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初“湖廣填四川”遷蜀移民原籍考釋(2)(2)

http://www.hxpzlm.cn/jiapu/861_2.html

2014-01-15 11:48   來源: 浙南林氏源流網   作者:龔義龍  點擊: 974次

(府州縣)原籍的記載

 下面對散處于各族譜中的187個對象的(府州縣)原籍及其遷川時間作統計。

家譜所載移民原籍(共187個對象)

來源地

遷入時間

遷入地

資料來源

來源地

遷入時間

遷入地

資料來源

靖州綏寧

康熙間

中江

唐氏族譜

惠州長樂

乾隆二十六

中江

羅氏族譜

惠州長樂

康熙五十七

中江

羅氏族譜

麻城

洪武二年

內江

蘇氏族譜

麻城

清初

彭縣

羅氏族譜

不清楚

洪武二十三

簡州

應氏族譜

明初

簡陽

蘇氏族譜

辰州溆浦

康熙間

綿陽

謝氏族譜

連平州

雍正年間

華陽

謝氏族譜

新化

康熙四十二

成都

鐘氏宗譜

郫縣

薛氏族譜

麻城

大邑

魯氏支譜

汀州上杭

康熙六十年

隆昌

藍氏族譜

江西太和

明初

中江

戴氏族譜

永州祁陽

康熙四十九

遂寧

熊氏族譜

汀州長汀

乾隆癸酉

成都

鄧氏蜀譜

嘉應長樂

乾隆三十年

資中

楊氏族譜

嘉應長樂

乾隆初

資陽

楊氏族譜

嘉應長樂

雍正丁未

資州

楊氏族譜

嘉應長樂

乾隆甲子年

資陽

楊氏族譜

江西長寧

康熙六十一

新都

溫氏族譜

麻城

元末明初

廣安

蒲氏宗譜

永州零陵

順治十六年

合州

楊氏族譜

康熙四十五

簡陽

楊氏族譜

麻城

洪武二年

仁壽

李氏族譜

寶慶邵陽

雍正十年

新都

閔氏族譜

雍正三年

榮昌

張氏族譜

麻城

洪武初

隆昌

郭氏族譜

麻城

洪武初

犍為

牟氏宗譜

康熙六十年

榮昌

馬氏族譜

洪武初

簡陽

馬氏宗譜

嘉應長樂

乾隆己卯

德陽

江氏族譜

嘉應長樂

雍正三年

簡陽

江氏族譜

汀州永定

康熙間

德陽

江氏族譜

汀州永定

清初

華陽

阮氏族譜

郴州桂陽

清初

華陽

阮氏族譜

嘉應長樂

乾隆十一年

資中

楊氏族譜

嘉應長樂

雍正初年

簡陽

朱氏族譜

康熙三十六

隆昌

呂氏族譜

寶慶武岡

康熙年間

宜賓

呂氏族譜

寶慶新化

康熙二十年

樂至

李氏族譜

麻城

康熙中期

渠縣

寇氏族譜

麻城

明初

簡陽

李氏族譜

嘉應長樂

雍正五年

綿陽

李氏族譜

麻城

明初

綦江

吳氏族譜

麻城

雍正三年

簡陽

吳氏族譜

麻城

明初

仁壽

吳氏族譜

麻城

明初

內江

段氏族譜

乾隆二年

廣漢

莊氏族譜

江西龍泉

康熙五十八

郫縣

何氏族譜

麻城

洪武初年

資中

何氏族譜

汀州武平

乾隆四年

資中

邱氏族譜

明成祖元年

鄰水

姜氏族譜

永州零陵

康熙四十八

鄰水

姜氏族譜

長沙寧鄉

康熙二十九

鄰水

姜氏族譜

明成祖元年

鄰水

姜氏族譜

元末

榮昌

余氏族譜

麻城

洪武四年

簡陽

汪氏族譜

粵東

康熙三十二

儀隴

鄭氏族譜

不清

華陽

林氏家譜

不清

內江

林氏族譜

汀州上杭

乾隆十一年

金堂

范氏族譜

郴州宜章

康熙四十八

金堂

范氏族譜

郴州宜章

康熙五十三

隆昌

劉氏族譜

寶慶邵陽

雍正三年

三臺

劉氏族譜

寶慶府

清初

雙流

周氏族譜

麻城

至正十四年

江津

周氏族譜

嘉應興寧

雍正五年

德陽

范氏族譜

永州零陵

順治十八年

蓬州

奉氏族譜

永州零陵

清初

岳池

奉氏族譜

桂林靈川

康熙四十六

廣漢

奉氏族譜

永州寧遠

康熙四十三

達縣

奉氏族譜

永州祁陽

康熙四十三

梁平

奉氏族譜

永州零陵

順治十八年

渠縣

奉氏族譜

永州零陵

清初

梁平

奉氏族譜

寶慶新化

清初

遂寧

奉氏族譜

桂林靈川

不知

簡陽

奉氏族譜

永州祁陽

清初

四川

奉氏族譜

陜西涇陽

明初

內江

門氏族譜

寶慶邵陽

雍正三年

蓬溪

孟氏族譜

寶慶新化

順治十八年

合州

孟氏族譜

麻城

明初

簡陽

侯氏族譜

嘉應長樂

雍正六年

瀘州

胡氏族譜

武昌通山

明萬歷中

新都

夏氏族譜

黃州蘄州

洪武八年

涪陵

汪氏族譜

麻城

洪武二年

太平

羅氏族譜

嘉應州

康熙六十年

成都

葉氏族譜

福建龍巖

康熙五十二

郫縣

陳氏宗譜

靖州衛

熙三十一

中江

倪氏族譜

臨江新喻

康熙九年

開州

朱氏族譜

龍巖州

雍正五年

成都

傅氏族譜

贛州瑞金

雍正七年

成都

傅氏族譜

遵義桐梓

順治十八年

璧山縣

劉氏族譜

永州零陵

康熙三十六

安岳

黃氏族譜

嘉應州

乾隆年間

安岳

黃氏族譜

江西吉水

康熙年間

安岳

黃氏族譜

長沙湘鄉

康熙年間

安岳

黃氏族譜

寶慶邵陽

康熙四十四

安岳

黃氏族譜

寶慶邵陽

康熙年間

安岳

黃氏族譜

長沙澧陵

康熙三年

安岳

黃氏族譜

永州零陵

康熙年間

安岳

黃氏族譜

