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爾丹建立準噶爾汗國之后,不斷擴張,試圖重建蒙古帝國。為了達到目的,他和俄國結為了同盟,一起對喀爾喀蒙古發動了進攻,導致喀爾喀三部淪陷,沙俄成功占據了恰克圖以北的布里亞特地區。噶爾丹的東征嚴重威脅到清朝的統治,迫使清朝在尼布楚談判中對沙俄做了妥協,使中國徹底失去了貝加爾湖地區。為了摧毀噶爾丹的野心,康熙皇帝發動了反擊,將外蒙古正式納入了清朝版圖。
喀爾喀蒙古,也稱為漠北蒙古。明朝中期,著名的達延汗統一了蒙古高原,將蒙古的部落合并為了左右兩翼,6個萬戶,分別是左翼的察哈爾部、兀良哈部和喀爾喀部,右翼鄂爾多斯部、土默特部和永謝布部。喀爾喀部位于漠北地區,主要由內五部(喀爾喀河以東)和外七部(喀爾喀河以西)組成。
達延汗去世后,內喀爾喀帶領部落南遷,成為了漠南蒙古的一支,到清朝稱為“內札薩克”。而外喀爾喀在札賚爾琿臺吉的帶領下繼續鎮守漠北。到了明朝后期,喀爾喀蒙古重組為了土謝圖、札薩克圖、車臣三部。他們的領地“東西延袤五千里,南北三千里”。
1635年,皇太極征服了漠南蒙古,獲得了蒙古汗國的玉璽,被推舉為大汗。于是皇太極派遣使者到漠北招撫,喀爾喀三部都表示臣服于清朝,皇太極規定喀爾喀每年貢“白駝一,白馬八,謂之九白之貢”。這些都說明了喀爾喀蒙古名義上已經歸屬于清朝。
但是清朝沒有在喀爾喀駐軍,這也給漠北局勢添加了變數。1640年,衛拉特和喀爾喀蒙古各部在漠北會盟,頒布了《喀爾喀—衛拉特法典》,確立了團結一致對外的方針。此次聚會的目的就是團結蒙古各部以對付清朝和俄羅斯。
1646年,喀爾喀蒙古策動漠南蒙古蘇尼特部逃入喀爾喀,引起了清朝的重視。隨后,清朝派遣多鐸北上征討蘇尼特部,喀爾喀派遣聯軍來對戰,喀爾喀聯軍失敗。此戰,標志著喀爾喀—衛拉特聯盟的瓦解。1655年,清朝又在喀爾喀設置八札薩克,分左右翼,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的控制。
喀爾喀三部
此后,準噶爾部很快強大起來,不斷在對外擴張,試圖恢復蒙古帝國的版圖。俄羅斯也不斷在西伯利亞擴張,并侵入了貝加爾湖以東和黑龍江地區。而喀爾喀三部卻發生了內亂。1662年,扎薩克圖汗旺舒克被殺,其兄綽墨爾根自立為汗,難以服眾,各部紛紛逃到土謝圖汗部。
俄羅斯在蒙古地區的擴張
1670年,康熙帝廢除綽墨爾根,立旺舒克之弟成袞為薩克圖汗。但是土謝圖汗拒絕歸還部眾,雙方矛盾尖銳。為了調和雙方矛盾,康熙于1686年派遣理藩院和西藏大喇嘛噶爾亶西勒圖赴漠北,舉行了庫倫會盟。在會盟上,清朝調節了各方的矛盾,并將喀爾喀八旗改編為十四旗,以加強對外蒙古的控制。
清朝整合喀爾喀各部,使其成為抵御準噶爾東進和沙俄南下的堡壘,這又使得沙俄和準噶爾迅速聯合了起來。庫倫會盟時,噶爾丹派遣車臣烏巴什到漠北單獨進行了會盟,繼續挑撥蒙古各部的關系。
1687年,噶爾丹和沙俄聯合對喀爾喀蒙古發動了進攻,攻破了喀爾喀三部,沙俄占據了恰克圖以北的地區。當時清朝正派遣使者到尼布楚和沙俄談判,然而噶爾丹的東征使得清朝使團被迫回到北京。噶爾丹占據了漠北,使清朝在談判中陷入了被動。
噶爾丹東征后,俄國不斷唆使各部投降沙俄,試圖占領整個蒙古地區。關鍵時刻,大喇嘛哲布尊丹巴堅決反對投降沙俄,而是主張投歸清朝,得到了喀爾喀王公的擁護。于是,喀爾喀各部南下投清,康熙帝將他們安置在了內蒙古各個地區,并提供了大量的救濟。噶爾丹擊潰喀爾喀后更加囂張,他追擊喀爾喀部進入了內蒙古,其前鋒已經到達了呼倫貝爾一帶。
面對噶爾丹的瘋狂東進,康熙皇帝決定反擊。首先,康熙決定拆散俄準聯盟。噶爾丹在東征之前就已經和俄國初步建立了軍事同盟,他曾經在1690年給俄國戈洛文寫信說:“如今,蒙古人已被你我擊潰。”而戈洛文則希望噶爾丹繼續和俄國聯兵東進。當時漠北都流傳著噶爾丹是根據沙皇的諭旨發動戰事的傳言。而噶爾丹的軍隊的確裝備大批的火炮、火器,主要是俄軍提供的。
