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是治理國家的最好的座右銘
【原文】或曰:仲尼之對,亡國之言也??置裼斜缎?,而誠說之“悅近而來遠(yuǎn)”,則是教民懷惠1?;葜疄檎瑹o功者受賞,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敗也。法敗而政亂,以亂政治敗民,未見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紹葉公之明,而使之悅近而來遠(yuǎn),是舍吾勢之所能禁而使與不行惠以爭民,非能持勢者也。夫堯之賢,六王之冠也。舜一徒而成邑,而堯無天下矣。有人無術(shù)以禁下,恃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無術(shù)乎?
哀公有臣外障距內(nèi)比周以愚其君,而說之以“選賢”,此非功伐之論也,選其心之所謂賢者也。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內(nèi)比周也,則三子不一日立矣。
哀公不知選賢,選其心之所謂賢,故三子得任事。燕子噲賢子之而非孫卿,故身死為僇4;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滅于越。
景公以百乘之家賜,而說以“節(jié)財”,是使景公無術(shù)使智富之侈,而獨儉于上,未免于貧也。有君以千里養(yǎng)其口腹,則雖桀、紂不侈焉。齊國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養(yǎng),是侈于桀、紂也;然而能為五霸冠者,知侈儉之地也。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謂之劫,不能飾下而自飾者謂之亂,不節(jié)下而自節(jié)者謂之貧。
夫?qū)θ谎远梢詿o患,知下之謂也。知下明,則禁于微;禁于微,則奸無積;奸無積,則無比周;無比周,則公私分;分私分,則朋黨散;朋黨散,則無外障距內(nèi)比周之患。知下明,則見精沐;見精沐,則誅賞明,誅賞明,則國不貧。故曰:一對而三公無患,知下之謂也。
【譯文】有人說:孔子的回答,是亡國的言論。害怕民眾有背叛之心,而誠懇地說‘讓近處的人喜歡而讓遠(yuǎn)處的人來歸附’,那么就是在教育民眾心懷仁愛。用仁愛來為政,沒有功勞的人就能受到賞賜,而有罪的人就可以得到赦免,這是法治之所以敗壞的原因。法治敗壞而政事就會混亂,用混亂的政事來治理敗壞的民眾,還沒有看見能行得通的。況且民眾有背叛之心的,是因為君主的明察還有不周到的地方。不去增進(jìn)葉公的明察,而想讓近處的人喜歡而遠(yuǎn)方的人來歸附,是舍棄自己的權(quán)勢所具有的職能而讓他和臣下一樣用仁愛的方法去爭取民眾,這就不能保住權(quán)勢了。那堯的賢能,在六王(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中居首位。舜搬遷一次就形成一個城邑,于是堯就沒有天下了。有人沒有辦法控制臣下,只依賴效法舜來爭取不失去民心,不也是沒有辦法嗎?
魯哀公有臣子對外阻擋對內(nèi)勾結(jié)結(jié)黨營私來愚弄自己的君主,而勸說用“選拔賢人”,這并不是主張評定功勞的言論,而是選拔其心目中所謂的賢人。如果讓魯哀公知道孟孫、叔孫、季孫這三個人對外阻擋賢人對內(nèi)結(jié)黨營私,那么這三個人連一天也呆不下去了。
魯哀公不知道選拔賢人,只選拔自己心目中所謂的賢人,所以這三個人就得以擔(dān)任重任。燕王子噲認(rèn)為子之賢能而認(rèn)為荀況不賢能,所以自己被殺死而成為羞辱;夫差認(rèn)為太宰嚭有智慧而認(rèn)為子胥愚蠢,所以被越國滅掉。魯哀公不一定知道賢能是什么,而勸說以選拔賢能,是使哀公有夫差、燕王子噲那樣的禍患。
齊景公把百乘兵車的封地賞賜給人,而勸說要“節(jié)約財物”,這是使景公沒有辦法了
如果對葉公、哀公、景公用一句話就可以使他們沒有禍患,應(yīng)該說了解下情。對下了解清楚,那么微小的奸邪就可以禁止;微小的奸邪行為可以禁止,那么奸邪的行為就不會積聚;奸邪的行為不會積聚,那么奸臣就不會結(jié)黨營私;臣下沒有結(jié)黨營私,那么公私就會分明,公私能夠分明,那么狼狽為奸的私黨就會分散;狼狽為奸的私黨能夠分散,那么對外就不會拒絕賢人而對內(nèi)就沒有結(jié)黨營私的禍患。對下情了解清楚,那么觀察問題就會明白得像洗凈了一樣;觀察問題明白得像洗凈一樣,那么懲罰和獎賞就能明白無誤,懲罰和獎賞都能明白無誤,那么國家就不會貧窮。所以說:用一句話來回答三公而沒有禍患,就應(yīng)該說了解下情。
