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以自己和親戚家庭的敗落為創(chuàng)作素材的,因此帶有一定的回憶性質(zhì);但他創(chuàng)作的《紅樓夢》是小說而不是自傳,不能單把《紅樓夢》作為曹雪芹的自傳看待。
《紅樓夢》總的主題思想是反封建主義,在這個總主題下,作者通過賈寶玉、林黛玉兩個典型人物,對當時現(xiàn)存正統(tǒng)的封建社會秩序給予批判和揭露,因而這兩個典型就成為封建社會的叛逆形象。
在曹雪芹的筆下,象征著封建社會的榮國府和寧國府,就是腐敗不堪的兩個封建貴族大家庭,作者借用柳湘蓮的話說:“你們東府里,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干凈,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干凈。”這是作者對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總抹一筆,是最尖銳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讀者可以看到,這兩個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大大小小的主子們,除了享樂,除了做那些見不得人的骯臟事外,沒有一件正經(jīng)的事干,而且他們勾結官府,草菅人命。在曹雪芹的筆下,連當時的封建朝廷都不過是“見不得人的去處”。賈妃回府,只是“滿眼垂淚”,“嗚咽對泣”,其他的人也都是“垂淚無言”。作者筆下的這幅省親圖,除了虛有其表的空排場外,動到真情實感的就是這一副哭泣的場面。
作者通過賈寶玉,反對“文死諫、武死戰(zhàn)”,說“有昏君方有死諫之臣”。罵那些官僚是“國賊祿鬼”。說孔孟的經(jīng)典之作,也不過是“杜撰”的。作者還通過探春之口,說:“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竊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說理學大師朱熹的話,也不過是“虛比浮詞,哪里都真有的?”大家知道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在清代是封建法規(guī)的準繩,是治國之大綱,人人違反不得的,而曹雪芹卻用這些亦莊亦諧的話,來加以輕蔑和否定。
賈寶玉特別反對“仕途經(jīng)濟”,即讓他走讀書做官的道路。這“仕途經(jīng)濟”,是歷來封建政權得以世世延續(xù)的根本制度,也即是眾所周知的科舉制度。曹雪芹通過賈寶玉反對“仕途經(jīng)濟”,無異是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封建政權的基礎。
四大家族賈王史薛的這種莊嚴之象,正是專制王權統(tǒng)治的縮影——它越來越變態(tài)地通過森嚴的等級差別和冷酷愚昧的道德體系,來維護自己的威嚴和特權。賈政對寶玉的嚴厲到不近人情的管教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而金釧、晴雯、尤二姐的悲慘結局,雖然有其自身性格原因,但冷酷無情的權威和道德體系,是難辭其咎的。
曹雪芹正是看到了在鐵幕籠罩之下的社會的種種異常現(xiàn)象,才把它在書中表現(xiàn)出來。有敏銳感覺的人首先被壓迫得透不過氣來,他會發(fā)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退化、責任心的喪失,正是這種壓制的結果--賈府的下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因為失職或腐敗而遭受懲罰,就反應了這一點;只是在王熙鳳的威勢或賈探春的明察秋毫的管理之下,才偶見好轉(zhuǎn)。
從《紅樓夢》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曹雪芹對隱藏在富貴之家的華麗而豐盛的物質(zhì)生活表象之下的種種衰敗征兆的揭示,以及對于開放的、包容的、人性化、充滿活力的世界的向往。但衰亡是必然的,而復興夢、理想世界,卻遙遙無期,正所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通過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紅樓夢》,曹雪芹至少想告訴我們以下幾點:
1,簪纓之家,五世而斬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五世而斬”定律(還有另一說是好不過三代),意思是說一些世家望族經(jīng)過五世或者五個階段(創(chuàng)業(yè)、守成、揮霍、敗落、滅亡)最后走向衰亡。
《紅樓夢》賈府從“水”字輩到“草”字輩(水代文玉草)正好五世,符合“五世而斬”定律。賈府原本是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望族,最后卻兒孫一代不如一代,驕奢淫逸,坐吃山空,以致最后“為官的,家業(yè)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里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2,千紅一哭,萬艷同悲
