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在西北一帶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民族戰爭,這場戰爭幾乎貫穿了東漢的整部歷史。這場戰爭波及了現在的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等地區,雖然沒有直接威脅東漢的核心地帶,但長期的動亂嚴重消耗了東漢的實力,最終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這場戰爭,被稱為“羌亂”。
羌,泛指生活在青藏高原和河西的游牧民族。漢族、華夏民族的前身也是羌,被稱為“古羌”。大約1萬年前,華夏祖先遷徙到了渭河流域,發展出了農耕經濟,于是逐漸脫離了古羌人。在商朝時期,東邊的商人就將西邊的民族統稱為“羌”,意思是西邊牧羊之人,其中自然包括周人。周朝建立后,將生活在渭河流域的羌人稱為“戎”,實際上“戎”就是羌人中的農耕者,他們主要生活在河谷地區。
到了春秋后期,秦國統一了渭河流域,戎族基本融入了華夏民族之中。這時候,秦國和河西、青藏接壤了,于是羌這個字再次被使用起來。秦厲公時期,羌人無弋爰劍被秦人俘獲成為奴隸。爰劍在秦國學會了農耕。后來,羌人在河湟地區也開始發展農業。不過,羌人總體以牧業為主,《后漢書·西羌傳》記載:“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產牧為業”。
羌人的主要分布地區
西漢早期,匈奴曾和西羌聯合進攻內陸。漢朝攻取河西走廊后,匈奴和西羌的聯合中斷,而漢朝也開始向西羌地界擴展。前111年,漢武帝派遣李息、徐自率10萬大軍出征西羌,經過六年的戰爭而終于占據了河湟地區,并設置了護羌校尉,進行了移民和屯田。這標志著青海一帶開始被納入到中原王朝版圖。
宣帝時期,又在河湟設置郡縣,進一步加強對河湟的控制。前81年,設置了金城郡,該郡的大部分地區都是管轄羌地。王莽之時,更是在青海湖一帶設置了西海郡。漢朝在河湟地區進行屯田,必然會占據了羌人的耕地和牧場,而羌人只能遷徙到貧瘠的地方。這種管理方式破壞了羌人的利益,史稱“羌人為漢事苦”。
河湟地區
因此,在西漢時期,羌人就不斷發動叛亂。漢宣帝重用趙充國平定了羌亂,而趙充國也認識到了羌亂的根源,于是在平定羌亂后就放棄了屯田政策,將土地授予羌人,并冊封羌族首領為官員,實行羈縻管轄。趙充國的這項政策很快收到了奇效,青海一帶很快就安定了下來。
西漢治理河湟的歷史證明了歷史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少數民族地區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差異較大,又存在很大的利益矛盾。在中原王朝管理少數民族的初期,應該首先采取羈縻的管轄方式,如此才能盡量減少民族矛盾,增加認同感。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文化認同感到達了一定的程度,那推行郡縣制的管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羌漢矛盾的再次激化是從王莽開始的。王莽時期,采取了不當的民族政策,導致中原王朝和匈奴、西域、烏桓、高句麗的民族關系都惡化了,西羌也是如此。公元5年,王莽在青海設置西海郡,并下令大規模在西海屯田。羌人看到土地被大量掠奪,而自己只能退居險阻,于是就發動了叛亂,驅逐了西海郡太守。
東漢建立后,調整了和匈奴、烏桓、鮮卑的政策,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政策。但是在河湟谷地并未停止屯田,甚至加大了屯田的規模。我們對比兩漢的屯田就會發現,西漢的屯田主要位于西域,而東漢在西域的屯田大規模減少,反而大力屯田河湟。這說明兩漢的開拓方向有所區別,西漢更加強調西域,東漢更加重視青海。
東漢內遷羌人的范圍
為了減輕河湟地區羌人的有生力量,東漢選擇將大量的羌人遷徙到了長城一帶的郡縣,其目的很明顯,一是減少青海的羌人,二是讓羌人和匈奴、鮮卑相攻,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所謂“羌胡相攻、以夷伐夷”。東漢就將停留在青海的羌人稱為“西羌”,而將遷徙長城一帶的羌人稱為“東羌”。
后來進入內陸的羌人成為了“五胡亂華”的主角之一,我們總是埋怨五胡亂華,卻很少反思“五胡亂華”發生的根源是什么。這里的羌人之所以進入內陸,就是因為東漢想占據羌人土地和強制遷徙投降的羌人到內陸,使得西北一帶形成了漢胡雜居的狀態。最終激化了民族矛盾。
漢代涼州
