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素,它是構成細胞和組織,調節生理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糖類食物在人們的飲食中占很大的比重,糖對人體具有重大的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糖也成為了一個甜蜜的代名詞,一提到糖,各位腦海中想必會回憶起一顆糖在口中慢慢融化的滋味,甘之如飴。
但是有些含有糖或者相關含義的詞語未必用來形容好的事情,比如糖衣炮彈,口蜜腹劍等。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也成為了我們的負擔。拿兒童來說,過多的食用糖果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后果,比如導致齲齒,引起厭食,降低營養素的吸收,引起肥胖,引發糖尿病等。在英國,成人的游離糖攝入量占到能量攝入的11—12%,而在兒童中這一比例接近18%。也有大量研究表明與極少飲用高糖飲料的人相比,經常飲用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高20%以上。各種科學論文,紀錄片,政府聲明以及近3000萬的google搜索結果都表明,我們正在發動一場針對糖的戰爭,糖已經從我們的伙伴站到了對立面,成為我的敵人了。
如果要發動戰爭,必須有敵人,哪怕是假想敵。但是糖似乎是個兩面派,它顯示我們的朋友,只是后來才成為了敵人。
糖給我們提供了能量,怎么會是壞事呢?一小包糖的卡路里不算太大,所以我們食用我們可以找到的任何甜食,草莓做甜點,加幾勺糖的咖啡“溜溜縫兒”。但是近期以來,讓我們的饕餮美食秀色可餐的糖卻成為了敵人,它被看作是我們日常飲食的一大敵人。如今糖被看作是各種慢病的起因,從糖尿病到阿爾茲海默癥。2014年《美國醫學期刊》(JAM)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發現含糖的飲食會增加死亡的風險——即使這些人并沒有超重的問題。
Damon Gameau是一名澳大利亞演員,他拍攝了一部《關于糖的紀錄片》(That Sugar Film)并于今夏在美國上映。該影片認為零食企業將所有的罪過都推到卡路里身上,卻忽略的了糖分的危害,因而它將糖帶給我們的危害全面地展現出來。
在電影中,為了精確地展示糖上癮到底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什么,Gameau本人充當了試驗品。為了拍攝電影,Gameau在兩個月的時間里每天食用40小勺的糖——這相當于澳洲青年人日均消費量(而美國男性的日均消費量為23小勺,雖然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男性每天添加糖的消費量不超過9小勺,女性不超過6小勺,世衛組織則建議成人和兒童的日均消費量不超過5小勺)。這個有關糖的恐怖電影開創了一個新的影視類型,而實際上這部電影“追隨了”2004年出現的《超大的我》(Super Size Me)的樣式。在這部2004年的紀錄片中,獨立制片人Morgan Spurlock每天只吃麥當勞且連續吃了一個月,其每天消耗的能量相當于9個巨無霸漢堡,該電影記錄了Morgan Spurlock生理和心理上遭受的損害。
而Gameau也試圖做同樣的事情,他在飲用水和烘烤的雞肉中都加入了糖。其中最驚險的一幕是他在機場的然巴果汁(Jamba Juice)店吞下了一杯含有139克糖的冰山,這相當于推薦日常糖攝入量的5倍。他半開玩笑地說“這真是倒時差的良藥”。這個糖的攝入量相當于他吃了四個桃子,九個酸橙,三十個檸檬以及三十個草莓。
食物有自己最恰當的調節系統,四個蘋果的含糖量相當于16小勺,這遠遠超過添加糖的日均推薦攝入量。但是很少有人能吃下這么多蘋果,因為水果中含有纖維和其他營養物質,它們會告訴我們的身體什么時候我們已經吃飽了。但是如果把這四個蘋果榨成蘋果汁并一飲而盡,那么它就有可能會設法避開身體發出的信號,并把多余的糖分直接輸入到血液中。
所有的糖,無論以什么名字稱呼,它仍然是糖并都有類似的效果:比如龍舌蘭(agave),蜜,細白砂糖,甚至是果葡糖漿。無論是哪一種,吃多了都會讓胰島素的負擔過重,而胰島素是負責在體內對我們不需要的糖分進行分解、代謝和儲存的。這將會導致糖尿病,肝病和其他疾病。
