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1死矣!今也則亡2。”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道:“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喜歡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弟子最喜歡學習,不幸死得早了,其他就沒有了。”
【說明】本節是孔子對顏回的又一評價。第三節“德行:顏淵……”,第四節:“回也非助我者也……”,到本節的“好學”,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到顏回是什么樣的人。因此,本節季康子問“好學”,孔子也回答說“好學”,而不提其他,在《雍也》第三節中,孔子就回答過魯哀公的問話,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也就說明在孔子心目中,顏回僅是“好學”而已。“好學”的人不一定就能干,這是千萬要注意的,古往今來,尤其是從隋唐開科取士以來一直到現在的高考,“好學”的人千千萬萬,考取了秀才、進士、狀元、碩士、博士的亦有千千萬萬,但真正能做出成就來的,只有幾個、幾十個而已。所以孔子一再強調“學以致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很有道理的。而后人提出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學以致用。否則,過分地迷戀于書本,鉆了牛角尖,也是學非所用。
——————————————————
【注釋】1.短命:指顏回只活了四十一歲,還沒有到一個人該死的時候。
2.亡:《易·泰·九二》:“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中行。”《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詩·唐風·葛生》:“予美亡此,誰與獨處。”《老子·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8221;《論語·述而》:“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列子·湯問》:“河曲智叟亡以應。”《儀禮·士喪禮》:“亡則以緇,長半幅。”《孟子·離婁上》:“問‘有馀?’曰:‘亡矣。’”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亾部》:“亾,亦假借為有無之無。”《集韻·虞韻》:“無,或作亡。”這里用為“無”,即沒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