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1,赦2小過,舉賢才。”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不知,人其舍3諸4?”
【譯文】仲弓去做季氏家族的官吏,來向孔子詢問處理政事的問題,孔子說:“先有掌握管理,寬免別人的過錯,舉薦有才能的人。”
仲弓問:“怎樣才能知道哪些人是優秀人才?”孔子說:“舉薦你所知道的人,你所不知道的,別人就會放棄嗎?”
【說明】仲弓去做季氏家族的官吏,因而也來問政。處理政事,最首要的是什么呢?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掌握管理”,掌握你的職位上所應管轄的范圍,然后著手管理起來。這是孔子“正名”的一個原則,正名而后才能干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下節即論此問題)。在管理所轄范圍內,首要的就是寬免別人的過錯,也就是說,剛一上任,不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到處得罪人,先“赦小過”,再想辦法“舉賢才”。等到你將賢才舉薦上來后,就是“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了(《顏淵》第二十二節)。至于有些還不知道的賢才,“人其舍諸?”他們為著各種各樣的原故,也會毛遂自薦,不會放棄機會的。這與后世的領導人不一樣,他們一上臺,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弄得人人自危,民心沸怨,于是喪失掉民心。孔子這里所說的不是耍滑頭,而是作人做事的至理名言。至于舉賢才,就如同交友一樣,在《顏淵》篇中已經討論了許多,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
【注釋】1.司:《書·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書·胤征》:“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詩·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周禮·師氏》:“司王朝。”《老子·七十九章》:“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論語·泰伯》:“籩豆之事,則有司存。”《禮記·曲禮》:“曰司徒。”《孟子·梁惠王下》:“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韓非子·三守》:“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罰,人臣擅之,此謂刑劫。”《說文》:“司,臣司事于外者。”《廣雅》:“司,臣也。”《小爾雅》:“司,主也。”這里用為掌握管理之意。
2.赦:《書·舜典》:“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書·胤征》:“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周禮·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公羊傳·昭公十八年》:“赦止者免止之罪辭也。”《易·解·象》:“君子以赦過宥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說文》:“赦,置也。”這里用為寬免罪過之意。
3.舍:《易·頤·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書·費誓》:“今惟淫舍牿牛馬。”《詩·鄭風·羔裘》:“舍命不渝。”《詩·小雅·雨無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詩·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詩·大雅·瞻卬》:“舍爾介狄,維予胥忌。”《老子·六十七章》:“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論語·子路》:“舉爾所不知,人其舍諸?”這里用為放棄、舍棄丟開之意。
4.諸:《書·高宗肜日》:“祖己訓諸王。”《左傳·僖公十三年》:“秦伯謂子桑:‘與諸乎?’”《論語·述而》:“子曰:‘有諸?’”《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禮記·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孔穎達疏:“諸,之也。”《廣雅·釋言》:“諸,之也。”這里用為代詞,作賓語,相當于“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