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和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摘要: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如果人們吃飯沒有食欲,勉強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結果只能引起惡心和嘔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會樂意地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學也不應是強制性的,而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通過巧妙設計導語、創設多種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游戲情境、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加強動手操作、運用多媒體教學和設置鞏固練習等多種教學途徑激發和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使學生真正的愛上數學。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關鍵詞:數學 情境 興趣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它能促使學生萌發出強烈的求知欲,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推動他們積極探索,努力攀登,向著自己認定的目標奮進;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紐斯也指出:“興趣是創造一條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的教學實踐也充分證明,當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時,就會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愿學、愛學、樂學,而且學得活、學得好,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
“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因此要使學生輕松、愉快、有效地學習,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自己的感悟我總結了幾種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的方法。
一、巧妙設計導語,引起數學學習興趣
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據有關報導說,當人們打開電視時,映入眼簾的電視節目如果在8分鐘內不能抓住觀眾的心,它將被遙控器無情地轉換掉。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也是如此,如果老師在上課的前一兩分鐘內沒有牽住學生的心,開頭沒有把學生引到學習中來,那么這一節課學生很有可能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
成功的導課,不僅能迅速安定學生的學習情緒,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造成學生渴望學習的心理狀態,從而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例如教學文字題時,課一開始,教師一言不發,在黑板上板書:“藍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學生睜大眼睛,感到很奇怪。接著教師要求學生縮句。這時,學生忍不住了問老師:“這節課不是語文課!”老師還是一言不發,等學生縮句后,教師又在這句話的下面寫上“45加上18的和,乘它們的差,積是多少?”再要求學生縮句,這時,學生恍然大悟,紛紛舉手搶著回答。這樣的導課,不僅抓住了解答這道文字題的關鍵,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設多種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把“學”的權利還給學生,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把“做”的機會讓給學生,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
教學實踐表明,好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盡快進入學習狀態,而良好的學習狀態又能提高學習質量,獲得素質的發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合理的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有效學習。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將情境分為故事情境、競爭情境、游戲情境、生活情境及問題情境五種形式:
1、創設故事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故事很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故事情節,誘導學生置身于故事情節中,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創設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例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時,我編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約好,一起到森林里給小松鼠慶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車,他們一大早就到車站,買好車票。小牛的座位號是23,小山羊的座位號是25。過了一會兒,小猴司機開著中巴車來了。小猴司機想考考小牛和小山羊,對他們說:“誰的座位號數大誰就先上車。”小牛和小山羊都還沒有學過比較兩位數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辦。他們想回去問問小狗,可時間又來不及了。小朋友,你們能幫幫小牛和小山羊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師及時的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地學會了兩位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又如,在教學“比的應用”一節內容時,我講了一個故事:中秋節,江西巡撫派人向乾隆皇帝送來貢品—芋頭,共3筐,每筐都裝大小均勻的芋頭180個,乾隆皇帝很高興,決定把其中的一筐賞賜給文武大臣和后宮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軍機大臣和紳聽了馬上討好,忙出班跪倒“啟奏陛下,臣認為此一筐芋頭共180個,先分別賜予文武大臣90個,后宮主管90個,然后再自行分配。”還沒等和紳說完,宰相劉墉出班跪倒“啟奏萬歲,剛才和大人所說不妥。這在朝的文官武將現有56位,分90個芋頭,每人不足兩個,而后宮主管34人,分90個芋頭,每人不足三個,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數一樣多。”皇上聽后點點頭“劉愛卿說的有理,那依卿之見如何分好?”此時,學生都被故事內容所吸引,然后讓學生替劉墉說出方法,這個故事把數學知識寓于故事情節中,從而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2、創設競爭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欲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我們既然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境中,不妨也在我們的小課堂中設置一個競爭的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教學中做到“低起點,突重點,散難點,重過程,慢半拍,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例如,開展“看誰答得又對又快”、“看誰擺得又對又巧”、“奪紅旗比賽”、“男女對抗賽”、“小組對抗賽”、“班級對抗賽”、“小能手”等競賽活動。這些活動總讓學生百玩不厭。這種欲罷不能的勢頭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地積蓄著學生的興趣,鼓舞著他們期待著下一課的到來。
3、創設游戲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生愛說、愛笑、愛動、愛玩。如果在教學中忽視了這一特點,一味平鋪直敘的去講,必然使他們覺得疲勞乏味,是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實踐證明:創設游戲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學而不厭,樂而不疲。
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練習中,我設計了“小熊賣文具”的游戲。請一個小朋友戴上頭飾做小熊,大家當顧客,到文具店買東西。這一場景,真實地再現了孩子們的生活,頓時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戲行列,望著商店里想買的東西,快樂之情溢于言表。此時此刻,教師及時把商店里要買的東西變成簡單的元、角、分換算,看著價格上的算式得出價錢就能買到你想買的東西。在游戲中學習,學生學而不厭,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緊張的學習過程中加編有趣的兒歌,學生一定很好奇。“一只青蛙一張嘴,二只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那三只四只?100只200只,……無數只青蛙又該怎么唱呢?”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會很集中,氣氛也會很熱烈,于是學生在不自覺中獲得了知識。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我教他們背誦順口溜:“1像粉筆,2像鴨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鉤子,6像口哨,7像銀鋤,8像葫蘆,9像蝌蚪。”以此來幫助學生記住字形。為了讓學生靈活的運用“≤”和“≥”符號,我教他們背誦兒歌:“尖尖總是對著小的那一邊,開口總是對著大的那一邊。”這時學生的興趣被充分的調動起來。
再如,教完“7的組成”后練習:
師:我出2(伸2指)
生:我出5(伸5指)
師:我出3(伸3指)
生:我出4(伸4指)
……
把類似的游戲滲透到課堂,使學生學有興趣。