永州零陵

雍正年間

安岳

黃氏族譜

長沙安化

康熙年間

安岳

黃氏族譜

永州零陵

康熙初年

安岳

黃氏族譜

麻城

清初

蒲江

陳氏族譜

嘉應長樂

乾隆二年

成都

陳氏族譜

麻城

萬歷初

蓬溪

羅氏族譜

漳州龍巖

道光初

蒼溪

陳氏族譜

漳州南靖

康熙雍正間

金堂

陳氏族譜

廣州新會

康熙五十一

梓潼

徐氏族譜

麻城

明初

達縣

徐氏族譜

辰州蘆溪

康熙初年

大竹

徐氏族譜

吉安吉水

不清

廣安

曾氏族譜

永州府

乾隆元年

太平縣

徐氏族譜

麻城

康熙二十年

巴縣

胡氏族譜

湖南

康熙三十五

富順

陳氏族譜

寶慶新化

康熙間

瀘州

曾氏族譜

嘉應長樂

康熙五十五

隆昌

曾氏族譜

粵龍川縣

乾隆初

富順

曾氏族譜

嘉應長樂

康熙四十二

隆昌

曾氏族譜

嘉應長樂

康熙中葉

金堂

曾氏族譜

江西

清初

資中

曾氏族譜

麻城

清初

涪陵

曾氏族譜

麻城

明初

內江

陳氏族譜

嘉應長樂

乾隆四十三

內江

陳氏族譜

武昌興國

前明

簡陽

陳氏族譜

長沙安化

康熙年間

三臺

龔氏族譜

麻城

明成化年間

自貢

井鹽世家

豫光州

元末

自貢

井鹽世家

江西

十九世紀初

自貢

井鹽世家

廣東

雍正十一年

自貢

井鹽世家

貴州

康熙十九年

涪陵

奚氏家譜

嘉應長樂

不清

犍為

羅氏通譜

湖南

乾隆七年

雙流

呂氏族譜

嘉應興寧

乾隆年間

宜賓

吳氏族譜

惠州和平

康熙六十年

簡陽

吳氏族譜

嘉應興寧

雍正四年

內江

吳氏族譜

嘉應興寧

雍正年間

簡陽

吳氏族譜

閩龍巖州

康熙間

巴縣

吳氏族譜

閩連城

康熙六十年

榮縣

吳氏族譜

乾隆年間

筠連

吳氏族譜

江西

康熙年間

高縣

吳氏族譜

粵翁源

萬歷年間

黔仁懷

吳氏族譜

汀州長汀

乾隆九年

綦江

劉氏族譜

嘉應長樂

雍正元年

富順

陳氏族譜

武昌大冶

雍正年間

中江

喬氏族譜

麻城

萬歷年間

旺蒼

賈氏族譜

永州祁陽

康熙四十九

達縣

于氏族譜

金華蘭溪

永樂十二

宣漢

唐氏族譜

嘉應長樂

乾隆年間

犍為

羅氏通譜

嘉應長樂

康熙乾隆間

瀘州等

羅氏通譜

瀏陽縣

康熙五十六

江津

羅氏通譜

嘉應長樂

康熙六十年

隆昌

羅氏通譜

湖廣

康熙元年

江津

羅氏通譜

湖廣

康熙年間

瀘縣

羅氏通譜

寶慶邵陽

康熙年間

瀘州

羅氏通譜

麻城

洪武二年

永川

羅氏通譜

乾隆三十七

榮昌

羅氏通譜

寶慶新化

康熙年間

三臺

羅氏通譜

麻城

清初

渠縣

羅氏通譜

陜西鳳翔

洪武二年

蓬溪

羅氏通譜

贛豫章

不清

江津

羅氏通譜

湖廣

康熙二年

湖廣

羅氏通譜

麻城

明初

屏山

羅氏通譜

嘉應長樂

康熙十三年

江津

羅氏通譜

湖南瀏陽

康熙五十六

江津

羅氏通譜

永州零陵

康熙三十九

合川

左氏族譜

遵義梓桐

康熙十年

合川

梁氏族譜

永州祁陽

康熙四十一

達州

劉氏家譜

黔遵義

康熙八年

巴縣

王氏族譜

雍正初年

蒼溪

邱氏族譜

麻城六支

明初

云陽等

于氏族譜

長沙湘鄉

雍正元年

三臺

唐氏族譜

麻城

明初

仁壽

王氏族譜

湘宜章

康熙四十六

巴縣

王氏族譜

麻城

洪武四年

蒼溪

任氏族譜

麻城

清初

達州

廖氏族譜

河南信陽

洪武初

瀘州

王氏族譜

武昌

清初

瀘州

高氏

嘉應長樂

雍正

成都

范氏族譜

嘉應長樂

乾隆六年

成都

萬氏族譜

嘉應州

乾隆二十三

成都

盧氏族譜

嘉應興寧

雍正四年

成都

廖氏族譜

雍正七年

成都

張氏族譜

嘉應長樂

不清

成都

巫氏族譜

嘉應興寧

雍正七年

成都

劉氏族譜

遂川5房

康熙四十八

金堂

董氏族譜


對上表所載遷川移民(府州縣)原籍整理。

來源地

數量

來源地

數量

來源地

數量

3家

寶慶武岡

1家

寶慶邵陽

6家

寶慶新化

6家

寶慶府

1家

永州祁陽

5家

永州零陵

11家

永州寧遠

1家

永州府

1家

郴州宜章

3家

郴州桂陽

1家

長沙湘鄉

2家

長沙澧陵

1家

長沙安化

2家

長沙寧鄉

1家

長沙瀏陽

2家

辰州溆浦

1家

辰州蘆溪

1家

靖州衛

2家

遂川

5房

麻城

32家

7家

武昌通山

1家

武昌興國

1家

武昌大冶

1家

武昌

1家

黃州蘄州

1家

湖廣

3家

3家

汀州武平

1家

汀州永定

2家

汀州長汀

2家

汀州上杭

2家

漳州龍巖

嘉應興寧

4家

6家

汀州連城

嘉應州

1家

3家

漳州南靖

嘉應長樂

1家

21家

惠州和平

1家

8家

廣州新會

1家

龍川縣

1家

廣東翁源

1家

連平州

1家

江西

3家

江西龍泉

1家

贛州瑞金

1家

吉安吉水

2家

豫章

1家

臨江新渝

1家

江西太和

1家

江西長寧

1家

遵義桐梓

3家

1家

其它情況

8家

 

