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女性汪欣蕾。
“我叫汪欣蕾,是一名跨性別女性。”
模特汪欣蕾留著齊肩短發,畫著精致的妝容,身穿黃色連衣裙,站在空曠的天橋上,堅定地看向鏡頭。
紀錄片中對“跨性別”的釋義。
跨性別者,由于性別身份與他人的差異,長期受到歧視,生活在痛苦之中。
他們是時常被奇怪的眼神、竊竊私語籠罩的一群人,是在醫療、工作、生活的種種方面受到歧視的一群人,是經常陷入自身的困惑、旁人的不理解中的一群人。
在跨性別紀錄片《有性無別》中,鏡頭跟隨主訪人汪欣蕾,記錄了八位跨性別女性的故事。
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她們的故事。
1
裝錯軀殼的靈魂
你是否知道,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在心理上無法認同父母所賜的生理性別,堅信自己屬于另一種性別;
他們無時無刻不為自己的生理性別感到困擾,甚至因此患上抑郁癥,自我傷害;
他們想要成為另一種性別的人,為此,他們不惜服藥、手術。
他們是“跨性別者”(Transgender)。
跨性別者是一個極少數的群體。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廉姆斯研究所2016年的調查顯示,美國約有0.6%的成年人為跨性別者,約為140萬人。在外表上看,跨性別者和常人沒有區別。但是,他們心理上對自身性別的認同與生理上的性別正好相反,他們因性別身份矛盾而極度痛苦。
影片中,八位受訪者都是生理性別為男性,但自我性別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別者。
汪欣蕾從小就對自己的性別感到疑惑。
小時候,因為她與其他男孩不同,“挺娘娘腔的”,她常常受到旁人的質疑和羞辱。
長大之后,在體驗愛情的過程中,汪欣蕾慢慢開始思考:“我喜歡一個男生,但我又不是GAY,那我是什么呢?”
性別身份的矛盾使汪欣蕾處于長期的痛苦中。17歲時,她偷偷服用雌激素,但由于沒有得到專業的醫療指導,藥物的副作用讓她頭暈腦脹。
直到她在大姨的陪同下去整形醫院,見到性別重塑醫生趙博。趙博告訴她,自己每年都會收到很多跨性別者寫來的信,信里訴說了他們的困惑和擔憂。汪欣蕾感到很欣慰,“原來有這么多人跟我一樣,我并不是孤單的一個人。”
汪欣蕾是幸運的。她完成了性別重塑手術,歷盡痛苦與磨難,迎來了嶄新的人生。
而對于大多數跨性別者來說,他們難以獲得他人的理解與支持,無法完成性別重塑,無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們是像被困在陌生肉體里的一群人,只能懷著深深的罪惡感,行走于暗室,掙扎在性別的邊緣。
2
“我覺得我是孤島。”
對于跨性別者來說,他們的出柜(向他人公開自己的性別認同)首先會遭受來自家庭的反對。
在成年之前,很多跨性別者就已經強烈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存在著明顯差異。由于年齡尚小,他們只能求助于父母。然而,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即便是那些愿意陪同孩子前往醫院就診的父母,也并不能完全接受醫生的建議。
絲絲是一位話劇演員,同樣也是一名跨性別女性。
在出柜前,絲絲就已經患上了抑郁癥。即使是在對家人出柜后,抑郁狀態依然伴隨了她一年左右。
家人的不支持和不理解讓絲絲陷入長期的痛苦。提及母親,絲絲感到無奈。“她的身體并不好,而且會經常哭,會說一起去死。”
跨性別女性絲絲。
跨性別女性Violet和家人出柜以后,他們把她的身份證、手機都沒收了。她與家人大吵一架,離家出走,來到了雪小霖建立的跨性別者避難所。
面對家人的過激反應,Violet坦言:“說實話,想讓他們理解我確實是挺困難的事情。就是希望,(他們)不要對我這么反感。”
對于已婚者來說,對家人出柜和進行性別重塑手術,都需要更大的勇氣。
跨性別女性王嘉敏是一家早餐店的老板,結婚12年,兒子10歲。
性別身份的矛盾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改變了她與妻子的關系。“晚上抱著她睡覺的時候,她會覺得很反感的。因為她說,女生抱著女生不適應。”
雖然內心十分渴望成為真正的女性,但王嘉敏卻遲遲沒有完成性別重塑手術。對于她而言,完成手術意味著她即將“失去所有”。年邁的母親對獨子的期盼,妻子對丈夫的依靠,年幼的兒子需要父愛的關懷,這一切都是王嘉敏的顧慮。
王嘉敏談到與兒子的關系。
他人的不理解,是跨性別者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正如紀錄片中某位跨性別者說的:
“我走在街上,上樓、下樓、進地鐵……所有人都在看著我,感覺他們在竊竊私語。地鐵上,終于有個人忍不住問了我一句:你是男生還是女生?”