曹雪芹寫了眾多女性,從賈府至尊老太君、新晉皇妃賈元春,到身份卑微的丫鬟、伶官等,一二百人,幾乎是中國女性世界的縮影。雖然曹雪芹骨子里鄙夷趙姨娘、邢夫人、馬道婆、多姑娘、秦顯家的、璜姑奶奶、林之孝老婆、鴛鴦嫂子等一堆死魚眼睛形象,但總體來說曹雪芹對中國女性的評價要高于男性,“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女兒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男的一身臭皮囊而已”,同時又對中國女性“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的現(xiàn)實處境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因此對女性的命運持著一種悲憫和惋惜的態(tài)度,即使對王熙鳳這樣心狠手辣的女人,也是如此。
像“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冷月葬詩魂”、“寒塘渡鶴影”、“終陷泥淖中”、“誤嫁中山狼”、“一載赴黃粱”、“東風一夢遙”、“青燈古佛旁”、“淫喪天香樓” 、“哭向金陵事更哀”等等這些判詞和描述,無一不預示或揭示著正冊之金陵十二釵的悲劇命運。曹雪芹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美麗女性的毀滅更令人心痛的了。
3,世界是多重的,理想世界難敵塵世世界的侵蝕
曹雪芹通過作品把人類世界劃分為了神話世界、俗世世界與理想世界三種。
神話世界指圍繞石頭與仙者展開的世界:神仙道人、神瑛侍者、絳珠仙草、通靈寶玉、太虛幻境,警幻仙子;俗世世界指賈寶玉降臨的世界:榮寧二府、賈黛釵……等人物、日常瑣碎;理想世界指大觀園、人對藝術、愛情與美的追求。
其中,神話世界與理想世界可以合二為一,互相對照,大觀園是太虛幻境的塵世倒影,是無染無垢、冰清玉潔的女兒國,與污濁不堪、男性主宰的榮寧二府形成鮮明對照。但個體終究對抗不過整個封建社會,俗世世界的殺伐勢力過于強大,加上王夫人和惜春無意識地充當著男權的附庸和摧花辣手(抄檢大觀園時,惜春不但不為入畫辯解討情,反而催促道:“或打,或殺,或賣,快帶了她去。”),注定了大觀園的存在終究不過是一場夢幻,賈寶玉疼愛的女兒們?nèi)匀粵]有逃脫“佳人落魄,花柳無顏”的悲慘命運。
“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四姐妹的名字分別對應“原”、“應”、“嘆”、“息”,連起來就是“原應嘆息”,曹雪芹以諧音取名,暗示了女兒們最后的命運,也強烈的體現(xiàn)出作者對他們遭遇的同情、無奈和深沉的緬懷之情。
4,傳統(tǒng)精神在救治中國人的心靈苦悶以及道德墮落方面已經(jīng)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
儒釋道三家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精髓,涵蓋了中國先哲的智慧,但這些在曹雪芹那里幾乎被寫盡,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既有依賴和繼承,也有懷疑和批判,但《紅樓夢》的最后結局依然是“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使得我們看后變得更加困惑和迷茫,曹雪芹到底意欲何為?我們不僅猜想,作者難道是相信了佛家的“四大皆空”?抑或認同了老莊的回歸自然的說法?無論怎樣,賈寶玉這個人物在進行自我塑造、自我探索與自我拯救的道路上,是遭遇了徹底的失敗,如同大荒山下那塊被人遺棄的無用石頭,賈寶玉的塵世之旅終究是空來世上走一遭。他看似信佛入道,其實塵世的情緣仍未無法完全了結,當見到湘云的結局,他的內(nèi)心依然會被此景此情所觸動。身處一個荒誕世界,人的內(nèi)心澄明與逍遙遠遁就如同荒漠中的一聲沉重嘆息,表面決絕無情,內(nèi)里卻無法釋然殆盡。通過曹雪芹對眾多人物的“大悲處理”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在當時那個時代,在救治中國人的心靈苦悶以及道德墮落方面已經(jīng)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比如惜春與妙玉的皈依佛門,不僅沒有變得溫潤、祥和,反而是變得冷漠、幽寂。)
5,…………
6,…………
《紅樓夢》是本千古奇書,也是本百科全書,更是我們了解那個時代和社會的最好窗口。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目的我們現(xiàn)在已無從得知,但是《紅樓夢》這本書給我們揭示出的,卻可以令我們今人終生受益,因為它告訴我們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幾乎涉及到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全景式的展現(xiàn)出了人性中的黑暗與光明、欲望與情感、丑惡與美好的交纏廝殺。我們讀一遍甚至讀三遍都是遠遠不夠的,而在這里所說的幾點,也只是它所揭示出的冰山一角。真正徹底讀懂此書者,生活中處處都可見《紅樓夢》的影子。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以及未來。
▼
哲學詩畫|生命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