    從移民數量上分析,以麻城為主的湖北遷川移民共有44家,占上表統計的23%;另外,川渝《徐氏族譜》載,明初自麻城遷蜀25房,清初自麻城遷蜀9房。[29]綦江《周氏族譜》載,“綦江的張、劉、盧、田、蔡、高、王、彭等姓族人,都是元未明初入川麻城籍人”[30]云陽《于氏族譜》載,元未明初于氏6支由麻城入蜀之云陽落業。[31]來自湖南的遷川移民共56家,占上表統計的30%;另外,大足《龍氏族譜》載,寶慶邵陽龍氏奉康熙之詔47支入川,估計入川人數在200人以上。[32]《陳氏家乘》載,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湖南祁陽外徙534人,其中徙川493人[33]。儀隴《于氏族譜》載,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乾隆十年(1745)湖南祁陽于氏11支遷四川儀隴等處[34]。樂至《全氏族譜》載,康熙40-52年間,全氏從湖南陵零縣遷川21戶32口人。[35]樂至尹氏的20余多個支系在清朝順治、康熙年間自邵陽遷徙四川各州縣插占立業。[36]宣漢《奉氏族譜》載,康熙三十六(1697)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自永州府、寶慶府等地遷蜀9支,順治間遷蜀2支。[37]隆昌《曾氏族譜》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寶慶邵陽、新化遷川10支[38]。上表統計,來自江西的遷川移民共11家,占上表統計數的6%。來自福建的移民共16家,占上表統計數的9%;另外,漳州南靖陳氏自雍正五年(1727)至乾隆十三年(1748)有10支32人遷蜀金堂等縣。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漳州南靖縣魏氏遷往四川各縣23支。來自廣東共43家,占上表統計數的24%;另外,乾隆初年自廣東惠州長樂縣遷移到四川的周氏大約三四百人之譜,散處各縣,星羅棋布。康熙五十五年(1716)至乾隆初年由粵長樂遷川45支、康熙年間遷川9支,其它記載不清遷川曾氏6支。康熙四十九年(1710)至乾隆十七年(1752)廣東和平縣白氏157戶子孫扶老攜幼遷入四川成都等地[39]。上表統計對原籍記載不清的有8家。

    從時間序列上,據上表統計,明初來自以麻城為主的湖北遷川移民有32家,清初來自麻城的移民只有12家,上述“明初自麻城遷蜀25房,清初自麻城遷9房”,“綦江的張、劉、盧、田、蔡、高、王、彭等姓族人,都是元未明初入川麻城籍人”,元未明初于氏6支由麻城入蜀之云陽落業。根據上述統計,湖北麻城等地遷川移民多發生在元末明初,至清初已成為四川的土著居民了,“清朝初年外省移民大量遷入四川之前,元末明初就已入居四川的‘黃麻籍’和‘麻城孝感鄉’的老移民,是清政府最先招集的對象,他們從外地逃難歸來,成了在戰亂后再造天府的資格最老的居民”[40]。“如果說元末明初兩湖遷入四川的移民還是以湖北為主的話,那么到了明末清前期,湖南移民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而把移民運動推向了最大高潮”。[41]湖南移民56家遷川時間主要集中在康熙三十(1691)至五十年(1711)間,其中康熙三十(1691)至五十年(1711)間遷川23家,康熙間遷川15家,其它情況18家。根據上述族譜一些較為集中的記載,寶慶邵陽龍氏奉康熙之詔47支入川,估計入川人數在200人以上。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湖南祁陽陳氏外徙534人,其中徙川493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乾隆十年(1745)湖南祁陽于氏11支遷四川儀隴等處。康熙40-52年間,全氏從湖南陵零縣遷川21戶32口人。樂至尹氏的20余多個支系在清朝順治、康熙年間自邵陽遷徙四川各州縣插地立業。康熙三十六(1697)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奉氏自永州府、寶慶府等地遷蜀9支,順治間遷蜀2支。隆昌《曾氏族譜》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曾氏由寶慶邵陽、新化遷川10支。另據史料記載:康熙三十六年(1697)以來,“楚南入川百姓”日益增多,迄至五十二年,僅零陵一縣,“已不下十余萬眾”。康熙四十七年,衡陽、永順、寶慶等府的楚南百姓,數年來攜男挈女,“日不下數百口”。康熙晚期,湖南寶慶、武岡、沔陽等處百姓,絡繹不絕入川,“托名攜家入蜀者,不下數十萬”。[42]

    由于204個對象只統計江西移民11家,故對江西移民遷川時間難以發現大體規律。來自福建的遷川移民主要集中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據上表,康熙五十年(1711)至乾隆十八年(1753)遷川共9家,其它記錄7家。另外據記載,漳州南靖陳氏自雍正五年(1727)至乾隆十三年(1748)有10支32人遷蜀金堂等縣。雍正八年(1730)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漳州南靖縣魏氏遷往四川各縣23支。廣東移民遷川時間集中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至乾隆十五年(1750),其間遷川25家,乾隆十五年(1750)后遷川6家,康熙五十七年(1718)前遷川5家,其它7家。據其它記載,乾隆初年自廣東惠州長樂縣遷移到四川的周氏大約三四百人之譜,散處各縣,星羅棋布。康熙五十五年(1716)至乾隆初年曾氏由粵長樂遷川45支、康熙年間遷川9支,其它不清楚時間的有6支。康熙四十九年(1710)至乾隆十七年(1752)廣東和平縣白氏157戶子孫扶老攜幼遷入四川成都等地。

    “各省移民入川的時間湖北、湖南移民在前,康熙十年(1671)‘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的閘門剛剛開啟,與四川鄰近的湖北移民,利用元末明初以來就曾經有人大批遷川的特殊歷史關系,與陜南移民一道,成了最先在四川落戶的外省客民。接著,湖南南部便成為當時移民遷川的主要區域。到雍乾之際,才是廣東、福建兩省人民入川的高潮所在”。[43]通過民國《簡陽縣志》,我們可以繼續看到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是廣東移民入川最集中的時間,粵省入簡移民117支,有19支沒載明時間,康熙五十八(1719)至乾隆十五年(1750)有38支遷居簡陽,另外,康熙末遷入4支,乾隆初遷入4支。湖北遷入簡陽移民206支,其中89支沒載明時間,明代遷入84支。湖南遷入52支,時間無考者22支,而康熙三十(1691)至五十年(1711)間遷入7支,另外載有康熙間遷入者14支。[44]

