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介紹的美食挑動了許多人的味蕾。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講到蓮藕時,介紹了一個特別的勞動群體——職業挖藕人,在湖北嘉魚的珍湖上,靠著手藝和力氣,在淤泥中采挖蓮藕的生活,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有一批職業挖藕人也來到淮南,在上窯漁場的荷塘中挖藕。近日,記者慕名來到上窯漁場進行探訪。
藕田挖藕忙,蓮藕遠銷各地
3月14日,記者剛來到上窯漁場內的藕田,就看到在藕田北面的一塊地方十分熱鬧。在兩排簡易的房子前,跟隨挖藕的父母來的小孩子在門前嬉戲打鬧。
在房子的南面,是一大片空地,那是整理蓮藕裝車的地方。這天下午,在路邊,停放著三輛大貨車。工人們將剛挖出的蓮藕重新篩選了一遍,清理蓮藕上的污泥,還有枝丫藕尖,對破損的、個頭小的也都一一篩除,留下賣相好、個頭大、完整的蓮藕,然后一筐筐過磅,裝進車廂內。
下午4點多鐘,6名挖藕人架著小船,經過藕田邊的水道滿載歸來。每條船上都裝著兩大籮筐蓮藕,每籮筐有兩三百斤重,這只是他們辛苦了一下午的一部分收獲。“來!一、二、三,使勁兒喲!”靠岸后,挖藕工人又馬不停蹄,將一筐筐沉甸甸的蓮藕抬上岸,之后又很快劃船進入了藕田。而剛挖出的蓮藕裝上車后,經過短暫的旅途,被運往上海、重慶、昆明等全國各地的批發農貿市場,最后走上市民的餐桌。
據介紹,上窯漁場內的這片藕田有六七千畝。承包人,有的是職業藕農等待蓮藕成熟后,雇傭挖藕工人前來采挖。目前,在這里聚集了上百名挖藕工人,他們有來自安徽無為縣的,也有湖北各地的,有的從事挖藕已經有三四十年了。
挖藕要有力氣,更講究技巧
挖藕是一項力氣活,需要有好的身體做保障。不過,挖藕光有一身力氣還不夠,要想挖得又多又好,還得靠技術和經驗。
來自蕪湖無為縣的管新友是一位職業挖藕人,從事挖藕工作有二十多年了。管新友介紹,如果把藕挖斷或者灌泥,賣相差了,就很難賣出好價錢。
面對藏于淤泥下的蓮藕,怎么判斷哪里有哪里沒有呢?又怎樣把藕挖得又好看又好賣呢?職業挖藕人都有自己的辦法。管新友介紹,要判斷淤泥下哪里有蓮藕,可以順著藕桿尋找,藕桿為黃色的表明底下有,藕桿發黑的則大多數沒有。除了看,也可以通過掂量藕桿的重量來找蓮藕。藕桿怎么拽都拽不動的,下面一般也都有藕。確定有蓮藕后,接下來就是采挖。管新友介紹,挖藕要有耐心,用手慢慢摸,確定整段蓮藕的走勢和長度,然后再逐段清除淤泥,這樣才可能成功取出完整的一段蓮藕。
工作辛苦,容易留下職業病
今年50多歲的王師傅來自湖北黃岡,從事挖藕有三十多年了。
王師傅說,挖藕的活很辛苦,長時間要在水中浸泡,無論是炎夏還是寒冬都要干活,有時即便下雨、下雪天也不歇息。年前下雪的時候,他們照樣下水挖藕,剛下水那會,泥水冰冷刺骨,讓人直打哆嗦。不過,一干活,身體就熱起來了。
“現在三月份了,水里還是比較涼的。”王師傅介紹,穿少了雖然冷,但穿多了扭不動身體不好挖藕,有的就穿著秋衣和連體褲,踩在淤泥里。挖不多長時間,衣服就被汗水浸透,如果歇息一會,身上就會感到涼颼颼,很難受。
由于挖藕人不停地刨土挖藕,手腳酸痛是常有的事,有時腰疼得直不起來,而手因長期浸泡在水中會被泡得發白,也經常會被劃破?!皬氖峦谂旱娜嘶蚨嗷蛏俣加新殬I病,特別是關節炎。”王師傅說:“干我們這行的,腰酸、腿疼是難免的?!?/p>
挖藕報酬高,雖苦仍愿從事
由于蓮藕深埋于淤泥中,也易破損折斷,所以人工挖掘一直無法被取代。而挖藕人一般從頭年七八月份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都有藕可挖。據挖藕工人們介紹,目前在上窯漁場的藕田挖藕,一斤藕的報酬是三毛多錢,每人每天能挖七八百斤,多的能挖上千斤,每天的收入超過200元。因為報酬高,所以吸引了很多人愿意從事這項艱苦的工作。
張志學來自鳳臺縣顧橋鎮,是一位職業藕農,從事種藕有十多年了,之前一直在湖北承包藕田種藕,他的女兒女婿也留在了湖北。2014年,他在上窯漁場承包了一百多畝藕田。張志學介紹,他的藕田從年前開始挖,今年再挖兩個月即使沒挖完也不挖了,因為那時的藕開始發芽長新藕了,等到七八月份時又可以重新接著挖。
“越是熟練的挖藕工人,報酬越高,現在熟練的挖藕工人不好找?!?a target='_blank'>張志學介紹,目前他雇了七八個挖藕工人,管吃管住,每天每人都有兩三百元的收入。
“采藕是個苦活,賺的都是辛苦錢,但比進廠打工好一些。”管新友和管新明等職業挖藕人表示,他們去過全國不少地方,哪里需要挖藕,他們就到哪里,等淮南這邊挖完了,他們就轉戰下一個目的地,趁著身體好,多掙些錢。
圖一:挖藕人劃船將剛挖出的蓮藕運出
圖二:兩人合力將兩三百斤重的蓮藕挑上岸
圖三:工人對挖出的蓮藕進行篩選
圖四:工人把蓮藕裝進貨車,擺放整齊(淮南報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