如果取消糖的攝入,一切都會好起來,為了證實這個觀點,Gameau跑到了一個原住民城鎮進行證實。在1973年之前,這個鎮子的人們幾乎不消耗加工食品和現成食品。后來可口可樂和其他食品供應商紛至沓來。由于鎮子上的人們沒有接受過營養教育,他們便出現了西方食譜所帶來的糖尿病和其他慢病。
確定無疑的是,在這個問題上糖是受到責難的首要因素,但是還不確定的是糖在多大程度上需要為此承擔責任。在針對糖攝入的戰爭中存在著兩個陣營:一方認為糖應該對糖尿病,肥胖和其他慢病承擔責任,而另一方則主張對于攝入很多熱量的人來說,糖只是這個更大問題的一小部分而已。(實際上還有一個極左派,他們對大量數據和證據不管不問,堅持認為糖無害。)
僅僅兩個月,Gameau攝入的糖使他身體發福,很多指標變得異常。對這個過程進行追蹤的醫療團隊在試驗結束后發現Gameau已經出現了代謝問題,并將可能引發糖尿病。在恢復正常飲食后,他的身體指標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了。
2012年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發現,6800萬美國人都存在肥胖問題,而6500萬人體重超標,近期的一些小型調查也發現這個數字并沒有減少,肥胖儼然成為了一個公共健康危機。
2015年2月,“限糖行動”(Action on Sugar)發布了《2015能量攝入調查》,其中就有一部分內容涉及到了含有糖分的能量飲料問題,該調查認為:含糖飲料中過多的能量(卡路里)與肥胖和糖尿病風險存在著相關性,而這些飲料中過量的糖分對于兒童和孕期婦女來說都是不適當的(unsuitable)。同時含糖的能量飲料大多以年輕人為消費對象,而它引發的問題卻往往逃避了監控,家長及孩子對此的認識也較模糊,甚至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保持清醒或者在某些場合表現的更好(比如體育賽場)會給孩子提供能量飲料,該報告可以說對這種做法敲響了警鐘。
世界衛生組織也于今年早些時候發布了《游離糖攝入指南》,對游離糖的攝入提出了分層指導意見,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未來需要采取的措施。但是要將指南落到實處,還要取決于人們如何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以及食品行業如何幫助人們實現指南中的目標等。比如在改變行為方面,人們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健康教育,比如Change4Life項目,同時在改變現有的“過甜”的食品環境方面,食品工業,政府和決策者需要共同努力。WHO認為以糖飲料形式存在的游離糖增加了總體的能量攝入量,并且減少了更有營養的充足熱量食物的攝入,并會讓消費者體重增加,患慢病的幾率增加。有一種觀點認為減少含糖飲料是公共健康和政策行動“可輕易實現的目標”(low hanging fruit)。
英國營養科學咨詢委員會(SACN)于今年7月份發布《碳水化合物與健康》最終報告,就糖、纖維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提出了建議:將游離糖的攝入量控制在總攝入量的5%。但鑒于目前英國各年齡層的糖攝入現狀,要實現這個目標并非易事。
Gameau的影片闡明了一個觀點:卡路里并不單純地是卡路里——我們的身體處理不同熱量的方式是不同的,而添加糖并沒有提供多少益處。,這部影片過于強調了單一食品是問題的根源,但問題絕非這么簡單。很多營養學家認為是時候該停止對我們日常飲食中某一種或幾種成分妖魔化了——無論這些成分是脂肪,碳水化合物,膽固醇還是糖類。我們應該承認困擾著我們的特殊飲食并不起作用。
我們消耗了太多的加工食品,只依靠M&M巧克力或者含糖飲料生活必然會讓我們疾病纏身。但是糖是我們日常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許我們要做的只是維持均衡的飲食,但是問題在于我們并沒有那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