    事實上,直到乾隆中期,四川還有大量土地可供開墾。所以在乾隆時期湖廣等省人民還在不斷進入四川開墾。如乾隆十八年(1753),廣東省入川民人楊國能等408戶;湖南省入川民人蔣玉先等991戶;廣西省入川民人胡志章等8戶;江西省入川民人肖藥榮等394戶;福建省入川民人林理臣等17戶。乾隆十九年(1754),廣東省入川民人姚官秀等281戶;湖廣省入川民人謝恭敬等1612戶;江西省入川民人肖天祥等140戶;廣西省入川民人李子杰等73戶。乾隆二十年(1755),湖南省入川民人蔡之茂等1860戶;廣東省入川民人高三才等590戶。(《蜀故》卷三)即:乾隆十八年至二十年兩湖入川民人計有4463戶、廣東入川民人計有1279戶、廣西省入川民人計有81戶、還有福建入川民人。[45]

    據上表統計,湖南移民多來自寶慶府、永州府,其中,寶慶府遷川14家、永州府遷川18家,處于移民“東西大道”、“南北大道”(見后文“遷徙圖”)上的長沙府8家、郴州4家、辰州府2家、靖州衛2家、遂川5房。福建移民來自汀州、漳州者為多,其中汀州8家、漳州5家。陳世松先生對福建遷川87個宗支統計表明,列在第一位的是汀州府,計40支,占總數的48.2%。列在第二位的是龍巖州,計24支,占28.9%。列在第三位的是漳州府,計14支,約占16.8%。列在第四位的是興化府、永春州,計2支,約占2.4%。位于閩西地區的汀州府和龍巖州遷川人數最多。[46]而來自廣東的移民主要來自“嘉應(梅州)五屬”[47],嘉應州共遷川30家。鐘祿元先生依據民國16年及二十年編修的《簡陽縣志》統計,清代遷居四川的廣東移民共261支,其中有明確原籍地名記載的有135支,分別是長樂(今五華)73支,興寧29支,龍川9支,和平6支,歸善、河源各3支,嘉應州、新寧、連平各2支,大埔、永安、海豐、博羅、西寧、廣州各1支。上述州、縣中,屬純客家住地的長樂、興寧、龍川、和平、河源、嘉應州、連平、大埔、永安等共126支,客家移民占廣東移民總數的93%以上。據調查,今成都龍山一帶的客家人主要來自粵東梅縣、五華、和平、興寧、大埔、龍川等地。[48]按照鐘祿元先生的統計,廣東遷川移民來自嘉應州有104支、惠州26支,其它府州共5支。這與本人對族譜統計的結果是一致的,只所以在惠州遷川移民數量上存在歧異,在于鐘先生是以簡陽縣為統計范圍,如果以簡陽為對象,本人是可以接受廣東遷川移民主要來自嘉應州、惠州的結論的。至于江西遷川移民見于吉安府、寧都州、南昌府、臨江府、贛州府等。

    對于南方移民遷川路線,近二十年不斷有人在撰寫研究論文和著作,研究這個課題的代表性成果有羅香林《客家源流考》[49]、藍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50]、劉正剛《十八世紀廣東移民四川路線之考察》[51]、程志遠《客家源流與分布》[52]、張國雄《明清時期兩湖的移民》[53]王炎《清代四川農村社會經濟史》[54]、舒畢生《對清初客家移民入川具體路線的分析》[55]、陳世松《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56]、孫曉芬《明清的江西湖廣人與四川》[57]。還有許多其他的學者對移民遷川路線加以考證,此項研究真可以說是成果顯著。下面參考上述成果,以一些家族入川行程為依據,我們描繪出移民遷徙的主要路線。


    巴縣梁灘橋王氏始祖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攜家眷十余人,從湖南郴州宜章出發,歷盡千辛萬苦,徒步遷徙到湖北麻城縣境內定居,復因社會動亂,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向四川遷徙,康熙五十年(1711)七月二十日酉時,王氏遷川始祖在途中病故,王氏始遷祖婆含淚前行,來到巴縣梁灘橋正十甲火盆山,佃下房屋定居。王氏由宜章(屬郴州)至麻城至巴縣遷徙路線為宜章→郴州→衡陽→湘潭→長沙→岳陽→嘉魚→武漢→黃陂→麻城……宜昌→巴東→云陽→萬縣→豐都→長壽→重慶[58]

    資中曾氏徙川始祖原居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五華),于乾隆十八年癸酉歲(1753),負其祖妣骨骸,舉家遷徒四川省資州西鄉。其六世孫撰寫了一篇題為《廣東省長樂縣至四川省資州程途記》的文章,記錄下當年曾氏始祖入川的程途如下,長樂縣(今五華)→嘉應州(今梅州)(一百五十里)→平遠縣(一百五十里)→金門嶺(筠門嶺,今福建平武縣)(一百五十里江西界)→會昌縣(一百五十里水程)→贛州府(今贛州市)(二百四十里)→太和縣(今太和縣)(一百六十里)→吉安府(吉安市)(一百四十里起旱)→分宜縣(今新余市分宜縣)(一百八十里)→沅州府(今宜春市)(八十里)→平鄉縣(萍鄉縣)(一百里水程)→湘潭(二百四十里)→長沙(一百二十里)→嚴江(一百八十里)→常德府(一百八十里起旱)→慈利縣(二百八十里)→永定縣(今張家界市)(一百八十里)→來鳳縣(三百六十里)→黔江縣(一百八十里四川界)→玉山鎮(彭水郁山鎮)(一百八十里)→彭水縣(三百里水程)→羊角嘴(今武隆縣羊角)(三百里)→涪州(今重慶涪陵市)(三百里出大河上水)→長壽縣(一百里)→重慶府(三百里起旱)→永川縣(一百五十里)→榮昌縣(一百二十里)→隆昌縣(一百二十里)→內江縣(一百二十里)→資州(今資中縣)(九十里)。[59]

    羅香林先生考證,閩粵贛邊界客家人自“客家大本營”出發,遷川路線一條為梅州→興寧→龍川、五華→和平→曲江(韶州)→郴州→祁陽→邵陽(寶慶)→常德→恩施→重慶→榮昌→成都、廣漢,另一條梅州→蕉嶺→寧都→吉安→瀏陽→常德→恩施→重慶→榮昌→成都、廣漢。[60]

    周禮君先生對成都東山周氏始祖遷川路線也進行過考證,他認為,舊時期廣東盛產食鹽,江西等省食鹽大多從廣東汕頭港運來。清朝入川的周氏成員大多由此路線入川。他們先是從長樂(五華縣)坐船上行至余杭、興寧,再從興寧走旱路到江西會昌,后又分東西兩路去贛州或吉安,再乘船沿贛江直抵九江碼頭,再進入長江,沿長江溯江而上直抵重慶,后由長江支流的嘉陵江、沱江、岷江等至全川各府、州、縣。[61]