“我覺得我是孤島。”
那么,社會對跨性別群體的不認可甚至歧視,究竟是因為什么呢?
本質上看,跨性別者的外在形象不符合社會對某個性別的審美預期。跨性別者的外貌、形體、著裝等外在表現讓人們感到不適,從而導致不認可和歧視的現象。這是社會審美的問題,而不是跨性別者本身的問題。
因此,家庭對于跨性別者的不支持,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擔心孩子會受到社會的歧視。與其說是為了家庭的“臉面”,不如說,是被現實打敗。
“作為一個這樣孩子的母親,真的很難接受的。說一句實話,找工作都很難啊,拿到身份證發現你是男孩,一看你是女孩,誰都不要你,你生存的權利都沒有了。”
這是紀錄片中一位跨性別者母親的哭訴。事實確實如此,對于跨性別者來說,性別重塑不僅僅意味著轉換性別,更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現實生活困難重重,面對他人獵奇和歧視的目光,如何完成社會角色的轉變,如何在社會上生存,是比手術更重要的問題。
3
有性無別
社交網站Facebook提供給用戶的56種性別選項的其中一部分。
紀錄片中提到,社交網站Facebook提供給用戶的性別選項,包括傳統的男/女性在內,共有56種。
很長時間以來,在男女兩性制度根深蒂固的現實社會,邊緣化的跨性別群體一直都是失語的存在。很多跨性別者因為不了解自己,或是不了解世界,承受了太多內心煎熬。
但我們發現,原來人類可以擁有56種不同的性別。同樣生而為人,性別之間不應存在優劣之分,每個人都理應享有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利。像其他人一樣,跨性別者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不論男女,不論染色體,只有靈魂自由,才算是真正地活著。
雪小霖與跨性別旗合影。
“我希望若干年后的跨性別者,日子不會過得像我們這一代人這么苦。”
“希望人們不會再對性別認同障礙的人有所偏見。”
“我覺得如果有一個更開放的社會,可能愿意出柜、愿意講這些事情的人會更多。他們會活得更自在。”
“我自己的憧憬是,跨性別的人和其他所有人一樣,都能夠平等地享受應有的權利,社會的權利,無論是力氣的力,還是利益的利。”
這是紀錄片中幾位受訪者對未來的期許。我們不能否認長久以來形成的社會普遍審美。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不同時代會形成不同的社會規范和相應的審美情趣。
相信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也會越來越包容。那些極少數的性別“錯位者”最終一定能找回自己的性別身份,和其他人一樣,過上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跨性別女性話劇演員絲絲的劇照。
最后,借用話劇《陰道說》中的臺詞:
“我是一個女人,但是我沒有陰道。雖然我生理上是一個男性,那并不是我的選擇,那并不是真正的我。
這個社會太過粗暴,他用身體來定義靈魂,究竟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誰規定的?憑什么?
這個社會難道沒有我的容身之地么?僅僅是我選擇的路,就要被世俗嘲笑么?
我們之所以為人,難道只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性器官么?”
參考文獻
[1]王周生.從男女平等到性別平等——當代婦女觀與“跨性別”弱勢群體[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08):73-76+84.
[2]楊皓.跨性別者:靈魂裝錯了身體[J].檢察風云,2017(20):37-39.
[3]李晗,王良濱.我國跨性別人群權利困境的調查研究[J].中國衛生法制,2019,27(01):14-18+34.
[4] 西安高大尚. 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 紀錄片《有性無別》[EB/OL].https://mp.weixin.qq.com/s/WSHqHX4dUKi07eJRfYlntA.
[5] Andrew R. Flores, Jody L. Herman, Gary J. Gates, and Taylor N. T. Brown. How Many Adults Identify as Transgender in the United States, June 2016, https://williamsinstitute.law.ucla.edu/research/how-many-adults-identify-as-transgender-in-the-united-states/
作者 彤彤
編輯 趙津平 羅方丹 劉文利
頭圖/排版 Tenlossiby
圖片均截圖自騰訊視頻《有性無別》
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