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一屆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活動圓滿落幕。評選活動自9月中旬啟動,共收到來自25個院系107名同學報名,經審核確定104名同學符合申請要求,其中博士生74名,碩士生30名。評選分為匿名形式開展的專家通訊評審以及現場舉行的會評答辯評審兩個階段。最終評選出10位“學術之星”獲獎者。 下面,讓我們一起揭開“學霸”的面紗。
榜樣的力量
走進“學術之星”的世界
劉 明
密西根學院2014級博士生,師從馬澄斌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性能兆赫茲無線電能傳輸機理與系統級優化設計。
博士兩年間,已接收和發表SCI A檔論文5篇(第一作者3篇),EI檢索國際主流會議論文7篇(第一作者3篇),在多個國際會議上應邀做口頭報告,還作為在校研究生被IEEE TPEL邀請為審稿人。他開創性地發展了一整套高性能兆赫茲無線充電系統的優化拓撲結構和分析設計方法論,首次提出和驗證了高頻無線充電系統的諧波抑制和魯棒優化設計方法,其開拓性的科研成果得到了產業界的充分肯定。獲批2017年提前畢業,并已收到多家知名公司和高科技初創企業以及美國/歐洲大學的技術負責人/博士后崗位邀請。
他堅信 “基于堅實的工程實踐,準確理解和發現問題,綜合發展和運用理論工具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提出‘能用’加‘好用’的系統解決方案,是工程技術人員的不二使命和最大人生價值體現。”
導師評價:
劉明同學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做出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工作與成果……率先提出了高性能無線電能傳輸全系統的優化分析與設計方法,為綜合提高高頻兆赫茲無線電能傳輸系統的性能做出了基礎性和原創性的學術貢獻。
——馬澄斌
密西根學院副教授
同行專家評價:
It is a great achievement for Ming (is he only 2nd year PhD student? Way to go!!)… We should pursue his circuit and try to generalize the design of it so intel and the industry can make use of it.
——Dr. Songnan Yang
美國英特爾(intel)Santa Clara總部無線充電技術負責人
這個電路會改變無線充電的歷史
——Mr. Jack Chen
美國高通公司(Qualcomm) 資深工程師
黃銀娟
化學化工學院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13級博士研究生,師從麥亦勇特別研究員和馮新亮教授。
碩博期間發表SCI論文16篇(第一作者7篇)。過去一年中,在材料與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連續發表2篇文章。她基于極具發展潛力的新型半導體材料---石墨烯納米帶(GNRs)的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溶液化學合成法,首次合成了結構精確且聚合物(PEO)或剛性橋環等基團功能化的GNRs及其前體分子,攻克了石墨烯納米帶研究中長期未解決的溶液分散性問題。
她總是對自己的付出談的很少,對身邊師長的幫助談的很多。“我現在的科研成果絕大部分都得歸功于交大這個大平臺,還有馮新亮老師在世界各地聯系儀器測試……沒有課題組的鼎力資金支持和先進測試條件,我是不會有現在的學術成果。”
導師評價:
黃銀娟同學對科學研究充滿興趣……用化學合成方法制備了具有極好溶液分散性的石墨烯納米帶,極大地拓寬了石墨烯納米帶的研究范圍和潛在應用范圍。在過去一年中,她在化學科學領域國際頂尖學術期刊JACS上連續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她成績卓著,是當之無愧的 “學術之星”。
——麥亦勇
化學化工學院特別研究員
同行專家評價:
黃銀娟同學對科學研究尤其是化學實驗充滿了極大的興趣……她在石墨烯納米帶的分散性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為石墨烯納米帶的應用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希望其繼續保持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激情,爭取今后取得更大的成績。
—— 顏德岳
高分子化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利文浩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二年級,師從陳海波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操作系統與移動安全。
他深入地研究了計算機領域的多域計算系統的安全與效率問題,其成果在ISCA(計算機系統結構領域權威學術會議)和MobiSys(移動計算領域權威學術會議)發表。他堅持將研究課題與業界緊密結合,努力解決業界的實際問題,為智能設備廠商和應用廠商提供安全高效的T6系統。他創立的上海瓶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獲風險投資,估值7千萬,并與國內外眾多知名廠商達成深度合作,支付寶、微信等應用已開始使用T6系統保證支付安全。
他曾榮獲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全國特等獎、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銀獎、上海交通大學“年度人物”稱號、“微軟學者”稱號等榮譽。
霍小紅
藥學院2013級博士生,師從張萬斌教授和劉燕剛教授。研究工作為金屬與小分子催化體系和雙金屬協同催化體系的開發,以及該催化體系用于重要的非天然氨基酸和小分子多肽的手性合成。
博士期間發表學術論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3篇SCI,論文被引60余次,相關工作作為封面獲得了美國化學會和Synfacts亮點介紹。獲得一項發明專利。求學期間共參加7次國內大型學術會議并做4次口頭報告,參與知名國際會議交流3次,并在會議中獲得2次杰出口頭報告獎,2次優秀墻報獎。博士期間參加“亞洲校園項目”獲得日本東北大學交流學習機會。
“以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為導向,積極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力爭使其實現產業化”
導師評價:
他悟性很高,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一鼓作氣地解決問題,深入淺出地闡釋,舉一反三地應用。一名優秀的博士生就應該是這樣,做到融會貫通,懂得學以致用。
——張萬斌
藥學院教授
何沛倫
