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前反復檢查有沒有鎖門;
總是要把地板擦得一塵不染;
做事時對細節(jié)吹毛求疵,直到完美才肯罷休;
“強迫癥”一詞常常被隨意提及,如果有人對某一具體事件,或是日常事務的某一細節(jié)過于嚴格要求,那么我們可能會說他“強迫癥”。
但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強迫癥和輕微的強迫行為是不同的。
強迫癥患者通常受某些強迫性觀念所困擾,如對秩序感、整潔性的癡迷,對自身想法、能力的懷疑,還可能有一些隱蔽的、難于啟齒的性沖動和欲求……這些觀念一旦侵入腦海,就會揮之不去、纏繞心頭,促使著他們反復去做一些強迫性的行為,以此稍稍緩解強迫性觀念帶來的焦慮。
強迫癥患者會因為強迫性觀念,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強迫行為而飽受折磨;而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有一些小的強迫行為并不會影響到正常生活。
比如,總覺得手不夠干凈,一天內(nèi)多次洗手是一種強迫行為;而不受控制地反復洗手,停不下來甚至洗到手出血,這就有可能是強迫癥了。再如,人們可能會在出門前懷疑自己忘關煤氣,但在確認一遍煤氣已關后就能安心出門;而強迫癥患者則會在強迫性思維的操縱下反復檢查煤氣情況,并會因此浪費大量時間精力。
常見的強迫行為大多源于某種焦慮,用這些強迫行為來緩解焦慮引發(fā)的不適感。這種焦慮可能是不被人所察覺的,背后潛在的心理有以下幾種可能:
1、 恐懼未知,害怕失去掌控感
我們總是希望能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希望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們熟知的、盡在掌控之中,它會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的滿足與安全感。
比如,為了避免可能的安全隱患,有些人必須在出行前檢查一遍煤氣有沒有關、房門有沒有鎖,之后方能安心離開。掌控感是建立在對已知事物的把握的基礎上的,反復檢查能增強我們的掌控感;生活若脫離了熟悉的軌道,走向未知,則會讓人心生不安。
2、 擔心失敗,試圖避免消極結(jié)果
出于對消極結(jié)果的擔憂,試圖采取某些舉動避免它,也是輕度強迫行為的原因之一。
我們會擔心在一次重要演講的過程中出錯忘詞,因而反復練習、把講稿倒背如流,以此盡可能避免令人難堪的失誤;我們也會擔心撰寫上交的提案被指責、被駁回,因此反復斟酌修改每個字詞,直到感覺所有內(nèi)容都萬無一失。這類強迫行為,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敗發(fā)生的幾率。
3、 完美主義
有些人生來對秩序感、整潔度等有著癡迷的偏愛,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完美有序,是他們的追求。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不完美的存在與他們的心理預期不符,會讓他們陷入不適感。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人會一天內(nèi)多次拖地來維持地板的锃亮、清潔,不愿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有任何灰塵覆蓋。
完美主義者往往嚴于律己,有時也會從嚴要求他人,希望把手頭的事情做到極致,因而會對某一細節(jié)過于苛責,用強迫行為確保計劃完美實施、事件完美達成。這都是因為他們對完美有種執(zhí)念,對不完美存在抵觸、甚至厭惡的心理。
輕微的強迫行為會讓你把事做得更好,但如果它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困擾,不妨采取一招用以緩解的小辦法:給自己一顆“定心丸”。比如,當你感覺到內(nèi)心有個聲音強迫你去反復洗手,那就去洗一兩次,看著洗過的雙手告訴自己:“好了”、“很干凈”、“完成”,諸如此類的詞匯能起到“定心丸”的效果。
當然這只適用于日常輕度強迫行為,如果強迫行為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了你的生活,建議尋求專業(yè)幫助。
歡迎點贊并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干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qū),在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