【說明】先說仁愛,仁愛待民是儒家歷來提倡的,因為只有有了人民,君主才
至于魯哀公能不能選拔到賢人,那是次要問題,關(guān)鍵是要不要選拔賢能的人。所謂賢,是有德行,多才能之意,賢能的人多能為公,多能為民,而少有私欲。不賢的人,即使有知識有才能,但多有私欲,少能為民。所以,一個統(tǒng)治集團(tuán)、一個領(lǐng)導(dǎo)集團(tuán),如果賢人多,那么就會形成團(tuán)隊思想,而如果不賢的人多,就會互相勾心斗角。這里所說的團(tuán)隊,與結(jié)黨營私所組成的團(tuán)隊大不一樣,團(tuán)隊思想,是有相一致的價值觀,所以辦事能擰成一股繩,不會因為個人利益而損害團(tuán)隊利益。而結(jié)黨營私所組成的團(tuán)隊,是各有各的價值觀,在共同利益面前可以團(tuán)結(jié)一致,但只要自己的個人利益受到侵犯時,就會互相爭斗,互不相讓。所以,按韓非的說法,讓下級互相推薦而等賢人自己上門,是靠不住的。
韓非對齊景公的奢侈的評議多少還有一點道理,齊景公的治國政策最急需的并不是對自己節(jié)約,而是要在全國推行節(jié)儉的生活方式;但韓非鼓吹君主的奢侈,這是助長統(tǒng)治者追求奢侈的風(fēng)氣。統(tǒng)治者過于奢侈,一是浪費耗費民財,二是讓百官有了仿效的榜樣;百官如果也跟著追求奢侈的生活,那么老百姓就倒霉了。再說,奢侈太過,造成貧富不均的局面就會愈演愈烈,最終會引起人民的反抗。
韓非把對這三公的治國的辦法歸結(jié)為一句“了解下情”,這也并不能解決三公的問題。下情很容易了解嗎?人世間,百態(tài)萬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了解清楚的。但下情也容易了解,老百姓無非就是“安居樂業(yè)”這四個字,能讓人民百姓安居樂業(yè),那么統(tǒng)治者就可以說是個英明的統(tǒng)治者。所以,制定讓人民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政策,就是對人民百姓的仁愛。因此,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則是治理國家的最好的座右銘:仁愛人民,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用誠信,用智慧,那么國家也就能長治久安。
——————————————————
【注釋】1.惠:《易·益·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書·皋陶謨》:“安民則惠。”《詩·邶風(fēng)·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詩·小雅·小弁》:“君子不惠,不舒究之。”《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周頌·烈文》:“惠我無疆,子孫保之。”《論語·陽貨》:“恭、寬、信、敏、惠。”《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財謂之惠。”《荀子·君道》:“寬惠而有禮。”《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今謂我惠民者,使我與二弟爭民耶?”《說文·惠部》:“惠,仁也。”這里用為仁愛之意。
2.太:《書·洛誥》:“王入太室裸。”《老子·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易·系辭》:“易有太極。”《禮記·曲禮》:“太上貴德。”《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廣雅·釋詁一》:“太,大也。”段玉裁曰:“后世還言,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這里用為形容極大之意。
3.下智有之:《老子》原文是:“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說“極大的那上面的虛空,不知道到底有什么;”此處韓非有誤,翻譯也只好按韓非原文意譯。
4.僇:(lu路)《禮記·大學(xué)》:“辟則為天下僇矣。”《荀子·非相》:“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荀子·強(qiáng)國》:“無僇乎族黨而抑卑其后世。”《韓非子·外儲說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