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的祖父顓頊,10歲來到東北,輔佐少昊,娶阿甸之女生伯鯀,號若陽。若陽娶有莘氏女修己,生大禹于大禹山,山因人而得名?!妒酚?#183;夏本記》說,鯀與修己“祈于高禖”而生禹,故又名高密。如今,夏母之墓只剩下殘碑?dāng)囗?,四周長滿了荒草。大禹娶涂山氏之女曰女媧,生啟;《太康地紀(jì)》說:“涂山氏合婚于臺桑之野”,這說明:一、涂山氏為有邰氏家族成員;二、其地正是今集安市財源鎮(zhèn)甲乙川之涂山,在臺上鎮(zhèn)之南。2 E( z! q! S6 W* V
4229年前(公元前2228年)的10月25日,秋光燦爛,一位叫作九陽的男孩誕生在這里。而后110年間,他作出了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寫出了壯麗的英雄史詩,他就是軒轅黃帝的第八代孫、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 S! q$ e0 `6 G! t) _# x
《山海經(jīng)》與中華文化研討會通過了《會議紀(jì)要》,承認(rèn)大禹生于集安,并列出了12條根據(jù)。從宮玉海教授的研究成果看,他是以歷史的活化石語言(特別是地名語言、文史)與歷史的死化石文物考古相結(jié)合,各學(xué)科整體地綜合、比較的新方法所得出的結(jié)論,是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而不是材料的堆積。0 |8 z1 R2 B2 z
1、集安有禹山的山名,確認(rèn)為歷史的活化石,但有一個過程。開始集安有人把“禹山”與“雨山”混為一談,認(rèn)為“禹山”就是“雨山”。然而事實是兩座山,“禹山”在城后,“雨山”距“禹山”相距5公里,兩座山名,音同字不同,說明“禹山”之名不是隨意取的,“禹山”不是因“雨”,而是因“禹”得名。禹名不是現(xiàn)在革命名字。后來找到了《滿洲古跡遺聞》,其中記載著古城門上有《禹山古都》古匾,說明山是古名,城是古城,是《神秘的禹山古都》一書名的來歷。由此可見,禹山地名語言是一個歷史的活化石,它包含著更為深刻的歷史。東北文物考古證明,早期夏文化在東北有遺跡;文史研究證明,大禹治水來到東北。這就可以斷定禹山與大禹有著必然的歷史聯(lián)系。大禹治水走遍中國,到處都有禹王的遺跡。但是,以山名禹這是全國僅有的。為什么叫禹山,僅以山名還難斷定禹生地。那還有什么根據(jù)呢?/ J ?$ S8 ^: F/ r5 Q( ^' c$ G. w
2、大禹山南山腰發(fā)現(xiàn)了夏母的象形文字碑。文字史證明,夏初使用的象形文字,碑的象形字破譯又是夏母,這是兩層證明。象形字證明是夏代,文字本身又是夏母,這塊碑確認(rèn)為夏母碑是毫無疑問的。大禹山前出土了新石器晚期、青銅器早期的文物(見集安文物志),證明是夏代初期文物,與夏母碑證明時代一致。說明夏代夏母族在禹山一帶。歷史的活化石與死化石證明,時間、空間一致。夏母碑與石器文物都在禹山下,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歷史的、整體的、有機的組合。這就可以得出禹山名的來歷,是大禹出生之地。也說明歷史的活化石與死化石結(jié)合整體研究是一個科學(xué)的方法。
3、集安的古人參產(chǎn)地證明大禹的母親的娘家在集安,不是外來戶,所以,大禹只能生于集安。集安是世界上質(zhì)量最好的人參產(chǎn)地,地點就在新開河。新開河中上游在臺上鎮(zhèn)荒崴子村有兩處以農(nóng)耕為特點的打制石器出土。(見集安文物志)這正是神農(nóng)時代,“神農(nóng)嘗百草”,農(nóng)耕選擇了最好的人參產(chǎn)地由其家族管理?!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記載有“北齊之國,姜姓”。大荒北經(jīng)的地理在北方;“北齊之國”就是東北的長白山區(qū),北齊國王叫“阿莘”(參)王,就是有莘(參)氏家族,姜姓就是神農(nóng)炎帝之后。夏禹的后人寫的《吳越春秋》記載:“有莘(參)氏女修已得薏苡而吞之生禹”。大禹的母親是有莘(參)氏女,就是北齊之國,姜姓,在集安,有新開河古人參產(chǎn)地由農(nóng)耕打制的石器文物證明,距大禹山有40公里。夏母碑與有莘(參)氏家族之女是互相印證。大禹母親在集安這是決定性的根據(jù)。此外,聆隧(國東大穴)研究證明,禹父親在集安住過,有高禖巖刻證明禹是父母拜高而生,因名高密(國內(nèi)),以及其禹王之家“我家嘉夷(甲乙)來賓為王”等考查亦是有力證明。由此看來,大禹生于集安是可信的。, `/ U) J! q0 ]2 } 3 A5 v4 y& x2 x+ u, s; { ——想學(xué)習(xí)歷史的,探究文化的,仔細(xì)閱讀,你會有所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見識,特別是不再人云亦云的理性精神! 請注意資料二的幾個點: 請注意: 1、堯時,共工氏“震滔洪水,以薄窮桑”,雖然是為了報復(fù)后羿射死十日就是陬訾氏(宙斯),但卻給整個中國造成巨大災(zāi)難,江水、河水改道…… 2、跟隨大禹出征的亳人,有117人獻(xiàn)出了寶貴的生命,安葬在大、小三峽的懸崖之上,棺旁石壁都留下了朱紅的姓名,留待后人去讀。 3、為了調(diào)查世界各地,奉命踏遍全球;《呂氏春秋•求人篇》對此曾作過敘述。 非洲得以平定。就是在九陽之山,矗立著8座金字塔,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4、在中國古史中記載大禹召開的兩次世界性會議:涂山之會和會稽之會。) X+ k5 Q4 h7 h ———————————————————————————1 D; R; E: c2 U' v! W5 S5 F 這樣的研究成果,你信嗎? 反正我不信,因為我沒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