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xpzlm.cn/jiapu/860.html
2014-01-16 09:05 來源: 浙南林氏源流網(wǎng) 作者:龔義龍 點擊:1106次
有許多歷史文獻對“湖廣填四川”遷蜀移民原籍作過記載,大概以省籍為口徑統(tǒng)計者居多,移民研究者也多以省籍為口徑對遷川移民數(shù)量作概略性統(tǒng)計。藍勇先生對清初四川土著和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征進行研究時,即對楚、贛、秦、粵、閩、浙、黔、云等省遷川移民在成都
有許多歷史文獻對“湖廣填四川”遷蜀移民原籍作過記載,大概以省籍為口徑統(tǒng)計者居多,移民研究者也多以省籍為口徑對遷川移民數(shù)量作概略性統(tǒng)計。藍勇先生對清初四川土著和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征進行研究時,即對楚、贛、秦、粵、閩、浙、黔、云等省遷川移民在成都平原、川東地區(qū)、川中地區(qū)、川北地區(qū)、川南地區(qū)的分布比例作過一些探索。[1]這一研究側(cè)重于探索各省移民在四川的分布情況。黃權(quán)生先生、楊光華先生對移民的省籍比例也作過一些探索。[2]其研究側(cè)重于分析移民的省籍來源及各省移民所占的比例。這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啟發(fā)我們進一步思考,在清朝前中期,是不是上述省份各府州縣都有人聽說了“移民詔書”及四川地曠人稀的信息而移入四川呢?如果不是,移民來源地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這種移民特點?弄清楚這個問題,對于將移民遷入地和移民遷出地因素聯(lián)系起來考察“湖廣填四川”將開啟一個新的路徑。
各種資料在對遷川移民數(shù)量以省籍為口徑進行統(tǒng)計時,也有一些資料對遷川各省移民的原府州縣籍貫進行過統(tǒng)計或描述,這就為我們進一步考察移民的來源地特點提供了依據(jù)。
(府州縣)原籍的記載
文獻資料對遷川移民(府州縣)原籍多有記載,湖廣提督俞益謨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奏稱,僅“湖南衡、永、寶三府百姓,數(shù)年來攜男挈女,日不下數(shù)百口,紛紛盡赴四川墾荒,蓋以本省人稠,無可耕之土也”。[3]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川巡撫李先復(fù)上疏直陳,“巴蜀界連秦楚,地既遼闊,兩省失業(yè)之民就近入籍墾田實地,方漸增賦稅,國計民生豈不兩有攸賴,乃近有楚省寶慶、武岡、沔陽等處人民,或以罪逃,或以欠糧,懼比托名開荒,攜家入蜀者,不下數(shù)十萬。”[4]《廣安州新志》亦記載,“明之黃、麻籍最早,而武昌、通城之籍次之。康熙之永、零籍最盛,而衡州、寶慶、沅州、常德、長沙之籍次之。”“大率黃、麻籍四之,永、零籍五之,豫章籍二之,浙閩籍一,齊魯汴籍一,粵籍一,蜀人遷籍一”。也有秦、隴、滇、黔之人,但占籍者絕少。[5]
依據(jù)上述記載,康熙朝中后期應(yīng)該是湖南移民入川的高潮所在。早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就有專門鼓勵湖南移民入川的“移民詔書” [6],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五十一年(1712),來自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的移川百姓日不下數(shù)百名口,至于寶慶府、武岡、沔陽攜家入蜀者不下數(shù)十萬。康熙年間,入川移民以永州府及所屬零陵縣籍最多,而衡州府、寶慶府、沅州府、常德府、長沙府籍移民次之。