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孤獨,孤獨是生命的常態。孤獨沒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的是:你內心精神思想的匱乏讓你害怕孤獨。于是,你流連忘返于各種各樣的聚會,只有這樣,你才能暫時從一個人的那種無聊狀態中解脫出來。但是曲終人散,你會莫名的因為“孤獨”而無比失落!
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
古今中外,太多聰明的頭腦已經證實過:所有具備偉大思想以及擁有富足的精神的人,都是熱愛獨處的。寂寞是一種力量。經得起寂寞,就能獲得自由;耐不住寂寞,可能會受人牽制。 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涌現出來(歌德)
中國文化中,關于獨處,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想:
中國的儒釋道三家對于修身,都重視一個靜字。儒家經典《大學》開篇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道家經典《道德經》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四十五章“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六十一章“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儒道都認為靜是思考的根本,只有在靜中思考,才能把事情考慮完善。
《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慎其獨”其意思是:君子在獨處、無人注意的時候。也要小心謹慎,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慎獨,不僅是某個人的修行,更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的一場大修行。君子慎獨,是幾千年來被奉為修身最高境界的法則。
人如果能做到慎獨,心里自然會平靜、安定、富足。自我的修養,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養心最難做到的,就是慎獨。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會感到愧疚,可以和天地、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慎獨,就是對知識最好的消化,對自我最好的審視,也是對智慧最好的含蓄和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