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國蘭文化,傳播蘭花知識
匠心巧手情真真,殷勤呵護意欣欣。非因市井賣大價,只愛此君通性靈-每天學習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
來自蘭花吧
侍蘭之道,一曰觀花,二曰聞香,三曰賞葉。花只開一時,故香不常在,而葉卻能經年。其花澤以潔白無暇者居多,其花形以數瓣上翹者為最。圖畫中的觀世音菩薩平舉在胸前的指形頗類此花,故此指法也被稱為蘭花指。蘭花不甚艷麗,是以古文人雅士多看重其清雅素淡、幽深綿長之花香。元余同麓有詠蘭詩云:“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開。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如此不寫花、不寫葉、只寫香,香與不香,看能否招蜂引蝶即可。手法也算高妙。余詩里所說的蘭,是養在溫室的蘭。其實古人對這種室蘭之香早有見解,并不為余一人獨道。“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說的皆是室蘭特性。清李笠翁因此還煞費苦心地鉆研了一種賞蘭聞香之妙法:有蘭之室不應久坐,為此可專設無蘭之室一間以作退步,時進時退,進多退少,則刻刻有香。若止有此室,則以門外作退步,或往行他事,事畢而入,其香更甚。
想來伺花弄草本就為陶冶心性,若刻意去為,弄得勞心傷神,就得不償失了。笠翁之法也只合如他一般的閑人去做,今人斷沒那番工夫。再就蘭之花性來講,也定不愿主人那般折騰。此花性類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遠相敬、近相狎,故還是遠觀為好。
明孫克弘也有詠蘭詩云:“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獨。東風時拂之,香芬遠彌馥。”說的則是空谷幽蘭,一種花中隱士,雖寂寞獨處,卻無人自芳。只不知詩人是如何看到的?是東風拂送,使其聞香而至?或是不期邂逅?但既然是隱逸于空谷之中,想那蘭花也一定不喜人前去打擾。所以對于空谷幽蘭,最好還是敬而遠之,別希翼移入家中。那般佳人,往往不食人間煙火。
待蘭花落盡,可看的就是蘭葉了。蘭生多種,葉片千姿百態,其中惟豐腴肥厚的君子蘭葉最佳。此葉多片疊生,因其極類舟形,故古詩詞中總愛把扁舟稱為蘭舟。如姚燧“月明江上別湓浦,愁聽蘭舟夜雨。”柳永“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等等。生得品相極好的君子蘭可賣金價,可謂一盆難吃花,千戶一年糧。至于一些葉形瘦皺、葉色雜亂的蘭花,就等而次之了。
我不知蘭花性類君子,還是形似女人?是男人花?還是女人花?只知其名雖有喚作君子蘭者,然偏有一些寂寞幽雅之女士,又往往愛以空谷幽蘭自比。其實也無須爭執,像那手掐蘭花指的觀世音菩薩,亦男亦女,可男可女,也都是因我們的喜愛和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