清初湖南移民入川之盛,后來引起過湖南籍士人的注意,魏源在《湖廣水利論》中記載,“當(dāng)明之季世,(張獻忠)屠蜀,民殆盡;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當(dāng)時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之謠。”[7]對于這一段移民過程,張國雄先生認為,它是移民們在“長江流域內(nèi)由東向西的逐漸相繼性遷移,即長江中下游的江西、安徽、江蘇移民遷入中游的湖南、湖北,兩湖移民再遷往長江上游的四川、陜西、貴州、云南以及嶺南的廣西等地。”具體而言,唐、五代、宋遷入湖南移民勢頭迅猛,而元未明初遷入湖北移民比遷入湖南為多。[8]長期大范圍的接納移民而相對來說少經(jīng)戰(zhàn)亂,湖南人口持續(xù)增長,致使“湖南民有轂擊肩摩之風(fēng),地有一粟難加之勢”。[9]康熙末年湖南移民大量入川正是建立于湖南繁衍起來的人口基礎(chǔ)之上的。
廣東移民入川晚于湖南人、江西人、福建人,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為粵民入川高潮所在。這也引起了廣東封疆大吏的注意,清初,廣東地方官吏在給朝廷的上奏中也屢屢提及該省客家移居四川的情況,如雍正年間,廣東肇羅道楊錫紱奏稱:“去年清查入川人民,只有長樂(今五華)、興寧、鎮(zhèn)平(今蕉嶺)、平遠、龍川、河源、連平、永安、和平等縣。今則添出大埔、揭陽矣。……一縣之中,至少亦必有千人,以有入川人民各縣計之,不少萬余。”[10]雍正六年(1728)正月,廣州將軍署理巡撫石禮哈奏稱:“據(jù)樂昌縣知縣馬燧具稟,該縣地通湖南入川大路,如本省之廣、惠、南、韶等府,南雄之保昌、始興各縣入川之人,必由本縣地方過楚入蜀等語。”[11]雍正十一年(1733)十月,廣東總督鄂彌達上奏:“更于入川要路,如惠州之和平、連平、龍川,韶州之樂昌、仁化各縣多張告示,勸阻民人入川。”。[12]乾隆六年(1741)兩廣總督馬爾泰奏稱,“廣東惠、潮、嘉二府一州,所屬無業(yè)貧民,攜眷入川”。[13]惠州、潮州、嘉應(yīng)州(梅州)實是廣東移民入川數(shù)量較多的府、州。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廣東惠州、潮州、嘉應(yīng)州連年的災(zāi)荒,致使當(dāng)?shù)匾泼裣虬ㄋ拇ǖ貐^(qū)在內(nèi)的各方遷徙,這與湖南移民主要因人口壓力遷向四川有所不同。
清初各省遷川移民按照同鄉(xiāng)的原則聚居,保持了原鄉(xiāng)原土的方言,從而在移民遷入地形成了眾多的“方言島”,這從側(cè)面說明了各省遷川移民的(府州縣)原籍特點。在資中鐵佛鎮(zhèn),廣東長樂(五華)人住得最多,他們的語言稱為客家話,又叫廣東話。資中的另一種方言叫湖廣話,它是來自于湖南寶慶府的邵陽和湘潭一帶的移民流傳下來的方言,因而又叫“寶老倌話”,也叫“邵腔”、“苕兒腔”。[14]長樂話是南充縣的第二大方言,南充縣說長樂話的人約占9萬,占全縣人口的18%,長樂區(qū)移民來自湖南古靖州(今屬貴州省天柱縣)一帶的漢族與侗族雜居地。[15]儀隴縣的客家人多來自廣東韶州府乳源縣、翁源縣一帶,也保留了自己的部分方言。在樂至縣,湘方言分成兩派,北部良安區(qū)和南部少數(shù)鄉(xiāng)村通行“老湖廣話”即老湘語;樂至縣中部部分鄉(xiāng)村通行“靖州腔”,即新湘語,是三百年前湖南靖縣、會同縣(原湖南靖州府)遷川移民所流傳下來的方言,此外,金順鄉(xiāng)“廣東灣”曾通行客家方言。[16]簡陽與金堂交界的“三星區(qū)”一些村落使用“寶老倌話”或稱“老湖廣話”,它是湖南遷川移民遺留下來的湘方言的一種,至于號稱“天下客家第一鎮(zhèn)”的洛帶古鎮(zhèn)一些地方說的是“土廣東話”。[17]