富有情趣的游戲活動,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化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數學為具有現實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應注重“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教學時,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產生“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親近感。創設生活情境,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我在上“認識鐘表”這課時。我是這樣處理的:開始時,我創設了讓學生猜謎語的情景。小孩子都喜歡猜謎語,一聽說猜謎語,立刻調動了全部的注意力來參與。謎語是這樣的:“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的聲音,提醒人們爭朝夕。”孩子們踴躍舉手,情緒非常高漲。終于有人猜出了謎底:鐘表。我借此引出了課題:認識鐘表。孩子們帶著高漲的情緒,進入了對新知識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放學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師很擔心同學們是否已安全到家。于是,老師便給同學打電話詢問。師生模擬打電話表演。找學生分別扮演小明、小玲、小江、小利。孩子們熱情很高,學習效果自然很好。課堂結束時我是這樣設計的:你通常幾時起床?幾時上學?放學到家是幾時?幾時睡覺?你能看著鐘表把它們都記錄下來嗎?把課內外結合起來,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又如,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當學生由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題:教學樓大廳是一塊塊正方形地磚拼成的,請你動手操作求出一塊地磚的面積,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完畢后再介紹自己的做法。這樣經過學生的個人獨立思考、經歷和體驗以及學生群體之間的交流討論和思維碰撞,可以讓學生發現自己做法的優缺點,吸取他人的長處以及教訓。形成了學生之間的有效的互助。
《 數學課程標準 》中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教師應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作為學生探索的對象和內容,使其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讓他們更多的體會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5、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新的課程標準突出要重視學生的終身發展,我們的教學也不能一味的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要善于設計有一定難度、有挑戰性的、又是在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去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究。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為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教師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想一想我們能不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然后再推導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因此,學生感到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于是他們立即展開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開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必須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將其剪開嗎?這一問題又激發了學生驗證的欲望,從而掀起了第二個課堂高潮。整堂課在幾個主要問題的牽引下有效地完成了,既學會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
又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內容時,考慮到學生有能力通過一系列活動完成學習目標,就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探究。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了整數、小數大小的比較后,發出這樣一個問題: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是不是也和整數小數一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用手中的材料,在小組中展開了積極的探究活動,并討論出結果,使學生即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及實踐能力。
三、加強動手操作,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時,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必須多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以“動”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更多的新問題、新想法,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教學“求平均數”中“移多補少,使兩者一樣多”的應用題時,教師準備許多圓片讓學生操作,從多的一行取幾個移到另一行,使兩行的圓片一樣多。學生的操作興趣非常高,起初是笨拙地一個一個地移,然后就有學生發覺可利用求平均數以后來移,最后學生又發現了一種更簡便的算法――利用求兩者的“差”來移……,通過動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且在多種感官的運用中,學生們學到了探索新知識的一種方法,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
《 數學課程標準 》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是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讓學生參與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評價反思等重要學習方式。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發展數學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單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直觀上下工夫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還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即用具體、形象、生動的事物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讓他們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說一說的機會,以豐富深化感知。例如,在學習“10的認識”的課堂上,教師簡單地操作鍵盤,屏幕上出現了數字娃娃“0”,接著跳出“1”、“2”、“3”、“4”、“5”、“6”、“7”、“8”、“9”,同時出現畫外音。“9”說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來打抱不平,說:“如果 我與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師問:“小朋友,你們相信嗎?”屏幕一閃,1和0 站在一起,孩子們被緊緊地吸引住了。教師自然地把學生引入新課:“10的認識”。
又如,在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時候,為了吸引學生引起重視,我們可以利用電腦設置這樣一個情境:小馬虎要開車去運貨,當行使到一個隧道時,道口的計算機管理器要求小馬虎輸入一張情況記錄單,小馬虎輸入后,就要開車進入隧道,可是計算機管理器就是不放行,還一個勁地說:“貨物高度超標,不能進入。”小馬虎嘀咕著:不對呀,我的貨物高度才1.3米,怎么會超標呢?是不是計算機出毛病了?”同學們,你能猜一猜問題出在哪嗎?這時,學生們立刻在下面議論起來,并不斷有人站起來說出自己的意見,最后老師公布了正確答案。緊接著,教師又進一步引導,小數點的位置移動有什么規律呢?學生從剛才的情境中自然轉入所要探究的內容中,實踐證明這節課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漲的情緒,學習效果不錯。
五、設置鞏固練習,增添數學學習興趣
鞏固練習階段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實驗證明:學生經過近三十分鐘的緊張學習之后,注意力已經度過了最佳時期。此時,學生易疲勞,學習興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現尤為明顯。為了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我除了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以外,還特別注意在鞏固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加強練習。例如教學比例應用題后,教師設計這樣一道題:一輛汽車3小時行138千米,照這樣計算:5小時行多少千米?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看看誰想的方法最多,這時,同學們爭強好勝的心理表現出來,人人積極思考,竭盡全力尋找與眾不同的解答方法。當同學們說出用歸一法,倍比方法、方程、比例方法等解法后,教師接著說:"還有沒有其他的解答方法,請同學們討論討論。"這時課堂氣氛又活躍起來,過了一會兒,一個同學舉手回答:"也可以用分數的知識解答。把3小時看作占5小時的 3/5,根據已知一個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列式:136÷3/5。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發展了學生思維能力,又發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十分重要,是學好這門功課的重要前提。我們只要堅持采取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一定會使學習數學有樂趣,就一定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一定能讓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有效,讓學生真正的愛上數學。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也是我們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
[2].《小學數學教師》 上海出版社
[3].《激發興趣 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