    陳 世松先生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清初以來移民遷川路線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長江為樞紐,是元末明初兩湖移民的主要入川通道,清初以來兩湖移民以 及部分江西人入川,多取此道。第二時段,以湖南為始發地和中轉地的移民,大多取道湖南西進,水路兼濟,抵達四川。其中北線通過洞庭湖,吸納來自湖北的移 民,溯沅江而上,從常德到沅陵縣;中線湘中移民溯資水而上,到達沅江的中線;南線到達沅陵。第三時段,以貴州為中轉地,吸納經過湖南西進的移民,包括部分 湖南、江西入川的移民,以及主要來自廣東、福建的客家移民。穿行貴州入川的移民,大多從沅陵出發,經瀘溪南下,過辰溪、黔陽,進入沅江支流舞水,再西行過 沅州(今沅州市)、晃州(今新晃)而入貴州境。進入貴州東部后,首先經思州、鎮遠府,然后向西,經甕安北上,而至遵義,進入川黔大道。由遵義入川的通道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直接北上經桐梓、綦江、過銅罐驛或白馬渡(江津東)進入永川一帶,另一條路線是桐梓、習水、赤水到瀘州。[62]

    綜合“巴縣王氏遷川行程”、“資中曾氏遷川行程”、“客家遷徙路線圖”及“三個時段遷徙路線圖”,參考諸家的成果,下面梳理出一幅“南方各省移民入川路線圖”(如下圖)。


(府州縣)地理分布及影響居民外遷的因素

    上述研究使我們得出以下認識:1.依據文獻資料,清代遷川移民多來自永州府、衡州府、寶慶府、沅州府、常德府、長沙府、惠州府、潮州府、嘉應州;依據縣志記載,四川境內的“方言島”主要有長樂話、邵陽腔、靖州腔、梅州話、長汀話、永州話、麻陽話、寶慶話、衡州話、沅州話、安化腔,等等。2.依 據《云陽縣志》、《簡陽縣志》、《合川縣志》相關記載反映出清初湖南遷川移民主要來自寶慶府、永州府、常德府、長沙府、衡州府、靖州、辰州府、沅州;湖北 遷川移民主要來自黃州府、武昌府;廣東遷川移民以惠州府、韶州府、嘉應州為主;江西遷川移民以吉安府、贛州府、南昌府、臨江府、撫州府為主;福建遷川移民 以龍巖州、汀州府為主;貴州遷川移民以遵義府為主。3.依據族譜,湖南移民多來自寶慶府、永州府,長沙府、郴州、辰州府、靖州、遂川移民也不少;福建移民多來自汀州府、漳州府;廣東移民多來自嘉應州、惠州、韶州府;江西移民多來自吉安府、寧都州、南昌府、臨江府、贛州府;湖北移民多來自武昌府、黃州府。

    參照“入川路線圖”, 以及對遷川移民府州縣原籍的統計,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遷川移民原籍府州縣的地理分布特征。一是遷川移民較多的府州縣大多位于大山區。嘉應州、惠州、汀州、 漳州等地區位于閩粵贛邊界的武夷大山及其南延余脈項山山脈和蓮花山系地區,靖州府、寶慶府、永州府、衡州府位于雪峰山及武陵山脈東南段及其余脈大山區,撫 州府、吉安府、汀州府等地區處于武功山區,韶關府位于五嶺南側。來自大山區的西遷移民在“湖廣填四川”移民中占很大的份量。二是移民的遷出地往往在古老的通衢大道,以及沿途府州縣鄰近信息易于傳播的地區,從惠州府、潮州府、嘉應州→汀州、漳州→贛州府→撫州府、吉安府→沅州府→長沙府→澧州→施南府→重慶府有一條傳統的“東西大道”,嘉應州長樂縣曾氏遷入四川資州即走此道。而自惠州、潮州府、嘉應州→韶州府→郴州→永州→寶慶府→長沙府→常德府→遵義府或澧州有一條傳統的“南北大道”,郴州宜章王氏遷徙至巴縣即經由此道。三是贛閩粵三省遷川移民多來自于三省交界的“客家大本營”。謝重光先生指出,“綜合近年來各項研究資料,客家居民占居民總數95%以上的純客住縣都集中在贛閩粵三省,其中江西省的純客住縣市有18個,即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大余、崇義、安遠、龍南、全南、定南、寧都、于都、興國、瑞金、會昌、尋烏、石城、銅鼓;非純客住縣(即縣境內分布著數量不等的客家村落)有21個,即:贛州、廣昌、永豐、吉水、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修水、武寧、萍鄉、橫峰、婺源等。福建省有純客住縣工8個: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寧化、清流、明溪;非純客住縣有21個:漳平、龍巖、南靖、平和、詔安、云霄、武夷山、光澤、邵武、南平、順昌、建寧、泰安、將樂、沙縣、永安、建甌、建陽、福鼎、福安、浦城。廣東省有純客住縣16個:梅州、梅縣、大埔、蕉嶺、平遠、興寧、五華、紫金、龍川、和平、連平、翁源、始興、仁化、英德、新豐等。非純客住縣66個: 韶關、曲江、乳源、南雄、豐順、博羅、連南、連縣(現連州)、連山、樂昌、惠州、惠陽、惠東、饒平、潮州、揭陽、揭西、潮陽、惠來、普寧、陸豐、陸河、海 豐、龍門、深圳、寶安、佛岡、清遠、從化、花縣(現花都)、南海、增城、廣州、東莞、中山、珠海、斗門、新會、陽山、廣寧、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 興、鶴山、開平、臺山、郁南、封開、羅定、德慶、陽春、陽江、陽西、信宜、高州、茂名、廉江、四會、化州、遂溪、海康、徐聞、電白、河源”。[63]丘權政先生指出,“清 季廣東客家人入川的遷出地主要分布在嘉應州及其所屬的長樂、平遠、鎮平、興寧,惠州府的連平、和平、河源、永安、龍川,潮州府的大埔、揭陽,南雄州及其所 屬的始興、保昌,韶州的樂昌、仁化等地。除揭陽、樂昌為非純客住縣外,其余皆為純客住縣。可以肯定,清代移民四川的廣東人絕大部分是客家人。”[64]四是湖南籍移民入川在清初特別顯著,湖北麻城籍移民入川在明初特別顯著。為什么這些府州縣會成為移民外遷的主要地區呢?

