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長平之戰,是因為這一陣子播出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今天就接著聊聊這個電視劇。
這個電視劇第一部看過大部分,第二部也是看過大部分,但是都沒看完整,現在在播的第三部,只看了兩集,就沒再看過了。因為實在看不下去。
其實前面兩部看的時候就感覺不大對勁,但還沒有現在這部這么強烈的反感。因為這個電視劇實在是太主旋律了,太國家主義、太緊跟中央了。上面講法治,他就講商鞅變法,上面講發展機遇期,他講縱橫,上面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就講崛起。
不是說主旋律了就一定不好,也不是說文藝作品就一定要跟中央精神擰著來,但是像這個電視劇這樣明顯,也太過分了。
《大秦帝國》這個小說,整個就是在歌頌秦國從變法到崛起,再到最后完成統一的過程。重點是反映這個過程中,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不同時期秦國的君明臣賢,上下齊心,屢錯屢奮,奮發圖強,終于掃滅六國,統一全國,四海八荒,歸為一統。
整個這個過程里,秦法、秦政都是作為重點加以頌揚的。但很顯然,被頌揚的秦法和秦政都是經過國家主義乃至軍國主義改造的,與我們以前在儒家書寫的歷史敘述中的秦國的歷史完全不同,非常正面,簡直可以說是高大全了。
但這就不能解釋,為什么從變法圖強到完成統一,秦國用了二百多年的時間,但統一六國、秦始皇加冕稱帝才短短十四年,僅僅因為一次戍卒發動的叛亂,就土崩瓦解了?
傳統的解釋都認為,主要是因為秦法苛酷,秦政暴虐,民心不附,所以陳勝吳廣振臂一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就轟然崩塌。現在出現了很多解釋,方向各不相同,比如常見的一個解釋就是,在秦國滅亡的時候,秦軍的主力分兩部分,一部分在男方征百越,一部分在北方抵抗匈奴,腹心空虛,才給了項羽、劉邦可乘之機。還有一些不同的解釋,但大體上都指向一點,傳統的解釋不對,不是秦帝國短短14年就崩潰的主要原因。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這當然沒有問題。歷史事實如何是一回事,后世如何書寫歷史自然是另一回事。就像所謂純文學從來不是為了純粹的文學,只是反政治的政治,研究歷史也從來不只是為了求真,同樣包含著研究者自身的目的。
在由儒家主導的歷史敘事中,為什么秦成了一個反面典型?當然是因為儒家要在王道與霸道之間有所取舍,鼓吹王道,貶斥霸道。因為秦法苛酷、親政暴虐,這是定評,而秦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殺伐太重。統一之后,人心未定,秦始皇沒有采用后來歷代常用的簡政省刑、與民休息的政策,反而試圖繼續用嚴刑峻法來對付剛征服的各國老百姓,所以,人心不附。
用儒家的話說,這就是霸道。所以后來歷代每逢戰亂,儒家確實沒什么大用,但是一旦重新建立統一的全國政權,要恢復社會秩序,還是要用儒家這套,那么儒家就會用王道來勸諫君主,讓他們不要重蹈秦的覆轍,老百姓可以收買,可以安撫,但是不要只是威懾和壓制。這個道理其實到孟子的時候儒家就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了,但是沒有人聽。秦用法家那一套實現了崛起和統一,但要維持統治的長治久安,顯然不能再用那一套了。可惜秦不但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焚書坑儒,實行高壓統治,結果二世而亡。
到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頻繁,民不聊生,加上生產力水平提高和社會制度變化,確實已經具備了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的條件,秦不統一全國,也會有其它強國來完成這個歷史任務。而且,秦國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的變革,這些都是適合當時的歷史發展需要的。秦國做了這些,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包括毛主席說“百代都行秦政法”,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但這不意味著秦在統一之后對全國繼續實施嚴刑峻法的高壓統治也是正確的。
秦國變法圖強、順應歷史潮流,完成全國統一的歷史任務,這當然是可以歌頌,而且值得歌頌的,但這不意味著就可以片面美化秦政、秦法和秦國歷史,把他們描述得過于正面。用一句俗套的話說,在歌頌秦國變法圖強的同時,還是應當保持一定程度的批判,尤其是大規模戰爭結束之后,對老百姓采取高壓統治的反動做法。也就是說,后人應當肯定秦國做對了的地方,但也必須對秦國做錯的地方保持批判。這不只是為了批判秦始皇,更是為了“有益于當時”。
在這個意義上,也許今天經常被批判的儒家傳統的觀點要比今天那些急于為秦國和秦始皇翻案的觀點更深刻,也更有歷史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