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風流才子龔自珍,睡了貝勒奕繪的側(cè)福晉顧太清一事曝光,從而揭開了一代詩人龔自珍與清代第一女詞人20年的地下情。從而導致顧被婆婆逐出王府,流落西城養(yǎng)馬營……
然而,這件事的發(fā)酵卻持續(xù)了上百年,由此引發(fā)了龔自珍兩年后暴斃,其子龔橙帶領八國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隱情;還造成了文學史上有名的疑案“丁香花公案”。
一個京城皇室福晉,為何會與江南詩人走到一起?是誰曝光了這段隱秘之情?為何會造成如此持久的影響呢?還得從二人相識說起:
1799年,年僅8歲的龔自珍離開老家杭州,來到了京城,先后居住在宣武門外橫街、宣武門內(nèi)門樓胡同。
與這個胡同隔了一個太平湖的西側(cè)府邸中,則住著一個比他小7歲的姑娘——滿洲鑲藍旗女子顧春。
1818年,風流浪漫的龔自珍已以詩名譽滿京城,當然,此時還沒有成為清代第一女詞人的顧春,也因天資絕美,文采斐然為時人稱頌。
作為鄰居的龔自珍與美女顧春,偶然相識了,志趣相投的兩人逐漸成為了親密無間的好友。此時,龔自珍27歲,20歲的顧春也還未出嫁。
那時候的愛情也是熱烈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兮……龔自珍在每次凝望西北,都不由自主的想起那個清麗的女子:
如《有所思》云“終古天西月,亭亭悵望誰?”這種思念,還帶有惆悵的情緒,而 “湖西一曲墜明擋,獵獵紗裙荷葉香“則是想念情人那猶有余香的味道。
“春空涼似水,西北有嬌云。”一個“嬌”字,寫盡了所思女子的情態(tài)、身姿,抑或是胴體?
然而,二人抵死纏綿的好景不長。
1820年,顧春在春深時節(jié)被乾隆的曾孫——貝勒奕繪收為側(cè)室,無奈的龔自珍,看著自己的情人嫁作他人婦,心灰意冷,也搬了家,只是默默的在心底祭奠這份美好的回憶。
于是,就有了他當年過故居而感慨“情多處處有悲歡”。詩里表明自己遷徙實非己心所愿,蓋有不得已之苦衷。
同時,他將這段愛情視為春夢一場,寫下“春夢撩天筆一枝……今年燒夢先燒筆”,以極其沉痛之語,祭奠自己逝去的愛情。
龔自珍大概以為二人再也不會相見,可造化弄人。
可就在這一年,會試再度落第的龔自珍卻入選內(nèi)閣中書,之后,主事宗人府。
而“宗人府”,是古代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這樣一來,龔自珍與顧春有因工作關系見面了。
當然,嫁入王府的顧春,是以詩詞唱和的名義,正大光明的見到自己曾經(jīng)的情郎。其丈夫奕繪也將這位才高八斗的大詩人奉為座上賓。
時光飛逝,一晃許多年過去,顧春在詞壇名聲蒸蒸日上,并以太清之號成為了清代第一女詞人,并有了“男中成容若(納蘭性德),女中太清春(顧太清)”之稱。
而龔自珍不僅在詩文提出“更法”、“改圖”主張而享譽文壇,也在政治上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全力支持林則徐禁煙,可謂風生水起,當然,也得罪了不少人。
1838年,奕繪去世,顧太清成為了寡居王府的貝類遺孀。也正是在這一年,龔自珍著名的《已亥雜詩》中,寫到:
“空山徒倚倦游身,夢見城西閬苑春。一騎傳箋朱邸晚,臨風遞與縞衣人。”篇末并自注云:憶宣武門內(nèi)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
這首詩一出現(xiàn),在京城引起軒然大波,有心人發(fā)現(xiàn),這里的“宣武門內(nèi)太平湖”、“朱邸”,指的是乾隆曾孫、宗室才子、貝勒奕繪的府邸;而“丁香花”、“縞衣人”,則是奕繪的側(cè)福晉顧太清。
“傳箋朱邸晚”就更好理解了,“箋”,信也,也就是龔自珍給側(cè)福晉顧太清的信箋。
這一事件,也在文學史上稱為“丁香花疑案”。
此事過后,顧太清被婆婆趕出了王府,從此流落市井;而龔自珍也于次年(1839年),被迫辭官回鄉(xiāng),當然,離京也有他改良思想得罪其他權貴的因素。
他匆忙離開京師之后,對進京心有余悸,曾遣仆人入京迎接家眷,自己并不親往。兩年后的八月,龔自珍暴病而卒。
不過,隨著龔自珍的去世,當世才子和聞名才女的情緣雖了,但影響遠遠沒有結(jié)束。
21年后,也就是186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引導英軍劫掠并焚燒了皇家園林——圓明園的中國人,正是龔自珍的長子龔橙(字孝拱)。
事后,龔孝拱曾對其小妾褚愛林言,其父龔自珍因與顧太清戀情曝光,而遭滿人毒死在丹陽,于是,他要用洋人之手為父報仇。
此外坊間也曾傳言,英軍當時準備洗劫故宮,而作為讀書人的龔孝拱雖然無賴,但也知故宮為國家寶藏之地,而圓明園為滿清皇家私家園林,故而引導英軍到圓明園,以泄私憤。
當然,不管是顧太清流落市井,還是龔自珍暴斃,亦或是龔孝拱引導洋人洗劫燒毀圓明園是否真為史實,但不可否認的是,龔自珍與顧太清的交往都是起因。
后記:古語有云,色字頭上一把刀,好色與情欲都會降低人對危機的警覺,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與紛爭,一代思想界、詩人卻因情感因素導致兒子通賊而泄私憤,從給國家?guī)頌碾y,給民族帶來恥辱,是值得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