    我們認為,安土重遷意識濃厚的中國人背井離鄉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外界頗具吸引力的信息傳入,拉動著當地人口外遷;二是移民原籍多為大山區,長期的移民遷入及休養生息,人口增殖造成一定的生存壓力,以及由此生發各種社會矛盾推動著移民外遷。

    如前文所揭,舊時期廣東盛產食鹽,江西等省食鹽大多從廣東汕頭港運來。也就是說,從汕頭到江西有一條傳統的運輸通道,主要運送食鹽至江西等省。而湘贛之間由北到南依次擺列有四條東西向通道,為江西、湖南人民互相往來的傳統大道。[65]這樣,從粵東至湖南就形成了一條貫通的“東西大道”,為居住于這條大道沿線的府州縣人民獲取外來信息提供了方便。如“遷徙圖”所示,遷川移民主要來自于傳統的“東西大道”和“南北大道”兩側的府州縣,這樣的地理條件對獲知“移民詔書”和四川地曠人稀、物產豐富這樣的信息要優于其它地區。

    至于大山區的地理環境對于躲避戰亂的優越條件已多為研究者所注意。吳仁安先生注意到,封閉型的徽州地理環境,成為北方人躲避戰亂的理想地方。[66]唐力行先生指出,徽州特定的地理位置與地理環境,使它成為一個高移民社會。[67]王衍村先生認為,元未中原地區兵亂荒疫之時,“表里山河”的山西卻是另一番景象,由于自然地理的因素,中原地區的水旱蝗疫較少波及山西,戰亂亦少,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鄰省相對安定,顯得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加之相鄰諸省亦有大量難民逃往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稠地狹的地區。[68]魏連平先生指出,從遼金時期至元朝末年,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燕山以北地區雖然地處偏僻,因無大的戰亂,人口很快繁衍起來。洪武初年,之所以能從山后大量向山南河北地區移民50萬左右,是以當地繁衍起來的人口為基礎的。[69]這些研究表明,山區成為人們的避亂之所,也是休養生息的理想之地,長期的人口繁衍及人多地少造成的生存壓力和各種社會矛盾,使當地成為戰后向外移民的源頭。

    正是原籍的人口壓力及生存的困難成為推動“東西大道”和“南北大道”兩側府州縣人民外遷的重要因素。陳世松先生深入閩西山區對移民在原籍的生存狀況所作的田野調查,使我們清晰的看到,原籍人口壓力及社會矛盾是移民外遷的基本推力。他認為,“在偏遠閉塞的閩西山區,人們生活在崇山峻嶺的包圍、分割之中。在有限的生存空間里,山多田少,耕地原本不足,經過朱明王朝二百年的休養生息,人口日繁,資力日充,然而耕種所獲,難供用度,貧瘠的紅土地日漸承受不了人口的重負。為謀生計,它不得不把自己的親人送出閩西。”[70]

    謝重光先生也認為,福建本來就很偏僻,而閩西又處于最偏僻的一隅,古代福建與中原、江淮聯系的幾條重要交通線它都不沾邊。正是這樣的自然環境,使閩西自南朝 至唐宋,每當天下大亂,相鄰的贛南往往被戰火波及,閩西卻總能免于戰亂之苦,成為北方和江淮難民理想的避難之地。由唐中葉至南宋中葉,歷時四百余年,汀 州、漳州[71]發展成為經濟繁榮、文教興盛之地,其中,汀州已成為擁有20多萬戶、40多 萬人口的大郡。由于當時贛南、閩西已經得到較多的開發,人多地少的矛盾已然形成,而在宋末粵東開發程度還很低,地曠人稀,加上元軍在贛南、閩西的殘酷殺 掠,迫使贛南、閩西的客家人紛紛遷入粵東,開創基業,重建家園。明清以降,客家人開始向珠江三角洲和海外發展,粵東的梅州成為輸出人口最多、接受海洋文化 熏染最深的都會。[72]閩西、贛南、粵東大山區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人口增殖使現有土地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出于求生的本能,人們不斷地向外遷移。遷入四川德陽的移民家族江氏,其始祖遷出福建的主要是原因為“康熙中,閩汀府屬人地稠密。”[73],故自福建汀州永定縣于康熙年間遷入四川。遷入四川的魏氏家族,入川者核計有二十三個支派散居于川西平原各縣,自從魏氏開基福建漳州南靖縣傳十余代之后,子孫支庶蕃衍,當地“人稠地密”,故人口不斷外遷,其中“有往臺灣建業,有來四川作祖”者。[74]這些記載實質上反映了普遍存在的一類社會現象。


    人多地少是人口外遷的推力,而社會矛盾無疑也是人口外遷的推力之一。陳世松先生注意到,隨著人口的增加,家族成員內部的矛盾也日漸多了起來。這實際上正是由 有限的土地資源與人口無節制膨脹這一根本矛盾引發的。自粵遷蜀的某氏始祖,當其父故亡時,其尚屬嬰孩,其母欲守孤成家,不料族人覬覦其家私,其母亦左右提 防。一日其母往山種豆,將其鎖閉室內,凱覦其家私的族人乃將毒食從門腳縫內塞入,幸虧其沒有食用,等其母歸時,其出毒食以授其母,母見不勝嚇異,隨置飼 犬,犬立斃。當其時,母子亦惟敢怒而不敢言。又一日,其母出去澆灌作物,回到家里,其已不知去向,其母厲聲疾呼,乃聞呻啼之聲,急尋視之,乃見其在魚池 內,手扯岸草而啼,抱起看時,陰囊已不見其半矣,其母傷痛之至,即跪地號告天地,致祝云,倘不絕某氏后代,此子當必無恙,乃覓藥調治而愈。由是虎視不已, 欺凌日甚,母氏恐難免,方不得已而易志,其母出門之日,那凱覦財產的族人將箱盒內盡行搜遍,尋覓券約。[75]某氏不得已而遷徙入川。這樣的事例應該不是個別現象,“在人多地狹這一根本矛盾的作用下,以宗族沖突為導火線而引發的閩粵移民遷川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具體表現是,強宗勢力欺凌弱宗勢力,使之無法在當地立足,弱宗不得不忿而出走”。[76]