試想,羌人長期以牧業為生,內遷之后如何迅速適應農耕生活?如何能夠迅速適應和漢人的朝夕相處?他們內遷之后,和周邊之人的隔閡很大,言語不通,經過幾代人也難以完全適應。當然,大多數羌人內遷后也只是遷徙到黃土高原一帶,這里是半農半牧區,他們可以繼續從事牧業,但是這里也是匈奴、鮮卑時常活動的地區,因而生活并不太平。而少數的安置在關中的羌人就不得不從事農業,接受豪強地主的欺凌,并向地方州郡繳納賦稅。
今涼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發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習俗既異,言語不通,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后漢書·西羌傳》
所謂有壓迫就有反抗。從東漢初期開始,羌人的起義就零星地開始了,到了東漢中期,起義的規模擴大了。不過,由于羌人早期的起義只是以部落為單位的,缺乏有效的組織,缺乏足夠的兵器,缺乏充足的兵力,因而很快就被鎮壓了。不過,后來羌人起義的規模越來越大,最終還是拖垮了東漢王朝。
東漢的羌亂是貫穿整個東漢歷史的,其中大規模的就有五次。第一是77年到101年,燒當羌聯合河湟地區的諸多羌人部落,以及月氏、盧水胡等發動起義。起因東漢強制遷徙燒當羌到隴西一帶,引發了羌漢對立。隨后,接著隴西又出現縣吏掠奪羌婦事件,直接引發了羌亂。東漢平定第一次羌亂后,將大量的羌人遷徙到了漢陽、安定、隴西三郡。
第二次是107年到118年,東漢強征金城、隴西、漢陽三郡的羌人到西域,結果引發了暴亂。此次起義的規模非常之大,除了波及涼州諸郡之外,還涉及到了西河、上黨、上郡以及蜀郡地區,前后共12年,對地方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王符在《潛夫論》中說“始自涼并,延及司隸,東禍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跡”。
東漢平定第二次羌亂后,派遣來機為并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兩位刺史都是“天性虐刻”,他們“到州之日,多所擾發”。兩位刺史的暴政很快就導致第三次羌亂的爆發。第三次羌亂從139年到145年,是東羌、西羌都參與的一次暴亂。為了鎮壓這次暴亂,東漢“懸師之費且百億計”,而死亡的士兵在十萬以上。
十三年后,又爆發了第四次羌亂,時間從159年到169年,其原因的第三次羌亂基本一致。當時東漢已經病入膏肓,地方官員強征暴斂,地方矛盾不可調和。而邊疆的將士又多次挑起邊事以邀功,尋求升官,從而激化了羌漢矛盾。羌亂爆發后,東漢派遣段颎討伐,遭到了失敗。東漢改派皇甫規來征伐,皇甫規是一位正直廉潔的官員,他采取了招撫的政策,罷免了大量的貪官污吏,暫時穩定了局勢。但不久,涼州又爆發了羌亂,并蔓延到西北各郡,東漢又讓段颎征討,最終平定了此次羌亂。
羌人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于是西北的羌人和漢人一起爆發了起義,比較著名的漢人將領有韓遂、馬騰等。這次起義的規模非常大,很快就攻陷了西北諸郡,不過隨著規模擴大,內部也不斷分裂出了多個軍閥,起義演變為了軍閥混戰。在鎮壓這次起義中,董卓等軍閥迅速崛起,最終成為了東漢的掘墓人。
東漢時期的五次羌亂,給西北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根據統計,東漢北地郡的戶數只及西漢時的5%,金城郡和隴西郡只及10%,安定郡只及14%,漢陽郡只及45%。整個東漢時期,關中地區都處于羌亂的威脅之下。在西漢時期,關中是經濟重心,而東漢時期則殘破不堪。
漢末軍閥割據
為了鎮壓羌亂,東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嚴重消耗了東漢的國力。為了鎮壓羌人,東漢不得不逐漸西域地區,將西域的軍隊撤回內陸,導致邊疆形勢的惡化。不僅如此,在鎮壓羌亂的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的軍閥,他們居功自傲,割據西北,尾大不掉,最終埋葬了東漢王朝。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不斷擴張,其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基本被編戶齊民,逐漸融入到了華夏民族之中,如秦國在西戎地區設置了北地、隴西等郡縣,洛陽、山西一帶的戎人也被三晉編入戶籍,于是戎族就沒有出現在歷史上記載之中了。戰國時期,各民族融入華夏,為后來的秦朝統一和漢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