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祥(書法時間)
林散之屬于大器晚成的書法家,他的聲名鵲起,始于1972年的一次中日書法交流展覽,他的草書作品引起廣泛的贊譽。此時,他已經75歲左右了。可以說,數十年的寒燈苦學,默默耕耘的書家風范,滋養了他的書法以氣、韻、意、趣的沉淀達到了超凡的藝術境界。
這位被譽為“ 當代草圣 ”的書法家,曾自述其學書歷程有四“變”:
“余學書,初從范先生,一變;繼從張先生,一變;后從黃先生及遠游,一變;古稀之年,又一變矣。”
第一變在其十六歲左右,林散之開始學習唐碑。第二變在其弱冠之年,學習晉唐書法兼詩古文辭。第三變在“30歲開外”,他拜謁黃賓虹,得其傳授著名的“五筆七墨”(注)之道,又以讀書與壯游防止俗病。第四變,則發生在他的古稀之年??梢哉f,這四變正是道出了林散之先生鐘情翰墨的 書法時間 。
應該說,他的超凡脫俗的草書作品,得益于他的系統的學習和用工,幾十年的書法時間,造就的是他的扎實基本功,以及日后超凡脫俗的藝術成就。
據他自己說:
“余初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宋、元, 降而明、清,皆所摹習。于漢師《禮器》、《張遷》、《孔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師《張猛龍》、《賈使君》、《爨龍顏》、《爨寶子》、《嵩高靈廟》、《張黑女》、《崔敬邕》;于晉學《閣帖》;于唐學顏平原。柳誠懸、楊少師、李北海,而于北海學之最久,反復習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趙氏、明之王覺斯、董思白諸公,皆力學之?!?div style="height:15px;">
從這段自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窺探出林散之先生的學書脈絡。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他的兼收并蓄、取法高古、他的苦心鉆研、孜孜以求,都得益于他的書法時間,也正是這幾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才是他日后揚名海內外的扎實基礎。
林散之自己做過這樣的總結:
“我學漢碑已有三十幾年,功夫有一點。學碑必從漢開始,每天早上一百個字,寫完才擱筆”;
“人不知鬼不曉,如呆子一樣,把漢人主要碑刻一一摹下,不求人知,只求自己有點領會?!?div style="height:15px;">
好個“每天早上一百個字”、好個“學漢碑三十幾年”、好個“苦練一年《禮器碑》”,林散之對漢隸用功之深,可見一斑。他日后的草書成就,肯定是與漢隸學習有很大的關系的。這種碑帖相融方法,使得他的書法不僅線條質量優秀,而且用筆豐富而流暢。
“….每天,(他)天不亮起床,先打太極拳,接著臨寫漢隸。白天和夜晚看書、寫詩、作字畫,孜孜不輟。當時主要臨寫《石門頌》、《乙瑛》、《禮器》、《張遷》、《西狹頌》、《孔宙》、《曹全》等碑。每寫完一幅,便裝訂成冊。朋友和學生索取,隨手奉贈。”
林散之的藝術造詣不僅止步書法,其詩、其畫也都造詣頗深。二十六歲時,他著手編著《山水類編》,至二十九歲時完稿。三十二歲時,經人介紹,他辭去教書工作,遠赴上海師從黃賓虹學畫山水;三十七歲,他遵黃賓虹教導,為師造化,孤身一人作萬里游,得畫稿八百余幅,詩近兩百首;1937年游黃山,他創作了十六首詩歌,畫稿若干幅;即使是抗戰期間他舉家逃難,也都隨身攜詩稿、碑帖與筆墨紙硯,在流浪中繼續作詩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