隆昌縣境內(nèi)除代表性方言“四川官話” [18]以外,還有六種以上非官話方言,即廣東梅縣客家話、閩南長汀客家話和屬湘方言的零陵(屬永州府)話、麻陽(屬沅州府)話、老湖廣寶慶話、衡州話。“四川官話”是隆昌縣城集鎮(zhèn)共同的交際語言,說這種語言的人約占全縣人口的40%,客家話占35%,湘方言占25%,呈錯雜分布狀態(tài)。[19]隆昌縣境內(nèi)基本上保留了四川境內(nèi)的幾種主要方言,其“方言島”之多為川省少見。蓬安縣境內(nèi)的方言主要有“周口話”、“永州話”和“沅州話”。說周口話的人口約為45萬,占全縣人口72%。“永州話”為蓬安第二方言,操永州方言的為清初湖南永州府祁陽縣和零陵縣遷蓬安的移民后裔,人口約15萬,占全縣人口的26.2%。操“沅州話”的主要是清初從湖南沅州府遷往蓬安縣的移民后裔,人口約1萬,占全縣人口1.8%。[20]營山縣除說四川官話外,還有兩種方言即“茶盤話”俗稱“永州腔”,人口約6.6萬,占8.5%,操“永州腔”的人,祖籍多是湖南永州(零陵)一帶。“安化話”,俗稱“安化腔”,人口約0.4萬,約占全縣人口0.5%,說“安化話”的人祖籍多是湖南安化(屬長沙府)一帶。[21]此外,威遠亦有廣東話、湖廣話“方言島”,內(nèi)江亦存在湘方言的老湖廣話、客家話,金堂縣流行金堂話、老湖廣話、廣東話、福建話。
如上所述,資中的長樂話、邵陽腔,南充、樂至的靖州腔,隆昌的梅州話、長汀話、永州話、麻陽話、寶慶話、衡州話,蓬安的永州話、沅州話,營山的永州腔、安化腔等等方言,都是遷川移民同鄉(xiāng)聚居而留傳下來的原籍語言,移民們堅持“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的信念,使原籍方言頑強的留傳下來。四川官話與眾多的“方言島”既強烈地體現(xiàn)了移民來源地特點及遷川的時間序列,又反映了“方言島”移民在清初遷川后封閉聚居的事實。但是,大多數(shù)入川移民的語言已經(jīng)融入四川官話之中,據(jù)李世平先生[22]、柯建中先生[23]、王笛先生[24]、藍勇先生[25]、王炎先生[26]、曹樹基先生[27]等人研究,清初有百萬以上南方移民遷川,土著卻只有五六十萬,新遷移民的語言竟然沒有改變明代以來即已通行的“四川官話”,這是一個頗為悖謬的現(xiàn)象。
(府州縣)的定量分析
除了文獻、縣志對移民原籍(府州縣)有明確的記載之外,部分清代、民國年間所修縣志對移民的原籍(府州縣)也作過記載。絕大多數(shù)縣志是以省籍為單位對移民原籍作統(tǒng)計的,而《云陽縣志》、《簡陽縣志》、《合川縣志》對各省移民的原籍(府州縣)作過一些記載。
南方各省遷入云陽的移民原籍(府州縣)(單位:族)
原籍姓數(shù)原籍姓數(shù)
原籍姓數(shù)原籍姓數(shù)
土著5巫山2萬縣1忠州2
大竹1石柱1通江1城固1
安鄉(xiāng)1巴陵3武陵2石門1
沅陵1益陽1寧鄉(xiāng)1
湖南2
新化2沅州府1安化1永州府1
衡陽1安福
1茶陵州1祁陽1
常德4零陵7衡州
3
桃源
1
邵陽
2
興國州
1
武昌
4
黃州
3
黃岡
5
蒲圻
6
江陵
1
麻城
42
利川
3
巴東
1
蘄水
1
南康
1
湖北
2
咸豐
1
公安
3
大冶
5
江西
3
南昌
1
建利
3
新昌
1
太和
1
建昌
1
吉安
2
信豐
2
樂昌
1
侯官
1
上杭
1
福建
2
建寧
2
廣東
1
安慶
1
太湖
1
湖廣
2
不知
7
資料來源:朱世鏞等修纂:《云陽縣志》,卷二十三,族姓,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第1-20頁。
將上表按原籍(府州縣)分類整理如下表。
籍貫
族數(shù)
籍貫
族數(shù)
籍貫
族數(shù)
籍貫
族數(shù)
土著
5
福建
6
四川
8
江西
12
湖北
77
湖南
38
廣東
2
安徽
2
湖廣
2
不知
7
建利
3
新昌
1
城固
1
福州府
1
汀州府
1
邵武府
2
南昌府
1
南康府
1
吉安府
3
贛州府
3
南安府
1
武昌府
15
黃州府
50
荊州府
4
施南府
5
漢陽府
1
澧州
3
岳州府
3
常德府
7
長沙府
4
辰州府
1
寶慶府
4
沅州府
1
永州府
9
衡州府