物理與天文系2015級博士研究生,師從何峰特別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超快激光物理理論研究。
本科就讀于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因熱愛數理研究,輔修數學與應用數學第二學士學位,完成3個物理系PRP項目,通過自學掌握了物理系本科專業課程,并以直博面試第一的成績,獲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系博士研究生資格。本科期間,圖書總借閱量居2015屆上海交大學畢業生前十名。他已發表SCI論文8篇,包括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論文2篇,在《Physical Review A》上發表論文3篇,在《Optica》上發表論文1篇。曾獲優秀博士新生獎、趙朱木蘭博士三等獎、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光學獎、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以及IFSA協同創新中心獎學金一等獎。
導師評價:
沛倫對同學有熱情,對社會有感情,對物理有激情!
——何峰
物理與天文系特別研究員
同行專家評價:
沛倫具有優秀的學術素養:扎實的基礎知識,嚴謹的邏輯思維,勤奮的探索精神,無私的團隊合作與奉獻。
—— 吳健
華東師范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國重主任,學術同行,科研合作者。
劉術利
醫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師從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張志愿院士,研究方向是口腔頜面頭頸部腫瘤的外科手術治療及頭頸癌復發轉移的分子機制。
研究生6年中,累計參加手術500余臺。發表SCI論文7篇,總影響因子達32.7,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4篇,影響因子大于5分3篇。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的課題《Survivin乙酰化調控在頭頸癌中的功能及機制研究》獲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6年博士創新基金”的資助。參與了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的研究,曾獲 “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上海市免疫學學術論壇墻報三等獎等榮譽。
“選擇了醫生就選擇了責任,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管多累,都是一種幸福。我希望,通過自己一輩子的努力,為癌癥病人的治療貢獻一點力量,哪怕一點點!”
導師評價:
該學生在臨床及科研工作中都非常努力且非常出色,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對頭頸癌淋巴結轉移的分子機制研究非常有意義,對晚期頭頸癌患者尋找新的治療靶點提供了理論依據,希望其能繼續發揚嚴謹治學的作風,兢兢業業,爭取取得更大的成績!
——張志愿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口腔醫學院院長
同行專家評價:
該學生臨床工作非常認真,同時能將科研與臨床結合起來,通過對頭頸癌轉移的分子機制研究,很好的解釋了臨床工作中癌癥病人轉移的分子機制這一難題,希望其繼續努力,早日成長為一名研究型的外科醫生!
——竺涵光
著名口腔頜面外科專家、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教授
鄭臻哲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師從陳貴海教授,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網絡經濟學,算法博弈論,無線網絡,移動計算,云計算。
先后在計算機網絡著名的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錄用了14篇高質量論文(其中第一作者8篇),這其中包括計算機網絡領域知名期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和網絡領域知名的國際會議ACM MobiHoc和IEEE INFOCOM,人工智能領域的著名國際會議AAAI和AAMAS等。微軟亞洲研究院和Google公司對他的研究成果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于2015年分別授予了微軟學者獎學金和Google全球博士獎學金。曾兩次國家獎學金,上海市優秀畢業生,ICCS最佳學生論文,國際廣告實時交易競賽冠軍等榮譽。現在美國UIUC CSL實驗室進行交流訪學。
導師評價:
他勇于探索科研難題,具有極高的科研熱情,積極地參與了多項研究課題,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陳貴海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特聘教授
同行評價: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Klara Nahrstedt 教授(德國科學院院士 IEEE/ACM Fellow ACM SIG Multimedia主席 ACM Journal Multimedia Systems 主編)及其合作者在其MobiHoc 2015論文中指出“我們解決了多維度組合拍賣機制的設計問題”。
來自伊利諾理工學院的李向陽老師(IEEE Fellow, ACM杰出科學家ACM MobiHoc 2014程序委員會主席)及其合作者在其TMC論文中指出,我們的工作是防策略性和近似最優的組合頻譜拍賣機制的代表性工作。
黃榮宗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2011級碩博連讀生,師從吳慧英教授,研究方向為固液相變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及模擬。
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期刊論文8篇,包括5篇計算物理領域頂級期刊、1篇能源傳熱類頂級期刊、2篇美國物理學會權威期刊,2篇論文曾入選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的Most Downloaded Articles。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近三年SCI他引50次,其構建的固液相變格子Boltzmann模型和方法被國內外學者多次完整地采用。曾2次獲得博士生國家獎學金。
導師評價:
黃榮宗同學在固液相變格子Boltzmann方法構建方面取得的系列創新研究成果,為天道酬勤、止于至善的最好詮釋!
