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高血壓,最怕發生并發癥,而腦中風、冠心病、心梗等這些疾病的發生最基礎的病變就是動脈粥樣硬化,這其實也是很多老年人擔心的血管病變。因此,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始終都是高血壓患者的關鍵治療目標。
高血壓是怎么導致血管病變的?
高血壓對血管的傷害就好比高壓水流對水管的傷害一樣,是從高強度的沖擊所致的血管內皮損傷開始的,之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會堆積在血管破損處,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血管狹窄、堵塞。不僅如此,長時間的沖擊還會使得血管變脆、變硬,管壁變薄,形成小動脈瘤,導致容易破裂出血。而這些血管病變都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礎病理改變。
高血壓患者如何防治血管病變?
高血壓患者最怕血管出問題,而血管病變的預防不是說控制好血壓就夠了,王藥師總結了4點基本的要求,希望高血壓患者重視起來。
1. 控制血壓
很顯然,血壓升高是“萬惡之源”,而想要阻止血管病變,降壓治療就是關鍵。而降壓治療的根本是藥物治療,要求患者一定得堅持長期規律用藥。用藥基礎原則就是要適合患者本人,以保證血壓長期平穩為目標。
目前臨床常用的5類降壓藥,即為鈣離子拮抗劑(地平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普利類)、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沙坦類)、利尿劑(噻嗪類)、β受體阻滯劑(洛爾類),其實這些降壓藥患者都是可以用的,只不過具體的用藥方案還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進行調整。臨床醫生大多建議首選長效降壓藥,如第三代地平類降壓藥氨氯地平(瑞舒欣)、沙坦類或普利類等,當然這不是說短效降壓藥就不能用了,只要是患者能保證用藥依從性,有些便宜的降壓藥同樣能實現理想的降壓效果。還是那句話,適合最重要。
關于降壓目標值,對于絕大多數患者而言,合格標準為140/90mmHg,如果可以的話,應盡量追求完美的目標值,即為120/80mmHg,尤其是還比較年輕的患者。對于老年人來說,可以適當放寬至150/90mmHg。不過,具體的降壓目標應該因人而異,對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高危患者,理想的降壓目標值應該是130/80mmHg。
2. 生活方式干預
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生活方式干預應該從一而終。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控制血壓穩定,也有直接保護血管的作用,是預防心腦血管并發癥的基礎。
具體來說,要求患者做到飲食要注意低鹽、低脂、低熱量,多食高鉀食物,嚴格控制食鹽攝入每天在6g以下;戒煙限酒,并盡量戒酒;規律運動,切忌劇烈運動;保持健康體重;注意緩解壓力,避免緊張焦慮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等。
3. 血脂和血糖管理
高血脂是斑塊形成的“原材料”,而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就是心血管并發癥。“三高癥”不僅會相互影響,彼此加重,還會“狼狽為奸”,加速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高血壓患者想要保護血管健康,一定要管理好血脂和血糖。
其中,血脂管理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控制是治療首要目標,一般而言,高血壓患者一定要保證LDL-C<3.4 mmol/L,高危人群的降脂目標更為嚴格,要求在<2.6 mmol/L。對于不達標者,應及時開始用藥治療,首選藥物就是他汀類如瑞舒伐他汀鈣片(瑞旨)等。血糖管理要求患者保證空腹血糖小于6.1 mmol/L,隨機血糖小于7.8 mmol/L,若高于該水平,應及時進行干預,從生活方式改善入手,必要時口服降糖藥治療,如二甲雙胍等。
4. 預防血栓形成
對于部分高血壓患者來說,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也是很有必要的,是為了預防血栓形成。一般認為,經評估屬于心腦血管疾病高危風險者,并權衡利弊后,可每天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疾病。其中就包括高血壓同時伴有其他危險因素如長期吸煙飲酒史、糖尿病、高血脂等,或是已有腦缺血或心肌缺血癥狀,已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這類人群應開始抗血栓治療。
總之,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保護血管健康,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是重中之重,這也是決定高血壓長壽與否的關鍵。這些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做起來卻很困難,像最簡單的限制食鹽攝入,很多人就做不到,更別說每天吃降壓藥了,正因如此,高血壓這個本身并不致命的疾病,卻具有極高的病死率。這就要求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有高度的自覺性和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