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單元:單元寫作資源課程化的樣本
——以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為例(下)
吳 勇
(上元小學)
三、訓練系統:引導“ 寫作資源”走向“寫作課程”
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寫作資源是靜態的教學存在,而利用寫作資源開發與生產寫作知識,進行系列寫作訓練,則是一個動態的課程化過程,這是編排習作單元的最大價值。所謂寫作資源課程化,就是緊扣單元語文要素,開掘對應匹配的寫作資源,借助寫作資源生產開發出具體針對的寫作知識,建構一條完整的寫作訓練鏈條的過程。寫作資源的課程化,其實就是習作單元的教學設計化,就是單元寫作資源的結構化、系統化,成為語文要素落地生根,成為推動學生寫作技能、寫作能力以及寫作素養發展的路徑。
習作單元中的“寫作資源”走向“寫作課程”,需要經歷這樣教學歷程,以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教學為例。
1.立足文體,找準教學站位。
“從教科書的編排體系中可以看出,統編教材的語文要素縱向線索清楚,由易到難,螺旋發展,能穩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升。”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習作內容是“介紹一種事物”,是狀物類文體。這類文體的習作,在統編教材中共有八次,在此之前同種文體已經訓練了五次。對照本次習作提出的三項要求,不難發現“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在前五篇中都有涉及,其中四年級下冊習作 4《我的動物朋友》目標尤為鮮明——“寫出動物特點”。而“可以分段介紹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要求,在三年級下冊習作 1《我的植物朋友》中“從名稱、顏色、氣味等方面寫一寫”首次提出,在三年級下冊習作 7《國寶大熊貓》中再次要求:“圍繞幾個方面,查找資料,介紹一下大熊貓”。通過這樣的“回顧”,五年級上冊習作 5 的教學重點清晰可見——試著用上恰當的說明方法將一種事物介紹清楚。這在狀物類習作中第一次涉及到,在這個習作單元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感知“恰當的說明方法”,這是將一種事物介紹清楚的最核心的訓練點。
2.結合例文,生產精準知識。
本單元提供的“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一共有四篇,只要對照一下《太陽》和《松鼠》,“恰當的說明方法”便會找到精準的答案。下面我們不妨找出各具代表性的片段:
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著身子坐著,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里送東西吃。(節選《松鼠》)
其實,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節選自《太陽》)
這兩個片段都是說明性文字,前者介紹的是動物松鼠,后者介紹的是物品太陽。但是運用的說明方法卻是截然不同的。對于《松鼠》這一課,作者采用的是“捕捉獨特”——帽纓形尾巴、經常將尾巴翹到頭上歇涼、常常直豎身子坐著、用前爪往嘴里送東西吃的“直接描述法”,而對于《太陽》這一課,作者采用了“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方法說明。教材的編者為什么這么安排,就是因為前者介紹的“松鼠”,是一種活潑機靈的動物,捕捉獨特的“直接描述”似乎更能表達松鼠的特點;而“太陽”科學性較強,作為科普文,用上“方法說明”會更加直觀和準確。這就是所謂的“恰當”。通過這兩篇“精讀課文”的片段,就可以將“恰當的說明方法”落地細化,生產出體現文體特征的精準寫作知識:一是“白描”,屬于“捕捉獨特”式直接描述;二是“彩繪”,屬于“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式方法說明。在介紹一種事物某個方面的特點時,常常可以運用“白描 + 彩繪”寫作支架,可以將一種事物的某個特點寫得淋漓盡致。
精準寫作知識的生產,讓“語文要素”教學化、課程化,使得“語文要素”真正將本單元寫作資源打通,形成一條扎實有序的教學路徑。
3.拾級而上,構建訓練鏈條。
寫作資源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自然的編排順序,在寫作資源課程化的進程中,應當沿著寫作資源的相應位置,按部就班地設計一條訓練路線,讓寫作訓練相機而生,沿著學生的習作需求與寫作困境,循序漸進,步步踩實。
(1)鋪墊性訓練——在單元“習作”之前,開掘精讀課文中與單元語文要素(寫作)高度匹配關鍵段落,發現“怎樣寫”的表達方法,并進行相應的讀寫結合訓練,為單元“習作”教學的重點難點化解做好鋪墊。在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中,學生可能遭遇的最大難點就是“恰當的說明方法”,所以在“精讀課文”和“初試身手”這兩個環節,為難點化解做好充分的鋪墊。
鋪墊訓練一:仿照精讀課文《松鼠》的第一段,用“捕捉獨特”式“白描”方法,分別描寫“書包”“仙人球”和“小龍蝦”的樣子。
鋪墊訓練二:結合下面的資料“小貼士”,試著用多種說明方法來介紹一座電視塔的特征。
貼士 1:電視塔高 368 米。
貼士 2:一般樓層大約 3 米高。
貼士 3:法國埃菲爾高 300 米,天線高 24 米,總高 324 米。
貼士 4:電視塔底座是主干是 3 根直徑 9 米空心柱,還有 3 根直徑 7 米的斜柱支撐著。
貼士 5:整個塔身分下、上、頂三個球體,每個球體的直徑大概 48 米左右。
鋪墊性訓練三:查找資料,試著將課文《白鷺》第 2~5 自然段改寫成一段說明性文字,體會它們有什么不同。
鋪墊性“訓練一”與“訓練二”側重于說明性語段的言語結構,而“訓練三”則側重于說明性語段的言語風格。言語結構和言語風格,是說明性文章本體性的“基礎訓練”,直接關系到本次“習作”的成敗。
(2)靶心性訓練——在單元“習作”教學之中,應當從整篇入手,但不面面俱到,針對學生完成本次習作任務可能遭遇到困境,結合任務情境,為他們開發合宜的寫作知識和搭建必要的寫作支架,直指單元習作核心目標。
▲討論:介紹一種事物,“白描”和“彩繪”,你覺得哪一種更好?