康熙為了給北征創造良好的國際條件,就在尼布楚談判中做了很大的讓步,承認了沙俄對尼布楚地區的占領。同時,康熙警告戈洛文,如果俄國幫助噶爾丹對付清朝,那么清朝就對俄國開戰。當時俄國正全力對付土耳其帝國,也不想和清朝發生戰爭,因此就選擇了袖手旁觀。
第二步,就是分裂準噶爾汗國。噶爾丹東征時,為了防止僧格的兒子叛亂,于是將他們屠殺。然而僧格的長子策妄阿拉布坦帶領5000人逃脫了噶爾丹的追擊,占據了準噶爾的本部地區。康熙得知后,立即派遣使者到達伊犁,和策妄阿拉布坦結為了聯盟。隨后策妄阿拉布坦表示臣服于清朝,并準備對噶爾丹作戰。
由于喀爾喀三部大量南遷,噶爾丹在漠北就無法推行“以戰養戰”。現在策妄阿拉布坦占據了準噶爾本部,使得噶爾丹的補給出現了問題,清朝和俄羅斯的官方史料都記載了當時蒙古高原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噶爾丹企圖和清朝和解,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長北方”的請求。康熙皇帝哪肯對噶爾丹妥協,大戰在所難免。
第三,就是大規模調集軍隊和糧食,準備反擊噶爾丹。在康熙皇帝的布置下,從呼倫貝爾到甘肅,形成了一條漫長的防御線,每個地方都駐扎了精兵,使得噶爾丹無可趁之機。康熙規定每一個士兵要帶3個月的口糧,超出3個月的糧食由朝廷負責運輸。為了方便聯絡,康熙下令在蒙古修建驛道。經過精心的準備,反擊噶爾丹的時候終于到來。
康熙皇帝準備給噶爾丹來一個大包圍,然而駐守呼倫貝爾的阿喇尼等驕傲自大,竟然擅自帶領700人就追擊噶爾丹的2萬精銳,結果遭遇慘敗。此戰為烏爾會河之戰,是清準戰爭爆發了標志。
1690年七月初二,康熙帝下令各路大軍正式挺進漠北。烏爾會河之戰后,噶爾丹已經察覺到清朝大軍已經到來,于是帶領軍隊撤退。但是康熙皇帝卻假裝給噶爾丹寫信,假意對噶爾丹進行招撫,并給噶爾丹送去了一些食物。噶爾丹一時間產生了誤判,錯過了最佳的撤退機會。清朝的大軍則迂回包抄,切斷了噶爾丹的退路,最終將噶爾丹圍困在了遼西一帶。
噶爾丹退無可退,于是據守烏蘭布通城。烏蘭布通位于遼河上游,是一個片紅色的山巒,其南是陡峭的懸崖,其北也是難以逾越的關口。噶爾丹“覓山林深塹,倚險結營”,將大量的駱駝縛蹄臥地,背負箱垛,蒙以濕氈,建成了史上罕見的“駝城”。
烏蘭布通
清軍的主帥原本是康熙,然而康熙中途得病,于是讓福全統領全軍。到七月下旬,清朝各路共10萬大軍已經匯集下烏蘭布通附近,形成了“凡營盤四十座,連營六十余里,闊二十余里,首尾聯絡,屹如山立”的壯麗局面。八月一日,清軍對烏蘭布通發動了總攻,烏蘭布通之戰正式開打。清軍用火炮、火銃為前鋒,猛攻“駝城”,經過半天的激戰,“駝城”被攻陷,噶爾丹退守山頂。
此戰,清軍的傷亡也非常慘重,內大臣佟國綱也在戰斗中中槍陣亡。清軍傷亡較重的原因是沒有地利優勢,不習戰陣,隊形過密。當時的八旗軍隊的戰斗力已經下滑很多,缺乏早期八旗那種窮追猛打的狠勁了。噶爾丹退守山頂后,福全見地形易守難攻,就下令停止進攻,讓部隊暫時休整。
佟國綱雕像
噶爾丹見清軍有所松懈,就將計就計,假意和談,麻痹清軍。當康熙收到噶爾丹的和談消息時,就立即下令福全繼續進攻。然而為時已晚,噶爾丹趁清軍休整的時間帶領殘余軍隊沖出了包圍圈,逃到了漠北。此后,清軍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氣調遣大軍遠征。
烏蘭布通之戰雖然未能全殲噶爾丹軍,但是卻基本消滅了噶爾丹的主要兵力。噶爾丹在逃亡漠北的過程中,饑寒交迫,部隊不斷逃亡,最終只剩下了幾千的軍隊。第二年,康熙皇帝舉辦了多倫會盟,將外蒙古劃分為了36個旗,標志著外蒙古正式納入到了清朝版圖。此后,噶爾丹只能游走漠北,失敗已經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