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顏淵死了后,孔子的學生們想要厚葬顏淵,孔子說:“不可以這樣做。”
學生們還是隆重地安葬了顏淵。孔子說:“顏回呀,你看待我就象是對待父親一樣地尊重,我卻不能象對待兒子一樣地待你。這不是我的意思,是那些學生要這樣做的啊。”
【說明】這是孔子在顏淵墓前的自述。為了遵循既定的社會行為規范,孔子反對厚葬。因為孔鯉之死,就沒有厚葬,顏淵作為一介布衣百姓,是不允許厚葬的,再說,也沒有厚葬的必要。但是學生們不顧孔子的反對,私下里厚葬了顏淵,所以孔子說我不能象對待兒子一樣地待你,是說沒有象安葬孔鯉一樣地薄葬,而你的那些同學們厚葬你,是違背了既定的社會行為規范。如果說,我們都能違背既定的社會行為規范,那么人人都可以違背了。而如果人人都違背了既定的社會行為規范,這個社會不是就更混亂了嗎?在顏淵厚葬薄葬的問題上,孔子之所以反對厚葬,是因為孔子想得更多更深,而不僅僅是為了節約一點錢的問題,而學生們堅持厚葬,是沒有想到更多的問題,沒有想到整個社會行為規范的問題,只是看到現在,看到目前,實屬目光短淺。所以,從這件事上,我們確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就象我們在大街上扔垃圾一樣,如果人人都不遵守既定的社會行為規范,那么大街上就會亂七八糟,而如果我們從自己做起,不亂扔垃圾,那么,我們的生存環境就會越來越好。所以,遵守既定的社會行為規范,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自覺做到的。而遵守了既定的社會行為規范,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就不會“過猶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