    “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77],郭沫若有感于自已的遷川始祖背兩條破麻袋自閩徙川而言,“對于安土重遷的中國人來說,不到萬一,人們是不愿離開故土的”[78]。康熙七年(1668)戶部尚書馬希納《題覆川省招民事宜折》就明白地講,考慮到要征收國課賦稅,國初,各省都不愿意本省人民遷出境外,只有招撫“家無恒產,出外傭工之人,游手游食之人”“措處盤費差官接來(四川)安插”[79]。因為這部分人交不起國課賦稅,原籍留之無益,而對于地曠人稀的四川來說,他們卻是使當地可以迅速復興的人力資源。外遷移民絕大多數恰恰是一些貧困無聊之輩。

    自然災害的打擊使小農更加貧困,小農經濟在自然災害面前本來就顯得十分脆弱,那里經受得起連年的災荒。王綱先生考察了湖廣人入川的多種形式,隨張獻忠入川的 湖廣人、入川開墾的湖廣人、避賦入川的湖廣人、逃荒入川的湖廣人、到川工商的湖廣人、入蜀游學舌耕行醫的湖廣人、在川改官為籍的湖廣人、慕蜀山川入籍的湖 廣人、入川隱居避禍的湖廣人、還有入川定居的湖廣和尚、道士[80]。但只是舉例說明了存在上述各種形式,而沒有作量化分析。無疑,上述形式的移民入川都存在,但災荒頻乃是造成湖廣人入川的更重要的因素。康熙二年(1663),湖北武昌等十八個州、縣發生大水災。康熙十年(1671)湖北石首、武昌、均州、棗陽等20個州縣先后發生了水災、旱災和瘟疫,而湖南邵陽一帶則發生了旱災和蝗災。康熙十八年(1679)湖北潛江、蒲圻、大冶、巴東等20余州縣發生了大水災、大旱災,而這一年的湖南長沙、衛州、寶慶、岳州、常德等府州縣亦發生了大旱。康熙二十四年(1685)湖北的通城、蒲圻、黃岡等17個府州縣發生了水災和雹災。康熙二十九年(1690),湖北的武昌、嘉魚、蘄州、荊州等36個府州縣發生了旱災。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五十七年(1718)等年中,在湖北、湖南都發生了面積較大的水災、旱災、蝗災和瘟疫,引起了普遍性的饑荒,“死者甚眾”。在這樣嚴重自然災害的打擊和繁重賦役的壓榨下,湖廣百姓被迫大批向外逃荒。前清逃荒到四川的湖廣人絡繹不絕。[81]災荒頻仍的康熙四十一年(1702)至五十七年(1718)與湖廣人大量入川的時間的吻合程度,說明了災荒是導致移民入川的更重要原因這一結論。

    無疑,災荒亦是造成廣東人逃荒入川的重要因素。據統計,潮州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遭受颶風、大風、怪風襲擊的年份多達52個,其中全境性的風災年份達10個,即康熙三年(1664)、七年(1668)、八年(1669)、十二年(1673)、三十二年(1693)、五十六年(1717)、五十七年(1718)、五十八年(1719)、六十年(1721)、乾隆十五年(1750),至于一年中三、四縣同災的有16個年份。[82]《梅縣志》亦記載,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雍正四年(1726)、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四十年(1775)發生水災。[83]觀察上述年份,康熙五十七年(1718)、雍正四年(1726)、乾隆十五年(1750)潮州、梅州地區發生過大范圍的災荒。前文已經指出,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特別乾隆初年梅州、潮州有大批移民遷川,這種現象與此階段潮州、梅州地區嚴重的災荒密不可分。據記載,“康熙五十七年(1718),災,春夏雨自3月至5月水屢漲,5月28日夜颶風拔木,6月大水,6月初8日地震有聲,8月再颶。康熙五十九年(1720)5月大水。雍正元年(1723)秋7月大水決堤。雍正四年(1726)春,潮州大埔縣大饑,是年春2月22日大埔斗米銀3錢3分,3月12日,斗米4錢2分,5月初7日,斗米8錢,山蕨樹葉草根采食殆盡。兼值時疫,染者即殞命,民之流亡死喪者莫可數計,縣令白日宣賑粥衙內,凡45日殆登新谷,斗米亦漸低至5錢。”[84]接著,在雍正五年(1727)又發生大饑荒,據記載,“是歲4月大水,5月大水,6月29日颶突作,連日雨,至7月初2日乃止。是歲大饑,繼以大疫,人死無數,大埔米亦騰貴,春2月斗米3錢3分,3月4錢7分,4月6錢2分,粗糠1斗糶9分。大埔向賴潮(潮州府)米接濟,本年潮更歉收,乃告上杭(屬汀州府),而上杭官民禁米越境,間有小販從萬山巖邃中偷運到埔,斗米侵糠二升,貧戶則以蕉根樹葉和糠以啖,白令日暄請府道在程鄉(嘉應州)借谷二千石散近城四鄉,分上中下戶門牌平糶,又于4月朔迄5月10日煮粥賑饑,斯時民之饑病流亡相望于道,開邑旱災莫此二載若也。鹽價又涌貴,斤鹽錢60,奸商復滲以泥沙,混硝鹽,小民焦苦莫可名狀。”[85]《梅州志》亦記載,“清雍正四年(1726)秋,大水,縣城受淹五天,淹沒民房及田地甚多。翌年春(1727),大饑荒,署縣沿鄉勸捐煮粥,賑濟災民。”[86]

    雍正四年(1726)、五年(1727)潮州、梅州地區的大饑荒造成當地人口四方逃難,許多自潮州府、梅州遷川移民對這次大饑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川綿陽李氏原籍廣東省嘉應州(梅州)長樂縣,雍正五年(1727)李氏始祖遷徙來川,與人傭工度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87]。雍正初,粵大饑,德陽范氏遷川始祖“聞蜀豐稔,且人稀土沃,乃鬻宅與族人得金十余兩,于丁未(1727)春攜家婦子由嘉應州興寧縣入川”,“當是時,饑寒交迫,客路增悲,自春組夏,始抵川東榮昌縣”,艱佃十六載,積金五百余兩,乃相地于德陽。[88]

