我非常親近民眾,民眾也不會來親近。所以說:“親近身邊百姓要無事。”
【說明】做父母的是怎樣對待兒女的呢?就是關心他們的成長而不指導、安排他們的成長。想按自己的意愿指導、安排兒女成長的父母,是最愚蠢的父母。同理,想按自己的意愿指導、安排民眾生產生活的統治者,是最愚蠢的統治者。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道路,父母再能干,也不能背著兒女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
【注釋】1.讎:(chóu仇)為仇的異體字,同“仇”。《書·微子》:“小民方興,相為敵讎。”《詩·邶風·谷風》:“反以我為讎。”《管子·七臣七主》:“痛言人情以驚主,開罪黨以為讎除。”《左傳》:“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韓非子·十過》:“故豎谷陽之進酒,不以讎子反也。”《一切經音義》引《三蒼》:“怨偶曰讎。”這里用為仇恨、仇怨之意。
2.遇:(yù玉)《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故季孫讓仲尼以遇勢,而況錯之于君乎?”《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遇臣厚。”《廣絕交論》:“銜恩遇。”這里用為對待、相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