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清軍進入關內,占領北京。在清王朝統治的200余年中,政治、經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劇變化,鴉片戰爭(公元1840年)后,列強侵入,我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也給服飾以沖擊和影響。從服飾的發展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的變革最大,服飾的形制也最為龐雜繁縟。可以說,這是一次在特殊情況下進行的服飾大變革。這種在北方騎射民族生活習慣影響下形成的服裝,成為大清一代服裝的基調。在這期間,服裝始終沒有脫離滿式冠服的基本風格。它一直影響到民國,甚至到現在。
清代的蟒袍,也叫“花衣”。蟒與龍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龍少去一爪,為四爪龍形。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員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如皇子蟒袍為金黃色,親王等為藍色或石青色,皆繡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級繡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黃色。八品以下無蟒。凡官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清代禮服的衣袖也有特點,袖端做成馬蹄形,俗稱“馬蹄袖”。以常服代禮服穿時,也需另做馬蹄袖,用紐扣連于袖口,行禮時放下,禮畢解去,袍仍為常服。男子及八旗婦女都用。
官員禮服的另一種是補服,也叫補褂,是比袍短比褂長的一種過膝長褂,對襟,平袖過肘,前胸后背各綴一塊紋飾不同的補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裝。褂罩在袍服外面,增減方便,是滿族風習,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與頂戴同為品官級別的重要標志。補子有圓形、方形兩種。貝子以上用圓形補,國公以下用方形補。補上紋飾因各人等級而有正龍、行龍、正蟒、行蟒的區分。因襲明代,官員補褂的補子也以所繡禽鳥、猛獸紋飾表示官員品級的高低。文官一品的補子繡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雁,五品繡白鷴,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鸂鶒,八品繡鵪鶉,九品繡練雀;武官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凡都御史(一品)、副都御史(三品)、給事中(五品)、監察御史(從五品)、按察史、各道的補服繡獬豸。補褂是品官標志,不得混用。乾隆時,副都統(武官二品)金簡代理戶部侍郎(文官二品),自以為身兼文武二職,遂別出心裁,于武二品補褂的獅子尾端另繡一只小錦雞立于其上。乾隆皇帝見而大笑,隨即降旨嚴加訓斥,說他是私造典禮(徐珂《清稗類鈔》)。一般官員也有常服袍、褂,平時穿用,顏色、花紋不限。一般官員的行褂比常服褂短,袖長及肘,石青色,扈從也可以穿。
清代還有一種黃馬褂,是較受榮寵者的服裝。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都例準穿黃馬褂,褂用明黃色。正黃旗官員的馬褂用金黃色。清代皇帝對“黃馬褂”格外重視,常以此賞賜勛臣及有軍功的高級武將和統兵的文官,被賞賜者也視此為極大的榮耀。賞賜黃馬褂也有“賞給黃馬褂”與“賞穿黃馬褂”之分。“賞給”是只限于賞賜的一件,“賞穿”則可按時自做服用,不限于賞賜的一件。如乾隆時曾給提督段秀林賞穿黃馬褂。段秀林為官古北口,一次隨駕扈從熱河,乾隆帝召見時,見他須發皆白,便問他尚能騎射否?段秀林答:“騎射乃武臣之職也,年雖老,尚能跨鞍彎弧,為將士先。”乾隆帝遂在宮門前懸鵠一只,令段試射。段秀林一箭中鵠,乾隆大喜。為獎勵其武功,便賞穿黃馬褂。到清代中、晚期,得此榮耀者為數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鴻章等均蒙恩賞穿。