    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粵省的饑荒是造成當地移民入川的主要原因。成都葉氏遷川始祖因康熙六十年辛丑歲(1721)饑荒,遂與妻子攜二子一女間關入蜀。[89]成都陳氏遷川始祖因清中葉乾隆丙辰年(1736)廣東嘉應州(梅州)等處旱魃為虐,饑荒急迫,謀生艱難,始于乾隆二年丁巳(1737)正月由嘉應州長樂縣率家六人來川,一路上,“風塵辛苦,艱難萬狀,痛不忍言,及到成都時,僅存錢七錢”。[90]不僅廣東移民在此時因災而大量遷蜀,雍正年間湖廣省因災而遷往巴蜀的移民數量也是很大的,《夔州會志》記載,雍正五年(1727)楚省饑民沿長江水路入川覓食者“日以千計”。[91]據云貴總督張允隨在給朝廷的奏疏中稱,從乾隆八年(1743)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5年中,廣東、湖南兩省由貴州轉赴四川就食的流民達24萬余口。[92]應該說災荒是移民入川的更重要的原因,“雍正五年(1727),因逃荒而至者益眾,諭令四川州縣將人戶逐一稽查姓名籍貫,果系無力窮民,即量人力多寡,給荒地五六十畝或三四十畝,令其開墾”。[93]

    據《潮州志》,此時潮州的人口數似乎夠不成對當地的人口壓力。如下表。

雍正八年前后潮州各屬人口

州縣名

時間

人口數

州縣名

時間

人口數

潮州

雍正八年

204401

潮安縣

雍正八年

43549

潮陽縣

雍正八年

23478

揭陽縣

雍正八年

27106

饒平縣

雍正八年

30261

惠來縣

14766

大埔縣

康熙五十年

5024

澄海縣

雍正八年

29625

普寧縣

雍正九年

5139

豐順縣

乾隆五年

10193

南澳縣

乾隆三十六年

3323

 

    資料來源:饒宗頤總纂:《潮州志》,第四冊,戶口志,歷代戶口,第1606-1608頁

    雍正八年(1730)前后潮州所屬各縣人口從幾千人至三、四萬人,張履祥、洪亮吉、羅爾綱等人認為人口與土地的比例為1/4,即每個人平均4畝土地方可維持生計[94],如此數量的人口似乎不可能對當地造成過大的生存壓力。恰恰是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連年災荒造成了粵省、湘省人口流亡“相望于道”,而此時經過長江三峽入川者“日以千計”,乾隆八年(1743)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5年中,廣東、湖南兩省由貴州轉赴四川就食的流民達24萬余口。由此可以想見康熙末年至乾隆最初十幾年之中有多少移民涌入四川,雍正五年(1727)川陜總督岳鐘琪奏稱“湖廣、江西、廣東、廣西等省之民,逃荒入川,不下數萬戶。請開招民事例,給窮民牛具籽種,令其開墾荒地,方為有益。”[95]但此時,川省的松茂、川東、川北三道已由“寬鄉”變為“窄鄉”,一個二次流徙的狀況正在形成。[96]人滿為患,為遷川移民造成了很大的生存困難,資料表明,許多滿懷希望遷川的移民卻悲劇性的結束了一生。因篇幅有限,在此不作探索。

    本文最后補綴一點,遷川移民亦是一個具有遷移慣性的族群,移民入蜀之前已發生過多次遷徙。單就兩湖而言,有92%為移民家族,如果以明萬歷年間兩湖人口不少于1200萬計,其中1000萬應是非土著居民及其后裔。這些移民由它省遷往兩湖,由兩湖再遷往西部。張國雄先生指出,“移民由江西而湖南、湖北,由兩湖而四川這一由東向西的遷移,表現了極強的慣性。”[97]閩粵贛邊境的居民同樣在不斷的遷徙,尋找新的轉機[98],遷川移民家族,極少有其祖先們沒作過多次遷徙的。隆昌劉氏原籍福建,后遷廣東,再遷湖南,清康熙以后才入四川籍。劉氏“在楚時無奈,家貧無養”,“因家道寒微,人丁甚眾”,產生了尋找新的機會與地域發展的動機。因“聞蜀川地闊人稀”,又“聞蔡(氏)姑婆入川”,所以“命長子隨姑婆入川,以探虛實”。直到長子實地了解后于康熙甲午年(1714)才協同一家老少跋山涉水,櫛雨沐風、心甘情愿地走上了入川的道路。[99]

    這些移動的族群總在等待時機找到一方樂土,康熙三十三年(1694)頒布的《移民詔書》使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詔書稱“湖南民有轂擊肩摩之風,地有一粟難加之勢,即著該部,飭行川省湖南等處文武官員知悉,招民徙蜀。凡有開墾百姓,任從通往,勿得關隘阻撓,俟六年外,奉旨起科,凡在事官員,招撫有功,另行加獎。”[100]民間對這道詔書多有珍藏,我們可以體會出康熙三十三年《移民詔書》對移民來說有多么重要。清初歷朝,移民政策在不斷變化[101],它們成為東南各省移民西進的政策杠桿。

結  論

    清初遷川移民主要來源于位于幾省邊界的武陵山脈、雪峰山脈、武功山脈、羅宵山脈、南嶺、武夷大山脈等大山區,在外界戰亂之際,這里恰是一方樂土,人民長期休養生息使當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凸顯,生存壓力、當地各種社會矛盾及自然災害推動當地人民向外遷徙。傳統的“南北大道”、“東西大道”兩 側的府州縣,人民易于感受到外界的變化,易于接受外界的信息。輾轉遷徙尋找一方樂土的人們在朝廷詔書的號召之下踏上移川墾荒的道路。大山區人的吃苦耐勞、 堅恝不拔的品質使他們能在有廣闊發展空間的西部發憤圖強,在原籍飽受的苦難使他們能夠應付創業中的種種困難,原籍的尖銳矛盾及受到的歧視使他們立志在異鄉 干出一番人樣。移民貧窮并不能說明他們沒有志氣,貧窮往往是多種因素使然,只要遇到適合發展的空間,這些移民會玩命地發憤圖強,往往創業成功,移民往往是 成才率較高的群體。南方各省移民在西部的辛勤勞作為也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
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
泉溪派熹公后裔遷徙四川、貴州的考證分析
湖廣與四川的百年糾葛,四川大部分祖籍真的都來自麻城?
湖廣填四川移民相關知識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城县| 玛纳斯县| 乃东县| 长沙市| 治县。| 贡嘎县| 芮城县| 泌阳县| 五莲县| 云安县| 沙田区| 五家渠市| 互助| 西丰县| 盐城市| 桐乡市| 铜陵市| 镇江市| 安平县| 稷山县| 中宁县| 紫金县| 东安县| 镇江市| 长阳| 邯郸市| 道真| 弥渡县| 恩施市| 铜鼓县| 汝城县| 大石桥市| 灵台县| 武鸣县| 汪清县| 西青区| 蒲江县| 霍山县| 共和县| 福安市| 开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