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左右。堯稱帝時,封帝嚳的兒子契為司徒,后被封為玄王。舜帝時期,契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邑(今河南商丘),建立商國。相傳契是簡狄(契的母親)吞食玄鳥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鳥為圖騰。
契的孫子相土馴服了馬,發明了馬車,開始向東方泰山附近發展。契的五世孫冥因治水而死于水中,商人“郊”祀之。契的六世孫王亥馴服了牛,除了用牛耕地,還發明了牛車,用牛拉貨物,開始發展以物換物的商業貿易,使商的勢力逐步強盛起來。夏朝末年,契的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經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曰:“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自夏朝少康中興以后,傳到帝孔甲的時候,夏王朝已經統治中原地區數百年,由于統治日趨腐化,而漸漸走向衰落。孔甲后又傳四世,夏朝的最后一位國王履癸(夏桀)繼位。相傳,夏桀非常殘暴,百姓已經不堪忍受。為了擺脫夏朝日益衰敗的局面,夏桀加強了對內的統治,堅決鎮壓異己力量,但高壓手段并沒有達到目的,而是加劇了人民對他的痛恨,人民甚至發誓要與之同歸于盡。在加強對內控制的同時,為了轉移人們的不滿和掠奪財富、奴隸與美女,而不斷對外進行征伐。夏桀的這些行為當然要引起各部落的不滿和反抗,“諸侯畔(叛離)夏”也就不可避免了。顯然,到夏桀的時期,夏王朝的統治已經處于嚴重的內外交困之中。
與此同時,興起于東方的商族則有了較大的發展,并逐漸強盛起來,在商湯的領導下已經積蓄了滅亡夏朝的實力。湯又叫天乙,姓子,甲骨文中稱大乙,后世稱之為成湯,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商族首領,他在成為商的部族首領之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桀的暴政已經引起眾叛親離,便著手建立新的王朝。
首先,成湯在亳這里營建新國都、積蓄糧草,招集人馬,訓練軍隊,為滅夏的戰爭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成湯以德立威,厲兵秣馬,使得臨近部落紛紛歸附。
商部族在滅夏之前還處于氏族社會末期,此時商部族內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剝削等現象也早已產生,但相對于夏王朝的統治來說要寬松、緩和得多。成湯也非常注意取得國內的擁護和支持,其勤政薄斂,體恤民情等舉措,對籠絡人心,鞏固統治,積蓄滅夏的力量起到了十分顯著的作用。他的行為不僅得到本族人的擁護,也使得夏朝國人及其他方國的人民十分向往。因此,也就有了“湯修德,諸侯皆歸商”的局面。
再次,成湯用伊尹的計策,離間夏桀與其同盟者九夷族的關系,使力量對比逐漸轉向對商部族有利。
成湯故意停止向夏朝進貢,夏桀大怒,立刻命九夷族的軍隊討伐,成湯知道九夷族仍然聽命于夏王朝,于是立刻向夏王朝請罪,并恢復了進貢;第二年,成湯再次停止進貢,夏桀大怒,又命九夷族起兵討伐,九夷族沒有聽命。至此,除了少數部族還聽從夏王朝的指揮外,夏桀已經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形勢已轉變為對商部族有利。
完成這些準備后,商開始對夏用兵,成湯在興兵伐桀的誓師大會上,歷數夏桀的罪惡以及人民對夏桀的痛恨,并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滅夏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指出滅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違背,有功者將受到獎賞,不從者要受到嚴厲懲罰。于是,商湯從國都亳起兵,矛頭直指夏都。
在與夏桀決戰之前,先滅掉了此時仍然聽從夏王指揮的個別方國部落。之后,夏桀的羽翼已被全部剪除。然而,此時夏桀對商湯的進攻并沒有做認真的防備,因此,當商湯的軍隊到來時,夏桀還沒開戰就逃走了。夏桀逃到了鳴條(山西夏縣以西),一戰被商軍擊潰,夏桀逃奔到南巢而死。滅夏后,成湯回師國都亳,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三十五里)。至此,商湯完成了滅夏的重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
那么,有說商朝遷都,前八后五,究竟前八是何地,后五是何地?
一、所謂的前八,是指從商的始祖契到成湯滅夏為止之間的八次遷都
這八次遷都分別是:
1.契的兒子昭明從商邑(今河南商丘)遷都到砥石。
2.契的孫子相土從砥石又遷回商邑(今河南商丘)。
3.不詳。
4.不詳。
5.不詳。
6.不詳。
7.不詳。
8.夏桀十五年,商湯從商邑(今河南商丘古城附近)遷到亳(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三十五里)。
二、所謂的后五,是指從成湯滅夏開始到商王朝滅亡期間的五次遷都
這五次遷都分別是:
1.商王仲丁從亳(河南商丘)遷都到囂(河南鄭州西北)。
2.商王河亶甲從囂遷都到相(河南省安陽市西)。
3.商王祖乙從相遷都到庇(山東鄆城北)。
4.商王南庚從庇遷都到奄(山東曲阜)。
5.商王盤庚從奄遷都到北蒙,又叫殷(黃河以北、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兩公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