冠服之外的其他附件,有朝服的披領、頸間的硬領和領衣、朝珠、腰間的束帶等。披領,又名披肩,是清代皇帝、后妃,及王公大臣、文武官員、命婦等穿大禮服時加在頸間披于肩上的,非遇隆重典禮,不準亂戴。披領為菱角形,一角圓而凹,作領口,系于頸項,另二角圓而銳,披于肩背。冬夏所用不同:夏用紗羅,為石青色加片金緣;冬用貂鼠皮毛,面上繡以不同紋飾,以區別尊卑等級。皇帝、皇后披肩繡二條行龍。國公等繡蟒。清代禮服沒有領,需在袍上另加硬領。春秋季時,硬領用湖色緞,夏季用紗,冬季用皮毛或絨。領衣是連結在硬領之下的前后二塊長片,前面開衩如衣襟,有紐扣系結,下端束于腰間。因其形狀如牛舌,俗稱“牛舌頭”。考究的領衣用錦緞或繡花。朝珠,是清代禮服中頗具特色的佩飾。據說清太祖努爾哈赤早年經常手持念珠,誦經念佛,影響所及,滿族百姓無論男女皆以頸掛念珠為飾。入關后,這一習俗進而演變為禮服中的佩飾。朝珠也是108顆,與念珠數目相同。不同的是,朝珠每隔27顆即夾入一顆大珠,名為“佛頭”,通常用珊瑚、瑪瑙、翡翠制作,一串共有4顆大珠,掛在頸上,前三后一,據說是象征四季。
朝珠兩邊附有三串小珠名“紀念”。每一紀念上再綴10顆小珠,象征一個月上、中、下旬的30天。朝珠頂端的佛頭上連綴一個塔形裝飾,名“佛頭塔”,下面垂有絲絳,上面連接一個橢圓形的玉片。戴朝珠時,玉片處于后背,故名“背云”。按《大清會典》規定:自皇帝、后妃、王公以下,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以及翰詹、科道、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鴻臚寺等處官員都可在行大禮時佩掛朝珠,其他人則不許。懸掛朝珠,男女有別,男子為兩串“紀念”在左,女子為兩串“紀念”在右。朝珠所用質料,因人身份而定。皇帝朝珠用東珠,其他佛頭、紀念、背云等因場合而不同,如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絲絳都用明黃色。皇后需戴三盤朝珠,中間一盤用東珠,左、右兩盤用珊瑚,佛頭等用珠寶,絲絳明黃色。妃嬪穿朝服時都掛三盤朝珠,質料依次減等,絲絳用金黃色。其他王公大臣,除不許用東珠、珍珠及明黃色絲絳外,其他珊瑚、瑪瑙、翡翠、蜜珀、琥珀、碧璽等不限。
朝帶,皇帝、文武官員穿朝服時需系腰帶。帶用絲織,上嵌四塊金屬版為裝飾,帶上配有荷包等飾物。版有圓版、方版之分。皇帝朝帶有兩種制式,都是明黃色。一種用四塊龍紋圓版,飾有紅、藍寶石或綠松石,嵌東珠、珍珠。左右佩汗巾,或飄帶、風帶等,用于大典禮時。另一式用龍紋金方版四塊,祀天時飾青金石,祀地用黃玉,也嵌東珠及其他佩飾物。皇子朝帶用金黃色,金嵌玉方版四塊,飾東珠四顆,中間嵌一貓睛石。親王、郡王、貝子等珠飾遞減。品官朝帶為青色或藍色,各級方版圓版不同,飾物亦有等差。清制規定:帶,親王以下宗室成員都束金黃帶,覺羅⑤束紅帶。非上賜,帶不得給予異姓。兩種帶色的區分也很嚴格,不能混用。
一般男服有袍、褂、襖、衫、褲等。長袍,又稱旗袍,原是滿族衣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裝。清兵入關后,全國軍民在必須“剃發易服”的命令下,漢族也迅速改變了原來寬袍大袖的衣式,代之以這種長袍。旗袍于是成為統一的服飾,成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裝。它可以做成單、夾、皮、棉,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旗袍的樣式為圓領、大襟、平袖、開禊。隨著社會的發展,旗袍也在演變,尤其是婦女的旗袍,變化較多。總的趨勢是更加符合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到民國時期,這種長袍仍是一些正式場合的服裝。與長袍配套穿著的是馬褂,罩于長袍之外,原是騎馬時常穿的一種外褂,因便于騎馬,故稱“馬褂”。其式為圓領,有開衩,有扣襻,長僅及腰。馬褂亦有單、夾、皮、棉之分。滿族進關之初,馬褂僅限于八旗士兵穿用。康熙(公元1662—1722年)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時(公元1723—1735年),穿者日多。以后傳至民間,不分貴賤,逐漸作為一種禮服。馬褂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其中一種叫得勝褂,對襟方袖,最初僅用于行裝,自從傅恒征討大小金川回京后,喜愛它的便捷,平時經常穿著,隨即風行一時。翻毛皮馬褂,是達官貴人們的服裝。