——吳慧英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特聘教授
同行專家評價:
黃等發展了一個全新的(novel)固液相變雙分布函數格子Boltzmann模型。
——Kai H. Luo
倫敦大學學院能源系統首席教授(Chair of Energy Systems)
https://www.ucl.ac.uk/mecheng/people/academic-staff/kai-luo
劉雯君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生物學專業2012級直博生,師從高維強教授。
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作者身份發表論文及綜述共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發表研究性論文一篇,首次揭示了Park7在敗血癥疾病中的天然免疫調控作用,為敗血癥后期免疫抑制階段的治療提供了新的藥物靶點和研究思路。曾獲得中央光華醫學獎學金,國家獎學金,上海交通大學三好學生榮譽稱號。今年9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應邀參加了2016年美國AACR的結腸癌疾病分會議,研究成果以墻報展示形式在大會上進行學術分享和交流。
過去幾年的科研經歷,實驗室便是她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上,她不曾有一絲懈怠。“專注與堅韌是科研中必須要具備的品質,無論過程的艱辛,實驗成功的那一刻,是對精神和內心最好的慰藉。”
導師評價:
劉雯君同學學習認真、積極,工作努力、主動,善于思考、閱讀文獻,對科研有強烈興趣,能力強。祝賀她獲得“學術之星”,很有潛力做科研的苗子。
——高維強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講席教授
同行專家評價:
As a researcher in immunology, I am very impressed by Dr. Li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Her work on the protective role of Park7 on sepsis by regulation of ROS production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many scientists including myself. Dr Liu's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research are remarkable and I believe she will be an outstanding researcher in near future.
——Dechun Feng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胡開明
機械動力與工程學院2013級博士生,師從張文明研究員,從事表/界面效應作用下微納機械諧振器件動力學設計及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
發表SCI期刊論文9篇,在ASME J. Appl. Mech.和J. Vib. Accous.期刊上發表論文4篇,SCI引用30次,SCI他引23次。提出了一種考慮表面層厚度的納米材料楊氏模量尺寸效應的修正core-shell模型,被Physcis Reports (IF=22.124)著名期刊上用一段篇幅進行積極評價。2015年9月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培養博士兩年。
導師評價:
胡開明同學具有較高的學習主動性和科研天賦,不僅理論基礎扎實,而且對科研有著濃厚的興趣,勤奮好學,應該得到更大的發揮和培養。
——張文明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員
同行專家評價:
“In another study, the buckling of the nanowires was investigated by Hu et al. on the basis of a modified core–shell model. The modified model was utilized to predict the size effect of the Young modulus of the nanowires and was verified with the reported experimental data. They found that the surface layer thicknes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an exact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uckling behavior of the nanowires.
——國際著名綜述Physcis Reports(2016, IF=22.124)
將modified core-shell model歸為surface stress models大類模型中的一種典型的表面效應模型。
——國際知名期刊Composite Structures (2016, IF=3.874)
成功地發展了經典的Gurtin-Murdoch的表面彈性模型,并研究了納米線的屈曲和振動特性。
——國際知名期刊J. Phys. D: Appl. Phys (2015, 2.772)
囊括最齊全的學術領域
申請材料涵蓋理科類、工科類、人文社科類以及醫學類四個大學科門類,根據申請同學的專業和申請方向,將申請人分為16個小組,分別匹配領域內專家進行評審。
擁有最權威的評審陣容
83名通訊評審專家名單均來自申請人所推薦的行業專家,及“學術之星”評選組委會根據每位專家在各自領域的學術水平、領域知名度、代表性來確定。
執行最嚴格的評審程序
每位專家評審份數不等的參評材料(3~9份)。在申請人所提供的匿名資料中,從學術成果評價、學術成果創新性以及代表作的學術水平三個方面給予A/B/C評級。匿名評審的分數統計均在“學術之星”評選組委會的監督下進行,并經過專家會議審議后,確定進入答辯環節的20名候選人。
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水平
參選者均為各領域學術研究的佼佼者且提供了所在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三篇論文/專利/著作。
素材來源: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