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級市脫胎于計劃單列市,相比之下5個計劃單列市的經濟政治地位略高于副省級市
“計劃單列市”全稱“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計劃單列市,即“國家級計劃單列市”。
計劃單列市的含義即是在行政建制不變的情況下,省轄市在國家計劃中單列戶頭并賦予這些城市相當于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
“計劃單列”,意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針對特定城市在各項經濟計劃時,打破原有的行政隸屬關系,對其單列戶頭,單獨制定計劃指標,并賦予這些城市相當于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
計劃單列市到目前為止共經歷了三個時期,最多的時候全國共有14個計劃單列市。
不過到上世紀90年代以后國家調整經濟策略,計劃單列市規模開始縮小。到1994年,大部分的計劃單列市被劃為“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的數目減少為6個。
到了1997年,重慶市升格為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再度減少到5個,并一直保持到現在。
這5個計劃單列市分別是:
大連市(1984年批準)
青島市(1986年批準)
寧波市(1987年批準)
廈門市(1988年批準)
深圳市(1988年批準)
計劃單列市在經濟上享有一些特權,其財政與中央掛鉤。具體情況如下:
(1)中國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有關部委下達省、直轄市的中長期的年度計劃中,于所在的省、市的名義下,列出“其中:某某市”的指標,并直接下達。統計數字也照此辦理。
(2)中國國家有關部門召開省、直轄市參加的會議和其他專業會議,均邀請這些城市參加。(3)發給省市文件,同樣發給這些城市。
(4)對這些城市進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綜合試點。
不過現實中也不一定就與所在省財政完全脫鉤。在實際執行中,存在計劃單列市仍需在不同時期以不同形式和比例向所在省區上繳一定的財政收入的情況,即“單列不脫鉤”。
除此以外,國家級計劃單列市的市長的行政級別是副省(部)級,出任這一行政區四套班子的一把手官員由所在省提出建議,由中央組織部任命。
(青島碼頭岸邊停靠的私人游艇)
副省級市是中國行政架構為副省級建制的省轄市,正式施行于1994,其前身為計劃單列市,市黨政機關主要領導干部行政級別為省部級副職
副省級市正式施行于1994年2月25日,其前身為計劃單列市,受省級行政區管轄。
副省級市的市長與副省長行政級別相同。根據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文件規定,將哈爾濱市、長春市、沈陽市、大連市、青島市、南京市、寧波市、廈門市、武漢市、廣州市、深圳市、成都市、重慶市、西安市、濟南市、杭州市共16個市的政府機關行政級別定為副省級。
1995年,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關于副省級市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明確將前述16個市定為“副省級市”,但它們仍為省轄市,由所在省的省委、省政府領導。
1997年重慶升格為直轄市后,副省級市減少為15個。
(中國現有15座副省級市)
中國現有15座副省級市中,10個是省會城市,分別是:廣州、武漢、哈爾濱、沈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濟南、杭州、。
其余的5個則是計劃單列市,分別是:深圳、大連、青島、廈門、寧波。
與其他省會城市不同,副省級市的領導班子級別很高,擁有一定的經濟管理權限。其市黨委、政府機關主要領導,如:中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政協主席的職務均列入《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職務名稱表》,其職務任免需要由中共中央審批。
不過在行政區劃類別上,副省級市仍然屬于省轄市,由所在的省級行政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