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看到一個身材不高、上唇一撮牙刷胡、頭戴一頂不夠大的圓頂硬禮帽、手拿一根竹拐杖、走路外八字的形象時,我們都知道這是影壇一代宗師卓別林。
卓別林塑造了全世界盡人皆知的這個盡管社會對他不公,但他卻要在不失尊嚴的前提下努力活下去的流浪漢夏洛的形象。卓別林的藝術(shù)已經(jīng)超越了電影,他是全世界最偉大的藝術(shù)家之一。傅雷曾將法國作家菲列伯·蘇卜的《夏洛外傳》翻譯成中文,在譯文的序和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所寫的代序中,他們介紹道,夏洛是卓別林全部電影作品中的主人翁,是一切弱者的影子。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生于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dǎo)演、編劇。
查理·卓別林的父母查爾斯·卓別林和漢娜卓別林都是音樂廳的演員,這使卓別林從小就受到藝術(shù)的熏陶,并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天賦。有一次,音樂廳輪到卓別林的母親上臺表演,但她由于用嗓過度而暫時失聲,在這種情況下卓別林走上舞臺為觀眾唱了一支歌,受到了觀眾的好評,那時他才5歲。
1914年,卓別林的處女電影《謀生》上映。之后又拍攝了《20分鐘的愛》(Twenty Minutes of Love)和《美寶的婚姻》(Mabel's Married Life)等多部電影。
1917年6月17日,卓別林與First National Exhibitors Circuit公司簽署了被大肆炒作的“百萬美元合同”,這家公司將為卓別林獨立制作的8部影片每部影片提前支付125000美元。第一部完工的電影是《狗的生活》,隨后推出的是1918年的《從軍記》、1919年的《光明面》和《快樂的一天》。
他還在1921年的《有閑階級》中扮演了兩個角色,一個無聊的有錢人和一位是他替身的流浪漢。在1922年的《發(fā)工資的日子》中,他扮演了一位有家的工薪族。在《偽牧師》一片中,他扮演了一位被誤認作鄉(xiāng)村牧師的逃犯。
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zhuǎn)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四年之后他拍攝了《大獨裁者》,他在片中分別扮演猶太理發(fā)師和希特勒。1947年他拍攝了《凡爾杜先生》。
1967年他拍攝了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75年授予已經(jīng)86歲的卓別林爵士封號。1977年12月25日圣誕節(jié)早上,卓別林在其家中睡眠時安然去世,享年88歲。
卓別林給好萊塢的無聲喜劇賦予了深刻的內(nèi)涵,提高了這類影片的藝術(shù)水準,人們常用“含淚的笑”來概括他的表演。
1992年傳記電影《卓別林》講述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