4
本表說明:1.根據(jù)民國《云陽縣志》,本表統(tǒng)計了南方各省遷入云陽的移民164族,分別為湖南38、湖北77、江西12、四川8、福建6、安徽2、廣東2、湖廣2、土著5、不知籍7,另外建利3、新昌1、城固1,所屬府州待考,未計入統(tǒng)計數(shù)。
2.以府為單位統(tǒng)計,其遷入云陽各族來源較多的府州分別為吉安府3、贛州府3、武昌府15、黃州府50、荊州府4、施南府5、澧州3、岳州府4、常德府7、長沙府4、寶慶府4、永州府9、衡州府4。
云陽處于長江三峽中段,是遷川移民必經(jīng)之地,從而滯留了部分移民。任桂園教授寫道,形如瓶頸的三峽地區(qū),自然成了峽外移民入川的必經(jīng)之路,亦勢必滯留更 多的移民。[28]分析上表,清初遷入云陽的湖北籍、湖南籍移民
云陽處于長江三峽中段,是遷川移民必經(jīng)之地,從而滯留了部分移民。任桂園教授寫道,“形如瓶頸的三峽地區(qū),自然成了峽外移民入川的必經(jīng)之路,亦勢必滯留更 多的移民”。[28]分析上表,清初遷入云陽的湖北籍、湖南籍移民最多,江西籍、福建籍移民居其次,至于湖北籍移民尤以武昌府、黃州府為主,荊州府、施南 府居其次;湖南籍移民尤以永州府、常德府為主,澧州、岳州府、長沙府、寶慶府、衡州府居其次;江西移民主要來自贛州府、吉安府。
南方各省入籍簡陽的移民(府州縣)原籍(單位:支)
原籍
姓氏數(shù)
原籍
姓氏數(shù)
原籍
姓氏數(shù)
原籍
姓氏數(shù)
黃州
2
黃岡
1
麻城
196
大冶
1
京山
1
蒲圻
1
當(dāng)陽
1
湖北
2
福建
1
武平
1
龍巖
4
上杭
19
龍溪
1
莆田
1
汀州
1
不詳
2
寧化
1
南靖
1
廣東
16
長樂
48
大埔
1
河源
1
興寧
29
嘉應(yīng)州
2
歸善
3
永安
1
龍川
7
和平
3
平遠
1
廣州府
1
連平
1
遵義
3
仁懷
1
黔西州
1
襲安縣
2
句容
1
湖廣
6
山西
7
零陵
14
衡州
1
邵陽
5
崇義縣
1
永州
1
武岡
11
寶慶
1
長沙
2
新化
2
黔陽
1
善化
1
湘鄉(xiāng)
13
四川
7
廣西
7
陜西
4
河南
5
江西
6
建昌
1
清江
1
龍南
1
廬陵
1
安福
2
長寧
1
太和
3
南昌
1
新淦
1
興國州
3
豐城
3
吉水
1
資料來源:民國《簡陽縣志》,卷十七,氏族,民國十六年鉛印本,第1-64頁。參考陳世松:《大遷徒:“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頁。
將上表湖北、福建、廣東、湖南、江西等各省明清入籍簡陽移民按原籍省府整理如下。
省府
支數(shù)
省府
支數(shù)
省府
支數(shù)
湖北省
205
黃州府
199
武昌府
2
安陸府
1
荊門州
1
福建省
32
汀州府
22
龍巖州
4
漳州府
2
興化府
1
不詳
3
廣東省
114
廣州府
1
嘉應(yīng)州
80
潮州府
1
惠州府
16
湖南省
53
永州府
15
衡州府
1
寶慶府
19
長沙府
16
沅州府1澧州1江西省25
建昌府1臨江府2贛州府5
吉安府7南昌府4
本表說明:1.本表統(tǒng)計有各省居簡陽的家族共448支。
2.根據(jù)民國《簡陽縣志》,本表統(tǒng)計有入籍簡陽的湖北、福建、廣東、湖南、江西等五省移民共429支,分別為湖南53、湖北205、廣東114、江西25、福建32。
3.按移民原籍(府州)統(tǒng)計移民支數(shù),入籍簡陽較多的移民其原籍(府州)分別為湖北黃州府199,福建汀州府22、龍巖州4,廣東嘉應(yīng)州80、惠州府16,湖南永州府15、寶慶府19、長沙府16,江西贛州府5、吉安府7、南昌府4
(作者龔義龍,1968年生,四川大學(xué)2007級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學(xué)歷史系,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