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對“抑郁癥”這個詞特別關注,只要心情不好就稱“抑郁癥”了。但真正的“抑郁癥”距離我們有多遠?怎樣才算“抑郁癥”?似乎各持其辭。
1.抑郁癥的概念是什么?
抑郁癥是心境障礙的一個類型,是以顯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變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疾病。
抑郁癥是臨床中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但由于疾病觀念、診斷標準、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和調查工具的不同,我國所報道的患病率相差甚遠。而西方國家心境障礙的終生患病率一般為3%至25%之間,遠遠高于我國的報道數字。
2.引起抑郁癥的因素大有哪些?
一是心理社會因素,專家認為應激性生活事件與心境障礙,尤其與抑郁癥的關系較為密切;
二是遺傳因素,有人認為抑郁癥的發生與受精卵的DNA配對障礙有關。
三是生化因素,如有人認為大腦中5-羥色胺功能活動降低與抑郁癥患者的抑郁心境、食欲、睡眠節律紊亂、內分泌失調、性功能障礙等密切相關。
3.抑郁癥有些什么臨床表現?
3.1精神癥狀
抑郁癥的臨床表現是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和軀體癥狀為主。主要表現為“三低”癥狀。
a、心境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觀。患者終日憂心忡忡,郁郁寡歡、愁眉苦臉、長吁短嘆。程度較輕的患者感到悶悶不樂,無愉快感,凡事缺乏興趣,平時非常愛好的活動,如打牌、下棋、看電視等也覺得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感到“心里有壓抑感”、“高興不起來”;程度嚴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觀絕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訴說“活著沒有意義”、“心里難受”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焦慮、激越癥狀,特別是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癥患者中更為明顯。
在情感低落的影響下,患者往往自我評價過低,自感一切皆不如人,常產生無用感、無希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甚至將一切歸究于自己的過錯,產生自罪自責,嚴重時還會出現各種消極妄想。
b、思維遲緩 抑郁癥患者通常感到自己的“思維變慢了”,“腦子不靈活了”。反應遲鈍,語言減少,速度變慢。
c、意志減退 患者的意志活動呈明顯持續抑制。臨床表現為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處,或整日臥床,不愿上班、上學,不愿外出,不愿與人聚會、聚餐,并逐漸疏離過去喜歡的業余活動和愛好。嚴重者沒有任何事物能激起內心的愉快感。許多患者形容如同行尸走肉,生不如死。因而,抑郁癥患者常常有自殺觀念或者動機。
3.2身體癥狀
主要有睡眠障礙、全身乏力、味同嚼蠟、體重減輕、便秘、性欲減退、陽萎、閉經等。同時伴有身體各部位的疼痛、惡心作嘔、心慌心跳、胸悶怕冷、頭痛頭昏、呼吸氣短等癥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影響,我們發現大多數抑郁癥患者在就診中首先描述的不是精神心理癥狀,而是伴發的軀體癥狀,這就很容易誤導醫務人員,產生錯覺,將疾病的性質主次顛倒,導致診斷思路的傾斜。
3.3特征表現
抑郁癥的典型病例其癥狀可表現為一定的規律性,由于患者的生物鐘節律發生改變,而出現早醒,如早上天不亮便自動醒來,心慌胸悶,頭重腳輕。到了夜晚,患者經過一定的活動,反而感覺癥狀有減輕,這就是“晨重夜輕”。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碰到一些輕度抑郁的人,主要表現為心情低落、興趣和愉快感不足、容易疲勞,他們的工作能力和生活素質明顯下降。有的人苦苦忍受,經過長時間的煎熬有的也可以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