坎肩,或叫馬甲、背心,清代很時興。坎肩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而來,無領、無袖、對襟,穿脫方便,有的還套在長袍外面起裝飾作用。清代坎肩在用料、做工上十分講究,式樣變化也多。“巴圖魯”坎肩,比較特殊。“巴圖魯”是滿語“勇士”的意思。其式樣如南方的“一字馬甲”,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裝有排扣,兩邊腋下也有紐扣。當時在京師八旗子弟中甚為流行。后來在它兩邊的袴襤〔lan蘭〕處加上袖子,稱作“鷹膀”。《紅樓夢》中寫賈寶玉與眾姐妹相約到蘆雪庭觀雪景,寶玉就“穿一件茄色哆啰呢狐貍皮襖,罩一件海龍小鷹膀褂子”(《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八旗子弟騎馬時常穿這種“鷹膀褂子”以顯威風。坎肩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至今仍是人們喜著的衣服。長衫、袍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所穿的開兩衩。另有一種冬季穿的不開衩的長袍稱“一裹圓”,是市民百姓的服裝,官紳人家也常以它作為日常便服。
清代服裝的顏色,比較豐富,民間除不準使用黃色、香色(介于黃、綠之間的顏色)外,朝廷限制不多。然而人們的喜好和社會的時尚,各時期不同。清初,流行藍色,人們取其清淡、明快,于是天藍、寶藍等色受到人們喜愛,甚至影響到皇宮內院;乾隆中期,崇尚玫瑰紫,人們愛其“紅火”,于是圍繞紅色的大紅、真紅、棗紅、粉紅等又成為男女老少服裝首選的顏色;乾隆末年,福康安喜穿深絳色,人們爭相仿效,稱為“福色”。“福”既代表絳色,又蘊含福氣,人們愿借“福”色衣獲得幸福,故絳色又風靡一時;至嘉慶(公元1796—1820年)末期,又一反絳色的深暗而追求鮮亮潔凈的淺灰、亮灰、銀灰等色彩。
清代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這可能與滿族的習俗有關。帽有禮帽與便帽。禮帽分暖帽與涼帽兩類。暖帽用于寒冷季節,是緞子或呢絨、氈子做成的圓形帽,四周卷起約二寸寬的帽檐,依天氣冷暖分別鑲以毛皮或呢絨。涼帽,形如斗笠,一般百姓的涼帽是用竹、藤絲編織的。便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帽由六瓣縫合而成,上尖下寬,呈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或黑絲線編的結子。為區別前后,帽檐正中釘有一塊明顯的標志叫做“帽正”的。貴族富紳多用珍珠、翡翠、貓兒眼等名貴珠玉寶石,一般人就用銀片、料器之類。八旗子弟為求美觀,有的在帽疙瘩上掛一縷叫做“紅縵”的一尺多長的紅絲繩穗子。這種形制,也有變化。咸豐(公元1851—1861年)初,“帽正”已為一般人所不取,為圖方便,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疊放于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的氈帽,也沿襲前代式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菩薩所戴相似而得名。清代男子著便服時穿鞋,著公服時穿靴。靴多用黑緞制作,尖頭。清制規定,只有官員著朝服才許用方頭靴。
下面介紹一下清朝一致九品文武官員標準服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