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毫無實際用途的詭辯
【原文】見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齊稷下之辯者。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故籍之虛辭,則能勝一國;考實按形,不能謾于一人。
【譯文】見說,是宋國人,是一個善于巧辯的人,他持“白馬不是馬”的觀點說服了齊國稷下的善辯者。但他乘坐白馬過關的時候,還是交了白馬的稅。所以憑借空話,他就能勝過一國人;但對照具體情況,他就一個人也騙不了。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節“一定要聽切合實際的、有實際功用的言論”的說明而舉的例子,“白馬非馬”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名辯學家公孫龍的著名命題,他在《白馬論》中指出:“馬”這個概念是指形狀而言,“白”這個概念是指顏色而言,“白馬”則包括了“白”與“馬”兩個概念,所以與單純指形狀的“馬”不同。因此,若要“馬”,給黃馬、黑馬都行,但要“白馬”,給黃馬、黑馬就不行了,這就說明“白馬”并不是“馬”。他通過“白馬非馬”這一命題,強調了白馬(個別)與馬(一般)的區別;同時從外延上肯定了馬中包括白馬,在內涵上肯定了白馬中也有馬形的共性,從而更加明確地揭示了個別(白馬)與一般(馬)的辯證關系。公孫龍在哲學上提出了著名的“離堅白”思想。他認為石頭“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因此,堅和白是不能同時屬于石頭的。他進而指出,堅在未與石物結合時,必定獨立地是“堅”并自藏著的,白在未與石物結合時,也必定獨立地是“白”并自藏著的。因此得出結論認為,這樣的“堅”和“白”實際上只是和石這個物相分離而獨立自藏著的精神實體。但他在《名實論》和《指物論》中卻提出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承認“物”是天地本身及其所形成的萬物,“名”是對實的稱謂;強調“名”必須符合實;肯定“物”是“有”,“指”(相當于“名”)是“無”;認為 “物” 不是“指”。所以,他的哲學思想具有二元論的傾向。雖然見說繼承了公孫龍的思想,在“白馬非馬”的辯論中取得勝利,但在實際生活中,他還是要為“白馬”交稅。因為守關官員認為,不論是什么馬都是馬,只要是馬就要納稅。象這種“白馬非馬”、“離堅白”等辯論,是毫無實際用途的詭辯,所以韓非建議君主對于這些辯論,根本不要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