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別扭合租房》
最近,“僅限男性”這一招聘要求,再度激起網友們的熱議。
事情的起因是,有媒體報道,江西撫州高新區于2020年11月發布的公開招聘的崗位表顯示,撫州高新區黨政辦公室、人社局、財政局、審計局等14個招聘單位的綜合崗、管理崗及綜合文稿崗等20個崗位,都標注了“要求男性”。
網友們不解,質疑“如此招聘涉嫌就業性別歧視”。
對此,江西撫州高新區黨群工作部于近日回應稱,部分崗位之所以限制男性,是綜合考慮了身體素質與崗位工作強度等因素:
由于工作崗位性質特殊、環境艱苦,且需要經常加班、從事外勤工作或奮斗在一線從事基層工作,因此設置了只限男性的條件。
表面上看是體恤女性,擔心女性無法承受工作的重壓,可實際又如何呢?
事實上,像上述例子這樣,在工作場景中,以照顧為借口,基于各種各樣的刻板印象,對女性進行限制的現象,是一種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性別歧視。
我大學學的是工科,同班女生找工作的時候那可真是怨聲載道。
盡管在各種各樣的努力下,明目張膽的“僅限男性”的招聘啟事已經不多,但在實際找工作的過程里,女生還是很吃虧。
一問就是“工作環境艱苦,怕女生不能適應。”至于女生是不是真的不能適應,沒有人在意,這個假設就放在那里,成為了很多女性進入職場的攔路虎。
這樣的畫面可能更常發生在女性身上。
圖/《我存在的時間》
即便找到了工作,也可能難以被委以重任。
有的單位招聘,經常有“每招多少個男生,就招一個女生”的慣例。
女同學對這種事情特別不滿,直言這些單位的目的是“解決適齡男青年的婚育問題”,但無奈對口單位少,簡歷還是得投,但真的被錄用了,進去也只是給一些閑職,很難有什么職業上的發展,還要被外人說是在“享福”。
這福氣給你你要不要啊?
好不容易被委以重任,工作成果還可能算不到自己的頭上。比方說,這次疫情期間,女性醫護人員的數量遠超男性,但是在公共呈現上,女性形象就少了很多。
即便工作成果無法竊取,工作能力也很難被承認,別說同工同酬了,就連稱呼都是直白的區別對待。我們單位有三個合伙人,大家都管那兩個男的叫“X總”,輪到女老板,就直接叫她的名字了。
哪怕工作能力被認可了,仍然可能被(劉強東之類的老板)敲打“給兄弟們一點兒機會”,讓你“休息”。
劉強東在京東聚餐上,對懷孕的副總說“希望你多去請下假”。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阻礙女性職場發展的是沉重的母職負擔和家庭責任,是“無法在工作/家庭中取得平衡”給女性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但這樣的論述并不成立:男性一樣無法在工作/家庭中取得平衡,他們就沒有受到這方面的影響。
實際上給女性造成負擔的,只是這種“女性需要在工作/家庭中取得平衡”的預設。
圖/《我,到點下班》
因為這樣的預設,男性和女性在職場上面臨著孑然不同的處境。
無論實際的情況如何,男性總是以一個“隨時都有時間來工作”的形象出現,他們是“好員工”;而如果一個男性以照顧家庭為理由,推掉工作,毋庸置疑會獲得“好老公/好爸爸”的形象,絕不會是職業生涯的扣分項。
而女性的時間,則因為“家庭”的存在,被認為是碎片化的、割裂的。
無論實際的工作能力、工作成果如何,女性總是會被認為是“不好的員工”;
而當一個女性選擇放棄家庭(或者因為單身根本就沒有家庭)方面的義務,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又會面臨著“不合格的女人/妻子/媽媽”的指責,這仍然會給其職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圖/《坡道上的家》
性別角色被鎖死了,所以無論女性在職場上的表現如何,得到的評價和人們對其未來的預判都會有失公允,讓女性無法充分地參與到工作之中,遑論取得良好的職業發展。
女性之所以被要求“在工作/家庭中取得平衡”,是因為這個平衡的受益者,并不是女性本身:
這個“平衡”的本質,是女性被定義為家庭的照顧者,從而可以維持婚姻/家庭制度的穩定,讓社會以家庭為單位運轉,讓家務等工作轉化為無償勞動;而當市場上的勞動力減少后,有限的工作崗位也能滿足大眾對有償勞動的需求。
所以,當工作和家庭發生(想象中的)沖突時,這套系統就為女性做出了犧牲工作的決定。
圖/澎湃
而這樣的決定,正是通過那些看起來是在“照顧女性”的話術或者政策產生的。
常見的方式包括夸大生理差異,讓女性難以進入特定的行業;
貶低女性工作的價值,一些女性從事的那些辛苦而回報少的工作(如幼師),經常會被揶揄無用;
另外還有很多糖衣炮彈式的政策,比方以“辛苦”為由,不派女性去出差,或者把產假延長到令人擔心的長。
與之相對應的是,真正的“照顧”,卻是扎扎實實地給了男性的。
比方說,不少專業在招生時,一卡性別比例,就會造成女生錄取分數遠超男生的狀況。
近期,教育部已作出相關規定。
又比如,“為了培養孩子的陽剛之氣”,不少地方對男性教師、教授的要求也會放的比較低。
新華社此前的文章引起了廣泛爭議。
男性在這些“照顧”里,獲得了更強的競爭優勢和發展空間,與女性受到的那些“照顧”完全不同。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快速發展的經濟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崗位,女性的職業參與穩步增加,前述的很多性別范式已經逐漸被弱化。而且不少實證研究都證明,和諧的性別比例有利于企業的績效,這也進一步推動了女性的職業發展。
但經濟下行,崗位不足時,“照顧家庭”的論述,仍會影響人們的女性的境遇。
今年的疫情,就讓不少女性被迫承擔起了加倍的無償照料責任。全球范圍內看,女性在職業上受到的沖擊,都遠遠超過了男性。
疫情危機下,女性被迫降低職業追求,且承擔了更多無償家務勞動。
另外,這些年來,微信、釘釘等通訊軟件將工作時間拉長到幾乎是“全年無休”,加班文化、996盛行,以工作時間、能不能隨時工作等來判斷一個員工是否“合格”的企業文化又開始流行起來,女性在職場上就更是舉步維艱。
在這樣的狀況下,那些所謂“照顧”,就顯得尤為可笑了。
它們不是發更多的薪水,提供更多的培訓,或者是開拓更多的上升通道,而只是在減少女性的工作機會,弱化女性勞動的重要性。
它們只是在以照顧之名,行歧視之實。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