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歷史悠久,有豐富的農業遺產,在精耕細作、用養結合、地力常新、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生態平衡等方面,創造了許多光輝業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現代有機農業的起源可知,現代有機農業正是受我國傳統農業的啟發和吸取我國傳統農業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我國傳統農業是現代有機農業之母,它們之間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下面就說說現代有機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的相似之處:
現代有機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的相似之處1:土壤耕作方面
現代有機農業主張盡量不動土,或只限于表層松土,采用鑿形犁和圓盤犁為主進行淺耕,或者采用少耕免耕。這與現在有些國家流行的保持性耕作是一致的,其目的是減少對土壤體系的破壞和增加地表殘茬,保護土壤免遭侵蝕,保持土壤水分,減少能量與物質投入。
在我國傳統農業耕作體系中,北魏時期賈思鰓所著的《齊民要術》中所載的“種法”和“耩種法”即為免耕法,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堆廄肥和種植綠肥的國家。至明清時期,免耕播種法有很大發展,如有雙季間作稻和連作稻的免耕栽種,稻豆復種和套種、麥棉套種、麥豆套種、糧肥套種的免耕播種等。
與現代有機農業主張少耕、免耕不同的是我國傳統農業強調因地、因時、因物制宜的“三宜”耕作原則,也即耕作要“合天時、地脈、物性之宜”,免耕僅是其體現之一。北京愛科賽爾有機認證中心的劉老師在有機農業領域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有機認證找劉老師可以少走彎路,聯系是:要三久叁捌兒舅把留就飼。三宜耕作是我國傳統農業土壤耕作技術的精華,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對我國現在發展現代有機農業仍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現代有機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的相似之處2:種植制度方面
現代有機農業注重包括豆科作物在內的合理的輪作復種和間作套種,以增加作物品種多樣性,培育地力,防止病蟲草害。而輪作復種和間作套種正是中國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體現。《齊民要術》對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的理論和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如“谷田必須歲易”,多年連作就會“莠多而收薄”;在作物前后茬關系上,認為豆類作物是谷類的良好前者,從而確立了豆谷輪作的格局。這為土地的用養結合、保持土地肥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間作套種方面,認為其主要目的是“不失地力,田又調熟”,但又必須處理好作物種間的關系,選定合理的間作套種組合,充分利用種間的互利因素,避免種間的互抑因素,趨利避害、揚長避短。
現代有機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的相似之處3:土壤肥料方面
現代有機農業不施用化學肥料,主要靠有機肥和種植豆科作物及綠肥來提供作物養分和恢復地力。其主要理論是土壤是有生命的,施肥是養育土壤而非養育作物,通過促進土壤微生物過程來滿足作物營養需求。我國傳統農業同樣是依賴有機肥、豆科作物及綠肥來進行生產和保持地力的,并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壤肥料理論和技術。宋代農學家陳旉繼承了歷代“地可使肥”和“勉致人功,以助地力”的觀點,明確提出了地力常新論:“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當常新壯矣!”(《農書·糞田之宜》)。陳旉還提出“用糞得理”,“用糞猶用藥”,要因土壤和作物不同而制宜的合理施肥理論。
從傳統農業土壤肥料的理論和技術可看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土壤、肥料、作物三者之間的關系已有深刻認識,并創造了充分用地,積極養地、用養結合、地力常新的優良傳統。而如何培養地力、使地力常新正是現代現代有機農業形成和發展的源泉與動力。
現代有機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的相似之處4:病蟲害防治方面
現代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化學農藥,主要通過培肥土壤、合理輪作、多樣種植等農業防治措施,和生物、物理防治以及一些植物性農藥、無機殺蟲菌劑和抗病蟲品種的應用等進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病蟲害綜合防治經驗。農業防治是傳統農業防治病蟲的主要手段,如深耕細耙、適時播種、翻耕冬灌、合理輪作、抗蟲選種等;生物防治方面,在晉代就創始了利用黃猄蟻防治柑桔害蟲的方法,這是世界上以蟲治蟲的最早先例;此外還廣泛應用植物性藥物、礦物性藥物以及一些油類物質進行病蟲害防治。我國傳統農業中的這些病蟲害防治手段,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的總結,仍然能夠應用到現代現代有機農業生產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