▲小結: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白描”和“彩繪”相結合,讓一種事物的某個特點更加鮮明,讀者印象更加深刻。
▲“白描”與“彩繪”怎樣結合?一起動筆試試吧?(出示)
狗嗅覺神經分布密集,嗅覺細胞數量巨大。即使很遠的地方,它也可以“聞香而至”;即便味道很細微,它也能辨析出來。狗的嗅覺記憶很長,它能憑借記憶找到失散多年的主人。
①小作者采用了“白描”。可否加些“彩繪”?
②在哪兒可以加上“列數字”,在哪兒可以添上“作比較”,在哪兒可以添上“舉例子”?
③動筆改一改吧。
▲怎么不動筆?原來還需要搜集相關資料。
貼士 1:人的嗅覺細胞只有 500 萬個。
貼士 2:狗的嗅覺細胞大約為 1.25 萬~ 2 億個。
貼士 3:狗大約可以分辨 2 萬種不同的氣味。
貼士 4:福克斯新聞網曾報道,一只索步拉的牧羊犬,可以從裝有 320 箱水果的倉庫里嗅出僅有 15克的毒品。
貼士 5:電影《一條狗的回家路》講了斗牛犬貝拉小時候被迫送往千里之外的新墨西哥州,因思念主人,獨自踏上回家路,憑借嗅覺記憶,歷經一年,終于與主人盧卡斯相遇。
靶心性訓練,就是以鋪墊性訓練為基礎,將學生此前獲得的可以提升“說明力”的捕捉獨特的 “白描”和運用說明方法的“彩繪”進行整合,形成穩定的“白描 + 彩繪”的言語表達支架,讓每個學生懂得:在介紹一種事物某個方面特點時,可以通過觀察,捕捉這個方面獨特之處,提煉出“特點”;然后搜集資料,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方法說明,將這個特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3)補償性訓練——在單元“習作”之后,針對習作中出現的典型而集中的問題,而采取的進一步策略細化性訓練,讓靶心更聚焦,確保單元語文要素落地轉化成每個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素養。對于“白描 + 彩繪”的說明方法,是學生第一次遇到,加之他們第一次寫真正意義的說明性文章,所以,在“習作”教學之后,往往會出現這樣幾種問題:一是資料與所要表達的事物特點不相匹配;二是說明方法對所表達的事物特點不夠鮮明;三是“白描”與“彩繪”之間銜接生硬,缺少邏輯貫通。因此,補償性訓練就會應需而生,讓學生的補償性訓練在動物、植物、事物、物品之間不斷切換,直至他們能熟悉和初步把握說明性表達的特點。值得說明的是,不能高估習作指導的功能,因為任何指導是以訓練為基礎的。只有質的“指導”,沒有量的“訓練”,學生的熟練的寫作技能和較高的寫作素養是很難形成的。“補償性”寫作訓練,將靶心訓練更加細化,更具有針對性。只有訓練到“點”,精準寫作知識開發到“最下位”,訓練成效才會顯而易見。
(4)提升性訓練——針對本單元語文要素,結合習作單元提供的各種寫作資源,對一些有強烈寫作興趣,具有文學寫作傾向學生,進行不拘一格地提升訓練。譬如在“習作”中,教材給學生提供這樣一系列的習作題目(見下表),從這些題材中,我們發現:從選材角度看,有介紹一種事物的,有介紹一類事物的;從表達風格來看,有第三人稱的介紹,有第一人稱的自述。因為本次習作,是學生第一次寫說明性文章,在習作教學中,教師為了減緩習作難度,有意地將“介紹一種事物”限制在“介紹一個事物”的范圍內,一般不會提出“自述”或者將寫作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的表達要求。可是當“習作”完成,對一些有表達余力和興趣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嘗試“介紹一類事物”——寫寫《我的美食地圖》《中國傳統吉祥物》,也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研究性寫作”——《熱帶植物大觀園》《動物的尾巴》等,當然還可以鼓勵他們改變表達風格,用活潑的“自述體”進行介紹。充分發掘寫作資源的內涵,讓寫作資源在訓練鏈條中得到最合理的開發與運用。
鋪墊性訓練、靶心性訓練、補償性訓練、提升性訓練,力求單元寫作訓練“依山傍水”,緊貼教材;確保單元寫作訓練“步步為營”,緊跟進度;使得單元寫作訓練“拾級而上”,落實要素。這一系列訓練貫穿在整個習作單元中,讓習作單元成為一個開放的寫作訓練系統,成為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能力體系”構建的重要節點。
寫作資源不僅僅在“習作單元”存在,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比較充盈,只不過“習作單元”的寫作資源更為集中,更加鮮明,指向更為明確而已。因此,開掘和把握好“習作單元”的寫作資源,研究和推進“習作單元”寫作資源的課程化,則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其他單元寫作資源開發和實踐有著“樣本”意義,使得寫作資源能夠在常態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認同,使得“讀寫結合”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背景之下發揮更加深遠的教學意義。
(本文選自《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19年7-8期)